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rorawill吧 关注:6贴子:356
  • 7回复贴,共1

兼并战争的序幕——晋阳之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中原各国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
变革逐步完成,新兴地主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夺取了各国的实
际权力。如鲁国的季孙氏、叔孙氏和孟孙氏,晋国的赵氏、魏氏、
韩氏、智氏(亦称知氏)、范氏和中行氏,齐国的田氏,都是代
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实力集团。他们一方面积极推行封建改革,
发展地主经济,广招人才,笼络民心;另一方面,为争夺权力、土
地和人口,相互之间展开了残酷、血腥的斗争,由此引发了一系
列的战争。这些由新兴地主阶级发动的战争,较春秋以来奴隶主
之间的争霸战争有所不同,它们因时代政治、经济的变革而注入
了新的内容,即从以争夺霸主名份为主要日的变为以争夺土地等
实利为主要目的,具有明显的封建兼并性质。其中发生于周定王
十四年(前455年)的晋阳之战颇具代表性,它拉开了战国兼并
战争的序幕。


1楼2011-01-02 17:32回复
    第一节 土地之争引发晋阳之战
        晋阳之战,是晋国的新兴地主阶级势力集团之间,为争夺土
    地而爆发的一场战争。春秋末期,晋国出现了“六卿强、公室
    卑”的局面,在尔后相互倾轧中,赵氏、魏氏、韩氏和智氏联合
    起来,战胜了范氏和中行氏,并于周定王十一年(前458年)瓜
    分了范氏、中行氏的土地和人口。这样,至战国初年,以智襄子
    瑶为首的智氏、赵襄子无恤为首的赵氏、韩康子虎为首的韩氏和
    魏桓子驹为首的魏氏,成为控制晋国的四大家族,而他们之间又
    面临着进一步兼并、瓜分的利益冲突。四家之中,智伯(亦称知
    伯)年资最长,实力最强,怀有独占晋国的野心。晋出公死后,智
    伯扶立晋哀公,把持了晋国的朝政,并凭借权势逐步掠取了范氏、
    中行氏的大部分故地,势力更加强大。


    2楼2011-01-02 17:33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智伯为人“好利而鸷愎(凶残狠毒)",常仗势欺侮、役使其
      他三家,积怨颇深。其他三家深知智氏的野心,但惮于其权势,均
      隐忍不敢发。周定王十四年(前455年),智伯欲掠夺三家土地和
      人口,先拿韩氏开刀,要求韩氏奉献土地.韩康子不想献地,谋
      臣段规认为:智伯贪得无厌,如不献地,他将出兵攻我。不如暂
      时把地献出,智伯必然还会向他人索地,那时“他人不与,必向
      之以兵,然后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韩康子于是献出万家
      之邑给智伯。智伯又向魏求地,魏桓子也不想给,谋臣任章分
      析说:智伯无故勒求土地,晋国诸大夫必然惶惧。我们给智伯土
      地,智怕必然骄狂轻敌,而晋国诸大夫一定会因这一共同的压力
      而联合起来。他判断:“智氏之命必不长矣”。于是魏桓子也献出
      万家之邑给智伯。智伯轻易索得韩、魏土地之后,又向赵襄子勒
      索“蔡、皋狼(今山西永宁县西北)之地"。赵襄子拒不从命。赵
      氏与智氏矛盾最深,赵襄子为太子时,智伯曾侮辱过赵襄子,并
      要求襄子之父赵筒子废去赵襄子的太子地位,遭拒绝。这一次智
      伯向赵索要土地不果,便以此为借口,暗中胁迫韩、魏,准备共
      同进攻赵襄子,一举灭赵,三分其土地,从而引发了晋阳之战。


