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在峨眉山佛教寺院里面的祖国医药遗产
巨赞法师
去年冬天,承领导上的照顾,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对于保存在峨眉山佛教寺院里面的祖国医药遗产作了初步的了解与研究,现分六段,介绍如下。
1.保存在峨眉山佛教寺院里面的一部分祖国医药遗产,过去一向用之于宗教方面,非常秘密,一般人都不知道。据我亲自抄到的《峨眉宗莲花宝笈》正册及副册看来,保存的地点是峨眉山最高峰金顶的“永明华藏寺”,而传自宋末元初的白云禅师,因而称他为第一代祖师。第五代是寒杉长老,第十代是民国初年的果禅师,第十一代为永严禅师,现年七十多岁,住在康定。从第一代的白云禅师到永严禅师,共经六百七八十年,而只有十一代的传承,平均每一代为六十年,似乎太长了一点,不能为讲历史考证的人所承认。不过这一派的医药传承,特别注重动功和静功,也就是以养生医药为主,他们的寿命可能长一些,如果每人的寿命平均在八十岁左右,则每一代平均为六十年,并不是不合事实,否则就可能是:依托宋末元初的白云禅师为第一代,而实际的开创年代在以后的明末或清初,每一代平均为二三十年。这种假定,当然比较合于“常情”,但是也很难站得住脚。第一、白云禅师的事迹,仅一见于峨眉县旧志卷一“梅子坡”条下,而且写得非常简单:
始白云禅师道行偶渴,索求不得,望前坡有梅树,拟此累累梅实,可以回津,至其地,无一梅树而渴已止矣,故名。
此外遍查峨眉山志、峨眉县志、四川通志、嘉定府志以及蜀典等书,都没有发现关于白云禅师的记载,可见白云禅师并不是一个声名赫奕的人,没有以他为依托的必要。第二、峨眉山医药传承中的内容,有很多是在我国医药界早巳失传而又确有根据的东西,来源必定很早,如果在明末清初异军突起,就与文化发展的规律不符。所以我认为“峨眉宗莲花宝笈”上记载的历史事实是可以相信的。
又传承这一医药派别的人,都是在金顶出家或久住在那里的僧人,他们既不担任住持职务,也不负其他重要责任,例如果禅师只是金顶的一个火头师,就是在大厨房里烧火的苦行僧,永严禅师虽在金顶出家,也到过西藏,而并没有在金顶负一点责任,因此过去编修山志等等都提不到他们。加以他们为了宗派的缘故,严守秘密,讳莫如深,这使他们更加不能为外人所知。据说,永严禅师传承了这一套本领之后,偶而露一露,佛教界内抱有宗派偏见的人就指斥他为旁门外道,使他不敢为佛教徒特别是为出家人治病。解放十年来,党的为人民服务的伟大号召,深深地激动了佛教界内有能力“弘法利生”的人,英明的中医政策,光芒万丈,使一向保存在峨眉山佛教寺院里的医药传承,就象涸辙之鲋一样,得到润泽而开始恢复它的活力,我之所以能够对于峨眉的医药传承多少有所了解,原因就在于此。
2.中医的“经络学说和阴阳五行脏腑营卫气血等共同组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贯串在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治则等方面,从理论到实践,无不占着相当重要的位置””’而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皮毛筋骨肉血脉等不同的生理功能,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着有机的整体活动时,都要依靠经络的互相密切联系,才能保持人体内外上下左右的平衡与协调。否则随着人体各部分机能的失去平衡与协调而即发生病变,甚至死亡。所以汉代张仲景在著名的《伤寒杂病论》里说:“凡欲和汤合药炙针之法,宜应精思,必通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穴,营卫气血,知病所在。宜治之法,不可不通。”‘’’宋代朱肱在活人书里也说:“治伤寒先须识经络,不识经络,如迷途冥行,不知邪气之所在”。清初的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一书中,更直捷了当地说:“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古代名医临床的经验之谈,都说明了经络学说在生理、病理以及治疗上的重要作用。
