元清吧 关注:39,524贴子:1,753,446

沈万三——被暴君毁灭的中国一代巨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元朝中叶,沈万三的父亲沈佑由湖州路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南浔镇沈家漾迁徙至周东垞,后又迁至银子浜。沈万三在致富后把苏州作为重要的经商地,他曾支持过平江(苏州)张士诚的大周政权,张士诚也曾为沈万三树碑立传。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沈万三助筑都城三分之一,在南京还建造了“廊庑一千六百五十四楹,酒楼四座……”,有了舒适的住宅;但不久,沈万三被朱元璋发配充军,在云南死去。      沈万三在周庄、苏州、南京、云南都留下了足迹。沈万三始终把周庄作为他立业之地;“万三住宅在蔫西北半里许,即东庄地及银子浜、仓库、园亭与住宅互相联络”(《周年镇志》卷二),“万三家在周庄,破屋犹存”(明·杨循吉《苏谈》)。尽管他受到张士诚、朱元璋的封赏,但他不愿离开这块宝地。元,王行字止仲,吴县人,沈万三延为西宾,每一文成,沈酬金一   沈万三
镒“(《周庄镇志》卷六·杂记),可见,他连自己的子孙都要留在这块富裕之地,不惜重金加以培养,使沈家久盛不衰。 


1楼2010-12-12 11:56回复
    你现在去犒劳军队,国家也坐视不管。


    2楼2010-12-12 12:02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沈万三”本名沈富,字仲荣。其父,乃自湖州路乌程县南浔镇徙居平江路长洲县东蔡村的沈佑。“沈万三”之弟名沈贵,字仲华,又号“沈万四”。沈贵二子:长沈德昌;次沈汉杰,生於延佑七年,卒於洪武四年。汉杰徙居平江路长洲县之北周庄,二子:长沈玠,次沈琼。沈玠三子:长沈海;次沈广;再次沈京华。沈贵次子一支裔绪,见叙于刘三吾《坦斋集》卷下〈沈汉杰墓志铭〉:“〔沈〕汉杰之先,吴兴人,家南浔。其大父佑,始徙今姑苏长洲之东蔡村,因家焉。二子:长讳富,字仲荣,即万三公。次讳贵,字仲华,即万四公。仲华二子:德昌其长,汉杰其次。汉杰复善相土之宜,徙家西之北周庄。沈万三,元末明初人。俗称万三。万三者,万户之中三秀,所以又称三秀,作为巨富的别号。万三是对他的一种社会称呼,他本名富,字仲荣,是元末明初江南第一富家,也是全国首富。如果大家到过古镇周庄,在您对古称秀色称赞不一的时候,或许您没有想到,周庄就是因为有了沈万三,才成为江南著名的古镇的,不但是周庄受惠于他,南京城的建城,沈万三还有一半的功劳,因为是富可比国的他因为朱元璋的眼红而被逼出资与明朝共同建成了南京城的。他经商与发财过程中在周庄、苏州、南京、云南都留下了足迹,但沈万三始终把周庄作为他立业之地;“万三住宅在蔫西北半里许,即东庄地及银子浜、仓库、园亭与住宅互相联络”(《周年镇志》卷二)。      昆山文管会陈兆弘在"明代经济史学术讨论会"上发表自的《明初巨富沈万三的致富与衰落》一文中说沈万三的发家,是从自己的勤劳垦殖开始的。“其先世以躬稼起家……大父富,嗣业弗替;尝身帅其子弟力穑”,说明沈万三依靠垦殖发富,他有了立业的根本。以后沈万三得到了汾湖陆氏巨资,使其财富的积累更上一个层次。“沈万三秀之富得之于吴贾人陆氏,陆富甲江左…尽与秀”。(《周庄镇志》卷六.·杂记)。经过原始积累,并且他得到了陆氏巨资后,一方面继续开辟田宅:另一市面他把        沈万三
      周庄作为商品贸易和流通的基地,利用白砚江(东江)西接京杭大运河,东入走浏河的便利;把江浙一带的丝绸、陶瓷、粮食和手工业品等运往海外,同时开展“国际贸易”也就是“通番”赚取了巨大财富。据《吴江县志》载,“沈万三有宅在吴江二十九都周庄,富甲天下,相传由通番而得”。著名历史学家吴晗也说:“苏州沈万三一豪之所以发财,是由于作海外贸易。”他是通过垦殖而积累原始财富的,接着善于利用别人的金钱,并大胆地“竞以求富为务”,开展对外贸易活动,沈万三就是从贸易中赚下的一部分钱,购置田产,另一部分钱作经商的资本。从而使他迅速成为“资巨万万,田产遍于天下”的江南第一豪富。周庄“以村落而辟为镇”,也实为沈万三之功。关于沈万三富豪事,民间甚至传说他有一只聚宝盆等等,由此反映出他财富多到不可胜数,生财聚财技巧高超。至今,苏州、南京、镇江和浙北、安徽一带仍广泛流传着关于沈万三的发财、豪奢、田产、经商以及家庭生活诸方面的许多故事、传说。      沈万三的富有连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朱元璋都嫉妒,最终找了几个借口,三次抄家,沈万三流放云南,使得沈家又迅速地衰败了。其下场也是极其悲惨的。因为他错误的估计了形势,认为明朝也和元朝一样,是奉行重商主义的。


      3楼2010-12-12 12:02
      回复
        回复:5楼
        明朝哪来的海外殖民地


        7楼2010-12-12 13:10
        回复
          明朝是国民最痛苦的一个朝代,痛苦指数仅次于暴秦


          14楼2010-12-12 16:41
          回复
            回复:10楼
            东欧国家到现在还在他们的历史教科书上抱怨,说他们落后于西欧是因为离蒙古人太近;伊 朗 人说蒙古人毁了他们的灌溉系统,他们才这么穷——难道单单忽必烈英明天纵?


            IP属地:上海15楼2010-12-12 18:40
            回复
              藏富于民,终究在这种土壤上是不可能实现的


              16楼2010-12-24 16: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