      3楼2011-01-02 17:34
      回复
        第二节 晋阳防御战
           
            赵襄子拒绝智伯的勒索后,看到智伯背着赵多次与韩、魏联
        络,判断智伯必将诉诸武力来攻打,决定采取依坚城固守、持久
        抗敌的方针,抵御三家联军的进攻。当时有人建议选择城防坚固
        的长子(今山西长子东)或府库充实的邯郸(今河北邯郸)御敌,
        赵襄子都不同意。最后采纳了谋士张孟谈的意见,选中晋阳城
        (今山西太原市南郊占城营村)作为持久防御之地,并将赵氏的军
        队全部撤至晋阳。
            晋阳位于汾水之滨,其地西控黄河,东据太行山,战略位置
        十分重要。《读史方舆纪要》说它“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为
        河东之根本,诚古今必争之地”。晋阳又是赵氏经营多年的据点,
        其城最初是董安于奉赵简子之命修建的。深谋远虑的董安于深
        知赵简子建晋阳城的用意,在晋阳城城防问题上,煞费了一番苦
        心。他用芦苇等植物的枝条修筑了一丈多高的宫墙,这些枝条都
        是制作箭杆的上好材料;宫中的柱子都用青铜铸就,危急之时,可
        以用来制造箭镞。赵简子又命重臣董安于和尹铎先后治理晋阳城,
        并“损其户数“,以减轻当地人民的赋税,赢得了群众的拥戴。赵
        筒子曾嘱咐赵襄子,一旦有了危难,一定要选择晋阳作为退守之
        地。
            赵襄子率部至晋阳后,“行(察)城郭,案(视>府库,视仓廪”。
        经视察,看到晋阳城廓完好,府库足用,仓廪充实①;董安于当年
        储备的大量战备物资又解决了守城战具的问题。城市防御的各种
        条件都已具备了,赵襄子号令部下,严阵以待。


        4楼2011-01-02 17:35
        回复
          三家联军进抵晋阳城下后,便排开阵式,智伯军在中央,韩、
          魏军在两侧,发起攻城。双方激战三月,晋阳仍控制在赵军之手。
          联军见强攻不能奏效,便停止进攻,改为长期围困。智伯又下令
          筑堤阻塞流经城东的晋水,将水引向城北,从东北灌入晋阳城
          中,晋阳城几乎被湮没。晋阳赵军在水中被围困了三年,“城中
          巢居而处,悬釜而炊,财食将尽,士卒病赢”,渐渐难以支持了。
             就在三家联军即将攻破晋阳城之际,其内部关系却变得越来
          越微妙。智伯得意非常,对韩康子与魏桓子说,“吾乃今知水可以
          亡人国也”。可是韩康子和魏桓子却忧心如焚,他们知道,智伯
          有独占晋国之心,他既可用晋水灭赵,下一步就可以用汾水灌魏
          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村)以灭魏,也可以用绛水灌韩都
          平阳(今山西临汾县西北)以灭韩。韩、魏的忧虑,被智伯的谋
          臣缔疵所察觉,他判断韩、魏必将背约反叛,建议智伯未雨绸缪,
          除此隐患。智伯未予采纳。缔疵预见到智伯必败,便借出使齐国
          之机,脱身而去。


          5楼2011-01-02 17:35
          回复
            正当晋阳城中士大夫动摇,眼看难以坚守,赵襄子准备开城
            出降之时,谋士张孟谈提出利用韩、魏同智氏的矛盾,采取离间
            计,瓦解三家联盟。赵襄子欣然采纳,委派张孟谈具体实施。
              
                张孟谈乘木船秘密地去见韩、魏之君,说明唇亡齿寒的利害
            关系,提出打败智伯后,除了归还智伯强夺韩、魏的土地外,三
            家再平分智氏的土地。对智伯本已积怨很深的韩、魏,马上接受
            了张孟谈的条件,三家秘密达成了共灭智氏的协议。张孟谈又假
            意去晋见智伯,侦察智伯军营的情况,路遇智伯的谋臣智过(亦
            称知过、知果)。智过十分机敏,见张孟谈面有得意之色,又发现
            韩、魏之君“色动而意变“,估计赵与韩、魏暗中有密谋,判断
            韩、魏可能发生变故,因而建议智伯除掉韩、魏二君口但是智伯
            执迷于晋阳旦暮可克,认为韩、魏贪得赵地,不会另有异心。智
            过又建议:韩、魏的谋臣段规和赵葭能左右其君,如果不杀韩、魏
            二君,就加封韩、魏的谋臣段规和赵葭万家之县各一,以进一步
            拉拢韩、魏。然而智伯却十分吝惜地认为:“破赵而三分其地,又
            封二子者各万家之县一,则吾所得者少,不可。”智过见智伯利令
            智昏又一意孤行,大祸临头而不察,便改名换姓,隐藏起来。


