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鱼不二吧 关注:9贴子:263
  • 0回复贴,共1

2010年的最后一天,不知道该起什么题目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你见过大海——韩东
你见过大海
你想象过大海
你想象过大海然后见到它
就是这样
你见过了大海
并想象过它
可你不是一个水手
就是这样
你想象过大海
你见过大海
也许你还喜欢大海
顶多是这样
你见过大海
你也想象过大海
你不情愿让海水给淹死
就是这样
人人都这样
乍看,的确全诗毫无艺术价值可言,可是就是这样的毫无艺术,表现着实际生活的“艺术流”。“你见过大海”、“你想象过大海”、“也许你还喜欢大海”,可是,你不愿让它给淹死。你欢喜它,却又畏惧它。人类“畏死”的本能立即驱散了你曾经的“喜欢”,不管这想象有多么华丽,多么富有英雄主义色彩。你“也不情愿”,就是这样。人人都这样。韩东是谁,我不知道。后来才知道,原来他是“中国庞德”。当写作老师把这首诗拿出来让我们鉴赏,除了本义上所显现的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你还想到了什么?观海则意溢于海。罢了。老师给予我们这两个词“解构”与“余裕”。解构,就如同分析,而余裕,“今我居师宾之位,进退自由,岂不绰绰然舒缓有馀裕乎。绰、裕皆宽也。”即宽绰有馀也。
让我们追溯一下从前。文革结束后,它所造成的文化审美的断裂带仍然存在。朦胧诗人的浪漫想象,“大海”主题就如同“神话”主题一般涌现。最让我们熟悉莫过于普希金的《致大海》以及舒婷的《致大海》。在普希金的《致大海》中,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 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好象是朋友忧郁的怨诉, 好象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 我最后一次在倾听 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仔细的读它,发现了什么?它那撼动人心的力量,蓄势待发的离弦之箭,就好像要喷薄出来一样。这只是一个前奏。一会便会慢慢放大,放大,直到有种力量去推翻。他以大海为知音,以自由为旨归,以倾诉为形式,轰轰烈烈渲染着那壮丽的一切。
你等待着,你召唤着……而我却被束缚住; 我的心灵的挣扎完全归于枉然: 我被一种强烈的热情所魅惑, 使我留在你的岸旁。
……
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 我要把你地峭岩,你地海湾, 你的闪光,你的阴影,还有絮语的波浪, 带进森林,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
雄浑悲壮,让人似乎想要为之一搏。是怎样的一种恋,一种思,一种念,才能造就这样的格调。
诗人与大海相通的自由精神,你,感觉到了吗?
而舒婷的《致大海》,
“多少支在峭壁上唱出的歌曲 还由海风日夜
日夜地呢喃 ”
海风在呢喃些什么呢,抑或只是它的无病呻吟?
不,不是的。它或在细语:
大海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着这个社会。
“有过咒骂,有过悲伤 有过赞美,有过荣光”
“呵,生活 固然你已断送 无数纯洁的梦 也还有些勇敢的人
如暴风雨中 疾飞的海燕 ”
大海就像是那变幻的生活,包罗万象,它注视着形形色色的人们:或为生活奔忙,或为梦想驰骋,或在一遍一遍抚摸着自己受伤的灵魂。可是,终究,你感受着大海,就像感受着自己。就如同那只在暴风雨中疾飞的海燕。勇敢坚毅。
“一切的过去——    这个世界    有沉沦的痛苦    也有苏醒的欢欣”
这个世界,什么都有。就是这样。
回到《你见过大海》。
你见过大海,你竭尽所能的想象过大海,可是,海,既能孕育生命,也可以瓦解生命。
你从“海”,又回到“海”,原来你的想象竟是那么不堪一击。
其实刚见到这首诗时,我想到了羊羔体。想到了车延高。最后细读,终究不可同一而语的。
比如车延高写的《刘亦菲》
   ……
   看《金粉世家》,妻子说她眼睛还没长熟  嫩  看《恋爱通告》,妻子说她和王力宏有夫妻相  该吻  可我还是念想童年时的刘亦菲  那幕场景总在我心理住着  为她拍的那盘录像也在我家藏着  我曾去她的博客留过言  孩子,回武汉时记得来找我  那盘带子旧了,但它存放了一段记忆  小荷才露尖尖角  大武汉,就有一个人  用很业余的镜头拍摄过你
网络上对他的批判我就不多说了,他是中国十佳诗人我就不多说了,他获得了鲁迅文学奖我也不多说了。
最后祝大家新年快乐吧。天杀的在今年的最后一天写了这样的一篇文章……对不住了……



1楼2010-12-31 14:43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