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宾 刘小豹 湖南省博物馆开放管理部主任,从事马王堆研究工作30余年,有多年文博研究经验。
导语:2100多年前,当西汉王朝的侯家族为死去的亲人送葬的时候,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们的家族墓地,这个巨大坟冢会对两千多年后的人们有多大的吸引力。
神秘的马王堆——亡者归来
在马王堆众多文物中,出土了一件丝织的衣服,和那位穿越2000年的贵妇人一样,震惊了几乎所有考古学家。
在马王堆一号墓中,人们发现了一个竹编的箱子,在其中发现了大量衣物,其中两件非常轻薄的衣服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因为,眼前的衣服不仅精美透明,而且几乎没有一点重量。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件衣服袖长1.9米,衣长1.28米,还有很厚的袖圆。经过专家测量,这两件衣服的重量都在一两左右。专家给它们命名为素纱蝉衣。
刘小豹:这两件衣服非常轻,即便是找上几张纸,也要更沉些。咱们国家的古书上曾经描述过汉代的一些衣服,说它是薄如蝉翼,轻若烟雾,就是拿到手上以后感觉就像没拿东西一样。在我们见到这两件衣服前,大家都觉得这可能是文学家、史学家笔下的一种夸张。
丝绸是动物蛋白质的编织物,极易腐烂,像素纱蝉衣一样完整保存2000年的丝织品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它之所以能保存到今天,是因为马王堆一号墓的深埋密封效果十分神奇。
而在贵妇的随葬品中,考古队员们甚至见到过比女尸和素纱蝉衣更为不可思议的东西,那就是2000年前的藕片汤。出土时,藕片的模样还依稀可见。
也正是这样的保存效果让专家们相信,素纱蝉衣的重量在2000年里没有衰减,能够证实薄如蚕翼的丝绸曾经真实存在。
刘小豹:这件文物本身当然是国宝级的文物了,不可再生的,那么我们对于这一类的重要文物,除了把它很好地保护好之外,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对它进行复制,复制的目的就是复原古代生产的过程和技术,这个当时是作为一个国家课题布置下去的。这个问题提出来之后,很多单位不敢接。
有人可能以为,我们现在的机器先进得多了,技术手段也多了,怎么不敢接呢?但其实这个工作非常困难,款式上、颜色上都可以做到,但是这个重量上,没有人能保证得了。
因为马王堆丝纤度非常细,我们现在最细的乔其纱的纤度比它还要粗,人们就觉得奇怪了,为什么那时候古人能得到这么细的蚕丝呢?
养蚕在中国已有6、7千年的历史了,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人们为了适应丝绸需求的增长,不断提高蚕丝的产量。今天的丝纺业中,想要做出一件重量十分轻的丝织物有两种办法:一是降低丝绸的厚度,二是用最纤细的蚕丝织布。但是,在素纱蝉衣的仿制中,为了做到轻与薄的极致,唯一的办法就是用纤细到极致的蚕丝进行纺织。但是,恰恰是在蚕丝的粗细上,今天的丝织业无法同西汉古人相比。
原来,西汉时代的蚕种还保留着很多野生特性,个体较小,蚕丝也十分纤细。而今天的蚕种却是在两千年里不断杂交驯化,体型肥大,早已经不可能吐出西汉时代那样纤细的蚕丝了。
导语:2100多年前,当西汉王朝的侯家族为死去的亲人送葬的时候,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们的家族墓地,这个巨大坟冢会对两千多年后的人们有多大的吸引力。
神秘的马王堆——亡者归来
在马王堆众多文物中,出土了一件丝织的衣服,和那位穿越2000年的贵妇人一样,震惊了几乎所有考古学家。
在马王堆一号墓中,人们发现了一个竹编的箱子,在其中发现了大量衣物,其中两件非常轻薄的衣服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因为,眼前的衣服不仅精美透明,而且几乎没有一点重量。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件衣服袖长1.9米,衣长1.28米,还有很厚的袖圆。经过专家测量,这两件衣服的重量都在一两左右。专家给它们命名为素纱蝉衣。
刘小豹:这两件衣服非常轻,即便是找上几张纸,也要更沉些。咱们国家的古书上曾经描述过汉代的一些衣服,说它是薄如蝉翼,轻若烟雾,就是拿到手上以后感觉就像没拿东西一样。在我们见到这两件衣服前,大家都觉得这可能是文学家、史学家笔下的一种夸张。
丝绸是动物蛋白质的编织物,极易腐烂,像素纱蝉衣一样完整保存2000年的丝织品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它之所以能保存到今天,是因为马王堆一号墓的深埋密封效果十分神奇。
而在贵妇的随葬品中,考古队员们甚至见到过比女尸和素纱蝉衣更为不可思议的东西,那就是2000年前的藕片汤。出土时,藕片的模样还依稀可见。
也正是这样的保存效果让专家们相信,素纱蝉衣的重量在2000年里没有衰减,能够证实薄如蚕翼的丝绸曾经真实存在。
刘小豹:这件文物本身当然是国宝级的文物了,不可再生的,那么我们对于这一类的重要文物,除了把它很好地保护好之外,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对它进行复制,复制的目的就是复原古代生产的过程和技术,这个当时是作为一个国家课题布置下去的。这个问题提出来之后,很多单位不敢接。
有人可能以为,我们现在的机器先进得多了,技术手段也多了,怎么不敢接呢?但其实这个工作非常困难,款式上、颜色上都可以做到,但是这个重量上,没有人能保证得了。
因为马王堆丝纤度非常细,我们现在最细的乔其纱的纤度比它还要粗,人们就觉得奇怪了,为什么那时候古人能得到这么细的蚕丝呢?
养蚕在中国已有6、7千年的历史了,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人们为了适应丝绸需求的增长,不断提高蚕丝的产量。今天的丝纺业中,想要做出一件重量十分轻的丝织物有两种办法:一是降低丝绸的厚度,二是用最纤细的蚕丝织布。但是,在素纱蝉衣的仿制中,为了做到轻与薄的极致,唯一的办法就是用纤细到极致的蚕丝进行纺织。但是,恰恰是在蚕丝的粗细上,今天的丝织业无法同西汉古人相比。
原来,西汉时代的蚕种还保留着很多野生特性,个体较小,蚕丝也十分纤细。而今天的蚕种却是在两千年里不断杂交驯化,体型肥大,早已经不可能吐出西汉时代那样纤细的蚕丝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