            6楼2011-01-02 17:37
            回复
              张孟谈察觉智过对他起了疑心,又探知智过出走的消息,便
              向赵襄子建议立即采取行动,以免智伯悔悟。在征得赵襄子同意
              后,张孟谈即刻去见韩康子和魏桓子,约定当晚击杀守堤官吏,决
              开晋水反灌智伯军。周定王十六年(前453年)三月丙戌(二十
              八日)夜间,韩、魏两军趁智伯军救水混乱之机,从两翼发起攻
              击,赵军则从正面出击,大败智伯军,擒杀智伯于凿台(今山西
              榆次南)之下。三家又联合诛杀了智氏全族,瓜分了智氏的土地,
              其中大半为赵氏所得。
                  晋阳之战奠定了赵、魏、韩“三家分晋”的局面。到周考王
              八年(前433年)晋幽公继位时,其地位已降至三家之下,“反朝
              韩、赵、魏之君,独有绛、曲沃,余皆入三晋。”韩、赵、魏实
              际已成为新的诸侯国。


              7楼2011-01-02 17:37
              回复
                其次,这是一场以弱胜强、败中取胜的城市防御战。
                    赵襄子在实力对比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定下依托坚城固守、持
                久抗敌的作战方针是正 确的。在此方针指导下,赵氏集团选择了
                正确的防御地点,并适时而成功地运用了外交手段,从而以弱胜
                强,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赵襄子断然舍弃 具备一定防御条件的重
                镇邯郸和长子不守,而实施远距离撤退,选择晋阳城作为防御据
                点,从《资治通鉴》的记载看,其最主要的原因是晋阳城政 宽民
                和,民众条件好。晋阳城在大水淹城那样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仍
                能坚守长达三年之久而“民无叛意”,人民 的支持对晋阳防御战
                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其次,退守远在太行山之西的晋阳城,对
                赵氏集团来说,缩短了战线,集中了兵力,而且粮草、战具储 备
                充足,供应方便;而对三家联军来说,则是延长了其后勤补给线,
                加之太行山的阻隔,导致供应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赵氏
                集团 在实力上的劣势。
                    在战术运用上,决水反灌智军,趁智军混乱之机,正面和两
                翼同时发起突然的攻击,也是成功的。
                    第三,智谋之士在晋阳之战中崭露头角,起了十分重要的作
                用。
                    由于奴隶制社会世袭制度的瓦解,新兴地主阶级唯才是举,广
                揽 人才,使“士“层中一批有才华的人得以脱颖而出。晋阳之
                战中,赵氏的张孟谈、魏氏的任章、韩氏的段规、智氏的絺疵、智
                过,都是智谋过 人、“能移其君”的重要谋士。他们大都没有高
                贵的出身,但是其深谋远虑的见识,敏锐入微的观察力,处乱不
                惊的应变能力,以及雄辩的口 才,确有其非凡之处,对战争的进
                程和结局起了重要作用。如张孟谈能在绝境之中,冷静分析敌情,
                发现对方破绽,两次“不顾万死,出入行阵, 以就其谋”,游说
                韩、魏,化敌为友,终于使赵氏转危为安.败中取胜。缔疵、智
                过机敏过人,智伯若能采纳其策,灭赵也不是不可能的。以 晋阳
                之战为发端,智囊人物在战争中发挥其才略和作用,成为战国军
                事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   
                       智伯在攻城战中,改强攻为长期围困,又利用自然力,引晋
                水灌城,陷敌于极为不利的境地,也减少了己方的伤亡,这在军
                事上是有其可取之处 的。但在即将陷城之际,却被胜利冲昏了头
                脑,目光短浅,看不到己方联盟中尖锐的利益冲突和韩、魏之君
                态度的微妙变化,又刚愎自用,听不进 谋士的意见,以致最终败
                亡。所以韩非子评论智伯说:“智伯身死军破,国分为三,为天下
                笑。故曰:贪愎好利,则灭国杀身之本也。”


                9楼2011-01-02 17: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