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yang3788吧 关注:193贴子:13,448
  • 4回复贴,共1

【翼】°大学语文作业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大学语文:语文功能 大学意义
     一般来说,人们容易把《大学语文》当成高四语文来延续,或者把《大学语文》教成文选解读来处理。前者与高中语文没有区别,后者与文学史课程区分不大。都有重复之嫌。但如果我们通过辨别《大学语文》的功能和意义,坐实它的“工具性语文”的一面——语言文字修养,听说读写能力——作为《大学语文》的语文功能层;拓展它的“人文性语文”的另一面——熏陶传统儒雅、砥砺现代人格、构成当下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建设工程的一部分——作为《大学语文》的大学意义层,从而厘清功能与意义两分的界面。这样牢牢把握教学中的两头,既可以夯实其“语文”功能,也可以拓展其“大学”意义。由此,《大学语文》教学就能既保持自己原质,又能别开生动面貌。
《大学语文》教材篇目来自汗牛充栋的经典和名篇,各自独立奕奕生辉,但聚集到一起看不到一个共同的主题,尤其是与现代社会焦点问题相呼应的主题,教学中容易出现散乱的感觉。
      一般人处理那些横贯千年的零散篇目,便是用文学史做线索,或文章体裁做线索,或修齐治平人生修养要素做线索,以此来串起这些零散篇目。我们考虑到今天是社会转型期,人与社会关系的定位是大学生关注要点,所以在《大学语文》教材篇目上,进行“现代社会理论”视觉下的意义排列,使那些零散发挥古典文化功能的作品,经过整合,受到现代社会理论的意义观照。即以从传统文化到现代文明这个公民人文主义的思路,编撰《大学语文》的意义主题,来串联零散的篇目,来服务于眼下课堂教学需要。
      这样一来,《大学语文》便在“语文”的工具功能上,有了昭示从传统文化到现代文明迢递变迁的“大学”层次的意义。例如,《大学语文》经典篇目浩如烟海,在教学篇目选择排列上,用相对集中的人文主题来集约篇目。篇目各各是散在的,它们原有的各自的主题,但经过编排,在教学中让位于《大学语文》赋予的主题,被更大的主题所覆盖。
《大学语文》的教学任务是从识字辩义开始,抵达作品的情感审美,更深一层是研习文本中保留的传统文化,乃至启发反思如何养成一个人的现代文明的素质。从文字到文学,再到文化(文明)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从语文功能向大学意义递进的过程。注意这个递进的教学进路,既可以加深教学内涵,又可以发散思维,还可以促进思想碰撞。
      文字、文学、文化(文明)每一层本身也有功能和意义的辨别。比如汉文字是极有特色的一种文字,它的独特字形、四声声调、表意性,是形音义的结合体,这谈的是语文教学的“功能”层。但可以从形音义三者之美,进而领会汉语之美,感受我们优美的语言,这里面达到《大学语文》教学的“意义”层。例如,在向“意义”的延伸中谈“中国的语言”。它有四声,故而细腻,有音乐美,这跟中国的精耕细作的农耕传统有关,西方人多是游牧民族,更有后来的海洋文明之说,故而其发音达不到这种细腻,西方语言有音而无声、有调无韵;另外,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它古老,文化内涵丰富,因画成文,望文就可以生义,这可能与中国人注重感性和悟性有互为因果的关系;西方的拼音字,有抽象的特点;三是中文的句子采取的是散点透视的方式来构造或看待这个世界,表现了中国人与对象的亲近态度,这与我们对事物多采用伦理态度有关,也许是我们形成德感文化的一个重要原因;西方的句子排列采用的是焦点透视的方式,表现了与对象采取对立的关系态度。这显示中国语言是一种有个性的语言,具有特殊的价值,独立的地位,我们要爱护中国的语言。      由这种“是什么”的工具性提问,向“为什么”的意义性升华,可以使《大学语文》向历史、文化、文献、日常生活知识延伸,使语文教学通过字词,看到背后的文化涵义。除此,还可以看到文化逻辑,与现代文化进行比较,启发理性思考。



1楼2010-12-12 15:40回复
    翼姐加油…什么时候回来?


    3楼2010-12-12 16:01
    回复
         学历高。


      5楼2010-12-12 19:04
      回复


        6楼2010-12-16 22: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