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失败的“解释方式”决定自信还我们常常听到老师用这样的话教训自己的学生:“不要老是找客观原因,要多找找主观原因。”意思是不要用客观原因来推卸责任,要从自己身上寻求改进。这话固然不假,但是很多人找主观原因往往一找就是:“我自己太笨。”“我不是学习的料。”这种心理暗示的结果就是使你对自己越来越缺乏信心,结果每一次失败都成为你“笨”的证据,而成功则成了侥幸。抱有这样心态的人,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心理学专家马丁•塞利格曼在对一个大城市的保险推销员进行长期调查后发现,在工龄较长的推销者中,积极思考者比消极思考者要多推销37%的保险,而在新雇佣的推销员中,乐观主义者则多推销了20%。塞利格曼指出,乐观主义者成功的秘诀在于他们的“解释方式”。出了问题之后,悲观主义者倾向于自责。他说:“我不善于做这件事,我总是失败”。乐观主义者则寻找漏洞,他责怪天气、抱怨电话线路、或者甚至责怪别人。他认为,是那个客户当时情绪不好。当一切顺利的时候,乐观主义者认为是自己努力的结果,而悲观主义者则认为这是出于侥幸。
如果你一直成绩都不错,而是某一次考试考差了,固然需要找点主观原因来寻求改进,但是也不妨找点客观原因来鼓舞自己。我在做数学题的时候,总有一个习惯,每当碰到我做不出来的时候,我就对自己说“这么难的题目,连我都做不出来,别人自然更做不出来,不用害怕。”遇到难题花了很多时间才做出来的时候,就对自己说:“这么难的题目,居然被我做出来了,这么巧妙的方法别人肯定想不到,嗯,这下又比别人多拿了十多分。”遇到很简单的题目,很快做出来了,我就想:“哎呀,这么简单,看来这次考试我是非考高分不可了。”总之,每做一道题,我就这样从各个方面鼓舞自己,这样,一张卷子做下来,不论难易,我都自我感觉非常良好。
平时,常常有很多同学喜欢问我题,我也非常乐于给他们解答,但是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他们很多人都在我解答以后对我说:“哎呀,为什么这个方法你就能想到我就想不到呢?”你看,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消极心态,一旦有题目自己不会做而别人会做了,他就觉得自己笨,做不好。我就不一样,一旦有题目自己不会做而别人会做了,我就想:“哼,这道题肯定是他以前在别的参考书上看见过,我没有看见过罢了,以后我也会做了,他的优势就没有啦。”
还记得鲁迅在《藤野先生》中如何对待藤野先生对他所画的血管图的心理吗:
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地说道:“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到:“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鲁迅的这种心理,就是典型的积极的心理暗示:首先要肯定自己,然后再寻求改进。只要不成为自己懒惰的理由,而作为自我鼓舞的心理暗示,就行了。遇到挫折、失败时,不要一味的自责,我们要学会寻找那些可以改变的因素,比如“我还不够努力。”“我在做题的时候比较马虎大意。”“我在这上面花的时间还不够多。”这样,才能促使你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发奋,而不是自暴自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