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T。不明白,京剧到底是怎么了?部分京剧演员和观众到底怎么了?怎么会有这种想法?
我听不少豫剧名家说过,专业演员主要是刻画人物,而票友可能唱的很好,比专业演员都好,但是刻画人物上就差一些,这一点我也承认【票友可能比专业演员更执着、更热爱一些,不过这和刻画人物是两码事】。其实,京剧不也刻画人物吗?真正的京剧大师都是刻画人物的,贵妃醉酒为什么是极品?刻画人物啊,演员的唱腔和技巧是为人物服务的。徐策跑城,最起码他得需要跑,需要着急啊,这个也是为刻画人物服务的。哑嗓技巧必须是秦雪梅用,周凤莲能用吗?周凤莲甩辫换衣和下楼梯一个后仰,多好!但是穆桂英能用吗?至于老演员嘛,确实剧情和人物稍差一些,技巧多一些,我认为这不是优点,是还残存着卖艺的痕迹,以前,文化水平不高,弄不出来好的剧情,也没能力理解人物,只好用技巧顶上去了,卖力气呗!现在还能那样吗?刻画人物、讲究剧情不是一味的讲究剧情的绝对合理、事件的绝对真实,不是不要艺术的夸张,这是两码事。戏曲,也是戏剧的一种,不要人物,不要剧情,那不成了卖艺杂技大汇合了吗?剧情拙劣,人物虚假,全靠玩意儿,就能吸引年轻观众了吗?
当然,我也坚持认为,戏曲应当坚持以传统的虚景为主导方向,不能一味的像话剧一样搞实景。但是作为百花齐放,为何不可?都像那帮说相声的似的,这个不是相声,那个也不是相声,加音乐不是相声,演员多跑了几步也不是相声,多了把椅子也不是相声,都往小品那里推,怪不得自己不行呢!有一个主导方向的东西,加上很多融合其他艺术形式的东西,百花齐放,这样才能火嘛!从这个角度来讲,有不用明朝服装的戏,为何不可?有用实景的戏,为何不可?拍成完全实景的电视剧都可以啊,只要保证一个主流的主导方向的东西就OK了。
或许,持有这种看法的人的存在,本身就是百花齐放的标志之一?
还有,京剧的很多人明显看不起地方戏。说什么地方戏唱腔贫乏,所以要热闹,京剧不需要。真是搞笑。谁敢说豫剧唱腔贫乏?相反,豫剧是唱压倒一切的,以前的老豫剧演员,几乎谈不上什么念、做、打,完全靠唱【当然,这确实也算是豫剧的缺点之一了,所以豫剧现在强调唱演并重】,别的不说,单说《秦雪梅》的“哭灵”一折,长达半个小时的连续大唱段,谁敢说贫乏?河南曲剧是曲牌体的,有几百上千曲牌,谁敢说这是贫乏?京剧确实不错,也不用这样。
我听不少豫剧名家说过,专业演员主要是刻画人物,而票友可能唱的很好,比专业演员都好,但是刻画人物上就差一些,这一点我也承认【票友可能比专业演员更执着、更热爱一些,不过这和刻画人物是两码事】。其实,京剧不也刻画人物吗?真正的京剧大师都是刻画人物的,贵妃醉酒为什么是极品?刻画人物啊,演员的唱腔和技巧是为人物服务的。徐策跑城,最起码他得需要跑,需要着急啊,这个也是为刻画人物服务的。哑嗓技巧必须是秦雪梅用,周凤莲能用吗?周凤莲甩辫换衣和下楼梯一个后仰,多好!但是穆桂英能用吗?至于老演员嘛,确实剧情和人物稍差一些,技巧多一些,我认为这不是优点,是还残存着卖艺的痕迹,以前,文化水平不高,弄不出来好的剧情,也没能力理解人物,只好用技巧顶上去了,卖力气呗!现在还能那样吗?刻画人物、讲究剧情不是一味的讲究剧情的绝对合理、事件的绝对真实,不是不要艺术的夸张,这是两码事。戏曲,也是戏剧的一种,不要人物,不要剧情,那不成了卖艺杂技大汇合了吗?剧情拙劣,人物虚假,全靠玩意儿,就能吸引年轻观众了吗?
当然,我也坚持认为,戏曲应当坚持以传统的虚景为主导方向,不能一味的像话剧一样搞实景。但是作为百花齐放,为何不可?都像那帮说相声的似的,这个不是相声,那个也不是相声,加音乐不是相声,演员多跑了几步也不是相声,多了把椅子也不是相声,都往小品那里推,怪不得自己不行呢!有一个主导方向的东西,加上很多融合其他艺术形式的东西,百花齐放,这样才能火嘛!从这个角度来讲,有不用明朝服装的戏,为何不可?有用实景的戏,为何不可?拍成完全实景的电视剧都可以啊,只要保证一个主流的主导方向的东西就OK了。
或许,持有这种看法的人的存在,本身就是百花齐放的标志之一?
还有,京剧的很多人明显看不起地方戏。说什么地方戏唱腔贫乏,所以要热闹,京剧不需要。真是搞笑。谁敢说豫剧唱腔贫乏?相反,豫剧是唱压倒一切的,以前的老豫剧演员,几乎谈不上什么念、做、打,完全靠唱【当然,这确实也算是豫剧的缺点之一了,所以豫剧现在强调唱演并重】,别的不说,单说《秦雪梅》的“哭灵”一折,长达半个小时的连续大唱段,谁敢说贫乏?河南曲剧是曲牌体的,有几百上千曲牌,谁敢说这是贫乏?京剧确实不错,也不用这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