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谚曰:“饿不死的狗,淹不死的柳”。的确,柳树似乎与水有着与生俱来的缘分,浑然天成的搭配——你看,柳树躯干上那些纵裂的灰白皮纹,仿佛是年深久远的老渔网;柳枝上那些披针形的叶子,多像旧时织渔网的竹片“钩针”,又似轻巧的古典小渔舟——划子船;临河状的弯枝,则如柳树掬水的手臂;浸在水中的褐红色簇簇须根,正像柳树的把把胡子
湍河,是内乡的母亲河;岸柳,是湍河的女儿。慈祥而娴雅的母亲河啊,哺育出了婀娜多姿的湍河柳树。湍河之柳,或依岸而生,列植成行;或独立沼泽,一树成景。旱柳、垂柳、曲柳、金丝柳…“门第”不同的诸多柳树,在河岸杂居共处;茶杯粗的“青年树”、碗口粗的“中年树”、脸盆粗的“老年树”,在河滩上“三结合”,友好地“传承”。湍河之柳,以“当仁不让”的姿态在小城外滩“闪亮登场”,领衔湍河水岸植物,主导菊乡湿地风光,激活小城的“叶肺”,“切换”四季的画面。“五九、六九,河上看柳”。朋友,让我们就从这句古老的农谚出发,去湍河看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