巨赞法师
去年冬天,承领导上的照顾,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对于保存在峨眉山佛教寺院里面的祖国医药遗产作了初步的了解与研究,现分六段,介绍如下。
1.保存在峨眉山佛教寺院里面的一部分祖国医药遗产,过去一向用之于宗教方面,非常秘密,一般人都不知道。据我亲自抄到的《峨眉宗莲花宝笈》正册及副册看来,保存的地点是峨眉山最高峰金顶的“永明华藏寺”,而传自宋末元初的白云禅师,因而称他为第一代祖师。第五代是寒杉长老,第十代是民国初年的果禅师,第十一代为永严禅师,现年七十多岁,住在康定。从第一代的白云禅师到永严禅师,共经六百七八十年,而只有十一代的传承,平均每一代为六十年,似乎太长了一点,不能为讲历史考证的人所承认。不过这一派的医药传承,特别注重动功和静功,也就是以养生医药为主,他们的寿命可能长一些,如果每人的寿命平均在八十岁左右,则每一代平均为六十年,并不是不合事实,否则就可能是:依托宋末元初的白云禅师为第一代,而实际的开创年代在以后的明末或清初,每一代平均为二三十年。这种假定,当然比较合于“常情”,但是也很难站得住脚。第一、白云禅师的事迹,仅一见于峨眉县旧志卷一“梅子坡”条下,而且写得非常简单:
始白云禅师道行偶渴,索求不得,望前坡有梅树,拟此累累梅实,可以回津,至其地,无一梅树而渴已止矣,故名。
此外遍查峨眉山志、峨眉县志、四川通志、嘉定府志以及蜀典等书,都没有发现关于白云禅师的记载,可见白云禅师并不是一个声名赫奕的人,没有以他为依托的必要。第二、峨眉山医药传承中的内容,有很多是在我国医药界早巳失传而又确有根据的东西,来源必定很早,如果在明末清初异军突起,就与文化发展的规律不符。所以我认为“峨眉宗莲花宝笈”上记载的历史事实是可以相信的。
又传承这一医药派别的人,都是在金顶出家或久住在那里的僧人,他们既不担任住持职务,也不负其他重要责任,例如果禅师只是金顶的一个火头师,就是在大厨房里烧火的苦行僧,永严禅师虽在金顶出家,也到过西藏,而并没有在金顶负一点责任,因此过去编修山志等等都提不到他们。加以他们为了宗派的缘故,严守秘密,讳莫如深,这使他们更加不能为外人所知。据说,永严禅师传承了这一套本领之后,偶而露一露,佛教界内抱有宗派偏见的人就指斥他为旁门外道,使他不敢为佛教徒特别是为出家人治病。解放十年来,党的为人民服务的伟大号召,深深地激动了佛教界内有能力“弘法利生”的人,英明的中医政策,光芒万丈,使一向保存在峨眉山佛教寺院里的医药传承,就象涸辙之鲋一样,得到润泽而开始恢复它的活力,我之所以能够对于峨眉的医药传承多少有所了解,原因就在于此。
2.中医的“经络学说和阴阳五行脏腑营卫气血等共同组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贯串在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治则等方面,从理论到实践,无不占着相当重要的位置””’而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皮毛筋骨肉血脉等不同的生理功能,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着有机的整体活动时,都要依靠经络的互相密切联系,才能保持人体内外上下左右的平衡与协调。否则随着人体各部分机能的失去平衡与协调而即发生病变,甚至死亡。所以汉代张仲景在著名的《伤寒杂病论》里说:“凡欲和汤合药炙针之法,宜应精思,必通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穴,营卫气血,知病所在。宜治之法,不可不通。”‘’’宋代朱肱在活人书里也说:“治伤寒先须识经络,不识经络,如迷途冥行,不知邪气之所在”。清初的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一书中,更直捷了当地说:“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古代名医临床的经验之谈,都说明了经络学说在生理、病理以及治疗上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