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之前,终听到花开的声音 (2010-12-12 14:50:06)
转载标签: 杂谈
吴秀波:黎明之前,终听到花开的声音
2010年9月22日,第一次专访吴秀波。
2010年10月11日,吴秀波主演的电视剧《黎明之前》在北京卫视首播。
2010年10月25日,《黎明之前》大结局(以下‘续’以此时间为基点,因其承上启下)。
《黎》剧自开播以来收视一路走高,使得自《潜伏》之后相对低迷的谍战剧市场再度火热起来。剧中的男主角刘新杰,本文的主人公吴秀波,也顷刻间成了媒体热议的人物。
吴秀波的热度,仅隔一月,瞬间质变。
【引子】《黎明之前》大结局
刘新杰和谭忠恕来到“水手”的坟前告别,两人同时向这位令人敬重的同志和对手敬礼。随后,兄弟二人,一前一后两辆车,一前一后说了句“撒由那拉”,车子遂驶向不同的方向。
主题曲《兄弟》响起——从此后,行走的天地,又多了一份孤寂。请别忘记,你是我的好兄弟。时间弄皱了记忆,荒草萋萋,回眼望去,是我们洒过泪的土地……
这开放式的结局,引人遐想。
【续一】一个星期后。2010年11月1日。
地点:海华斯酒吧。晨。人物:刘江刘新杰。刘新杰步入酒吧,酒吧里坐着三三两两的客人。一个体型微胖的人独自坐在一张桌前,桌上摆着一副象棋残局。棋盘边摆着一张卷成筒装的报纸,刘新杰走过去把自己手中的报纸筒放在了边上,两个报纸筒上都印着“寻人启示”……
刘江是代号“捕快”的上海地下党的新负责人。他问刘新杰:接下来你有什么打算?
刘新杰答:齐佩林已向我发出邀请,让我出任第九局总务处处长,我明天就去报到……
“捕快”提醒刘新杰他现实的处境很危险。
刘新杰有了以下一段独白:“我已经习惯站在这个舞台上,如果现在不让我把这出戏继续演下去,作为一个戏子活着还有什么意义?我很羡慕你们像刀像斧头,可以对着黑暗刀砍斧剁;而我注定要做一颗钉子,烂也要烂死在这块朽木里。等这块朽木劈开的那一天,不管我那时候是死是活,如果有可能的话,把我身上的锈洗干净……向同志们敬礼!”
这是2010年11月1日吴秀波为刘新杰写的“续”,跟电视播出时的版本不同。这场戏是当时拍的,但没用。吴秀波至今也没有看到过。
写这场戏的初衷,吴秀波坦言:“我觉得一个角色就像一个人的一生一样,应该有始有终,我只是相对于我自己对这个角色的留恋,想把他最后一句话说清楚。三个月的时间里,我活在刘新杰的身体里,我知道他还有没说出来的话,不说出来心里会很别扭。所以,现场我们拍了这场戏,当时我就想到了,这场戏也许永远都不会看到。”
刘新杰选择“留下”的同时,也面临着敌我双方对他“忠诚”的质疑。这样的结尾,让人颇有些感伤。
吴秀波如此评价刘新杰:我敬重他,但是我觉得他挺不容易的,就那么一个舞台,这部戏演完了也许都不会有掌声。所以,我觉得我不是演一个“卧底”,而是在演一个演员,只是他这种演员不能NG,他演错一场戏的代价是“生命”。
【续二】20余天后。阿佳摄影棚、汉舍中国菜馆。
因为《黎明之前》的热播,吴秀波成了众多传媒追访的对象,一度每天面临着地毯式的通告。
2010年11月13日。吴秀波走进摄影棚,拍摄BQ北京青年周刊的封面。这应该是他演艺生涯中,为数不多的封面之一。
这之前的几天,他刚刚结束新剧《请你原谅我》的拍摄,回京的第二天连续赶赴7家网站聊天。
再次见到吴秀波。我说:“这次见面相比于第一次,我对你的认知程度和情感基础都有所不同。前一次,我更多的是以一个职业记者的眼光,认为你是个很有潜力的好演员,而面对面。而这一次,因为刘新杰,让我与你有了情感共鸣,而想进一步走近你。某种程度也验证了你说的那句话:一个戏不仅是演员演出来的,而是由演员与看戏的人共同完成的。当观众与演员的共振频率一致时,情感也就有了呼应。”
因此,许多人因为刘新杰而爱上吴秀波。不足为奇。
刘新杰的举手投足,让人感受到的不是“高大”,而是“真实”。
问吴秀波身上是否也有着刘新杰的痕迹。他说:一个演员塑造一个角色总有他抹不掉的自身个性,就像指纹一样,写着不同人的密码。
再问他:顷刻间,被万千人喜爱着有什么特别感受?
他笑言还没有发觉被一个人爱和被万千人爱着有什么不同。“我感受的不是别人喜欢我,而是别人理解我,这很幸福”。
西方一位哲人说过,年岁并不使我们变得更好或更坏,只是变得更像自己。
有人评价42岁的吴秀波是“大气晚成”。导演刘江说40多岁的男演员正是好时候——有内容有质感。而《黎明之前》的编剧黄珂则形容现在的吴秀波——外焦里嫩,十足“妖孽”。
荧屏里,镜头前,面对不同的人夸他帅。他如是答:“我很认真的告诉你,从小到大,有无数次当我和一些帅哥在一起时,都被忽略了。但是到了电视上就不一样了,你没得选择,你只能看我。不夸张的说,如果有一个专业的人,认真教剖析你,教会你演戏,在把一个角色放到你身上,你也会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就这么简单。所以,不要把所谓的‘帅’太当回事。”
镜头前,他说:“其实拍照的时候是恰恰是我最不生活的”。好在,他是个善于用心用眼睛交流的人。而这样的交流更具感染力,更值得记录。
在他看来,拍戏、拍照、采访、为人都是一种交流方式。真实、不做作,是他“表达”的原则。“我父母教给我一句特别受用的话:一个敢于说不知道的人,是真正有魅力的人。不知道代表着你有更强烈的求知欲。”
最近这段时间,他频繁地“被采访”。说到其中的体会,他回应:若真心交流,首先得尊重对方。所以,他把每个采访都看成是在一个美好的下午,在一个漂亮的公园里,与对面坐着的不同人的一次聊天。
这天,北京大风,飞沙扑面。但因为与这个被岁月流转着所有快乐与悲伤的男人,有了一次惬意的聊天,而值得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