憋屈自我,吞咽话语,犹如死命地吞下大块大块的棍子面包,涩口的窒息感自息沉一线的口腔深处传来,令人恐惧地不适感超级病毒般地蔓延各个感官,最近的心情其实就是挺闷,居然又被自己形容得如此扯淡,只能说文艺病无时不刻不在体内泛滥着。
大一到大二的过渡,似乎是逐渐完成内心硬化的分水岭。在这个谁离了谁能痛不欲生也能泰然处之的世界上,别把自我世界的核爆恶化成波及周围的毒烟是目前最清晰也最深刻的感受。没有人能为你强烈的依赖感、对孤独和沉默的不适以及情绪道琼斯指数一般纵横万千的波动买单,付出经历和收获后果的都只能是自己。
现在吃饭的时候必然会顺手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东野的书看,食之无味而观之趣浓导致我越发地像个不识肥鲜味美、浑浑噩噩的饕餮。东野关于人心某些方面过分执拗和细节化的描述,看久了的确容易令人对社会的各方面产生消极懈怠的失望感。愈发坚信自己绝对是那种随波逐流的人,面对网络上各种信息的轮番轰炸,寻找风向标早已是小学生上课听讲时才该有的状态。然而,持久的不自信却仍然无法让自我最本质的想法拥有一个强硬的态度面对公开的世界。这个话题我一直持续和自己讨论了有三年以上,仍然毫无头绪,自己和自己较劲的结局只能是开放式畅想。
有时候了解别人和了解自己是相同的,厌恶与赞美,亲近与疏远,或多或少都是与己对立或相同的性格特质的潜移默化。所谓人际和友谊,彼此的信赖和依靠,现在于我看来似乎都是遥远而可笑的他话。在一个人人都严以律人宽以待己的环境里,自私的意义会被周遭的氛围不断地放大和深化,最终在自己内心的鞭挞和外界的漠视之下愈发狰狞扭曲。属于大学的朋友,或许仅限于插足彼此私人空间前的那几步之遥。
其实一个人是最佳的理想状态,但我不知道有没有那个勇气做到如此决绝地地步。
偏执的诳语和真实的表达,其定义只在于观者的主观状态。有时候会很不屑于自己写出这样的文字,但想想,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能在不惹恼他人的情况下抒发心声呢?
2010再见,2011你好,任何愿望和憧憬,多说无益,回头再看吧。
大一到大二的过渡,似乎是逐渐完成内心硬化的分水岭。在这个谁离了谁能痛不欲生也能泰然处之的世界上,别把自我世界的核爆恶化成波及周围的毒烟是目前最清晰也最深刻的感受。没有人能为你强烈的依赖感、对孤独和沉默的不适以及情绪道琼斯指数一般纵横万千的波动买单,付出经历和收获后果的都只能是自己。
现在吃饭的时候必然会顺手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东野的书看,食之无味而观之趣浓导致我越发地像个不识肥鲜味美、浑浑噩噩的饕餮。东野关于人心某些方面过分执拗和细节化的描述,看久了的确容易令人对社会的各方面产生消极懈怠的失望感。愈发坚信自己绝对是那种随波逐流的人,面对网络上各种信息的轮番轰炸,寻找风向标早已是小学生上课听讲时才该有的状态。然而,持久的不自信却仍然无法让自我最本质的想法拥有一个强硬的态度面对公开的世界。这个话题我一直持续和自己讨论了有三年以上,仍然毫无头绪,自己和自己较劲的结局只能是开放式畅想。
有时候了解别人和了解自己是相同的,厌恶与赞美,亲近与疏远,或多或少都是与己对立或相同的性格特质的潜移默化。所谓人际和友谊,彼此的信赖和依靠,现在于我看来似乎都是遥远而可笑的他话。在一个人人都严以律人宽以待己的环境里,自私的意义会被周遭的氛围不断地放大和深化,最终在自己内心的鞭挞和外界的漠视之下愈发狰狞扭曲。属于大学的朋友,或许仅限于插足彼此私人空间前的那几步之遥。
其实一个人是最佳的理想状态,但我不知道有没有那个勇气做到如此决绝地地步。
偏执的诳语和真实的表达,其定义只在于观者的主观状态。有时候会很不屑于自己写出这样的文字,但想想,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能在不惹恼他人的情况下抒发心声呢?
2010再见,2011你好,任何愿望和憧憬,多说无益,回头再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