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龙,山西永宁州(今山西吕梁离石方山县)人。
背景。 于成龙出身于一个官宦家庭,其先祖和父亲都在明朝做过官。这说明于成龙家里可能有些积蓄,但家人在被清廷推翻的明朝做过官,在清廷是没有什么势力的。据说他的父亲在乡里倡导孝义之道,有长者之风。受家庭熏陶的于成龙性格端庄,不苟言笑,又才智过人,勤俭耐劳。
能力。 于成龙成名于清朝康熙年间,他是当官出名的,而且是以清官出名的。在我看来,当官容易那是对庸官或“混”官来说的,当一个清官绝对得有能力。你想想,清官,自然钱少,下面的人跟着你死心踏地的干,这就得能力。上级官员来了如何招待,清官当然没有贪官招待得好,这又得能力。
大器晚成。 当官留名千古当得风光但绝不是那么容易的,那么他是什么时候当官的呢?45岁。于成龙45岁被清廷授以广西柳州罗城县知县。
孝子。 也许有人会说,当官这么晚还出了名,不简单!说得对,官场上资历很重要。那么于成龙45岁以前干什么呢?一个是学习;一个是照顾父亲; 于成龙23岁时在乡试中考中副榜贡生可以出来做官,但他因照顾年迈的父亲放弃了。
荣耀。 康熙帝称其“宽严并济,人所难学”。 康熙二十年春,康熙帝召见于成龙于紫禁城,当面褒赞他为“今时清官第一”,并“制诗一章”表赐白银、御马以“嘉其廉能”。被百姓称为“青天”。 以“天下廉吏第一”蜚声朝野。
大志。 于成龙到遥远的边荒之地广西罗城为县令,是怀着“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无理良心 ”的抱负,接受清廷委任的。
奋斗。 成功是需要相应的付出的。于成龙初到罗城时,他住的地方并不在舒适的府衙,而是寄居于关帝庙中。因为当时的罗城荒草丛生,城内只有居民六家,茅屋数间,县衙也只是三间破茅房。在困境中,同来的五名从仆不久或死或逃,于成龙以坚强的毅志,扶病理事,迈开仕宦生涯的第一步。之前罗城新隶于清统治下不到两年,由于局势未稳,前两任知县一死一逃。
功绩。 经过艰辛经营,使得罗城百姓安居乐业。 此后不断升迁中于成龙怜贫苦、抑豪强、治强盗、赈饥荒、平冤狱、肃吏治,做出了更大的功绩。于成龙制订了以“勤抚恤、慎刑法,绝贿赂,杜私派,严征收,崇节俭”为内容的《新民官自省六戒》作为地方官的行为准则。方法上,他举优劾贪,宽严并济,时人说凡他所到之处,“官吏望风改操”。
升迁。 领导的下面有溜须拍马的人,但也必须有为其干工作的人,于成龙就是个干工作的人,他靠政绩突出,受到贵人青睐,并不断升迁。先受到广两布政使金光祖的重视,后被两广总督芦光祖举荐为广西省唯一“卓异”,最后受到康熙帝褒奖。于成龙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
趣事。 也许你不信,当大官的于成龙化妆过乞丐。在古代,被称为“青天”的官员一般是断案方面很有一套。对了,于成龙也很会断案,于成龙为了断案,总是亲自访察。他多以“微行”的方式,扮作田夫,旅客或乞丐,到村落、田野调查疑情。
死得伟大。 于成龙逝世后,南京“士民男女无少长,皆巷哭罢市。持香楮至者日数万人。下至莱庸负贩,色目、番僧也伏地哭”,并且康熙帝破例亲为撰写碑文。这说明老百姓对于成龙是有很深的感情的,康熙帝对于成龙也是佩服的。
流传千古。 于成龙在破案、察盗方面的许多事迹,在清人野史、笔记和民间文艺中均得到反映,甚至神化。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聊斋》《于中丞》中,就叙述了有关他的两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