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谢景芳(辽宁师范大学教授)
这一年真的很快就要过去了!摆在案头的可能是今年要看完的最后一本书了:《生活的意义与价值》(德国哲学家:鲁道夫·奥伊肯著)。
这并不是特意进行的挑选,是不经意间觉得应该把这本书认真读一遍。自己已经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了半个多世纪了,面对这个书名,还是觉得生活对于自己来说,仍然存在着“意义与价值”的认识问题。
比如说,以自然主义的说法,人就是个自然物,再怎么折腾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那也就只能顺其自然,凭感觉活着就是,管他什么“意义与价值”!如此,就应该像老子说的什么“道法自然”而绝圣弃智吗?但是,若如理智主义的意见,人既然有了跳出自然来反观、审视自然的理性思维能力,有了科学的发现与创造,就应该凭理智来生活,并以其控制和支配自然与感觉。这样,人不就是自己在整治自己,就应该“去欲存理”,把人当成实现理想的工具吗?
所以,尽管每一个人都在生活,而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仍然是一个问题,尤其是在今天这个时代和中国当下社会的迅速发展变化中,就更是一个值得每一个人深思的问题。
一年啦,确实又读了一些书,觉得很多问题似乎有了自己认可的答案,似乎有一些问题越思考越糊涂了。但是,既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活个明白,一直是自己的一个强烈愿望。继续读书,继续求索,自觉肯定是比以前聪明了,而不是更愚蠢了。既然自己已经感受到了读书的收获,更从中找到无穷的乐趣与幸福,甚至还觉得每读完一本书就是一种成就与骄傲,这就必然会使读书成为一种欲罢不能的生活方式。
盘点一下一年的读书情况,大致情形如下:关于自己的科研与教学相关的阅读肯定是一个主要的方面。除此之外就是自己的兴趣与爱好,主要还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各方面著作,尤其是思想史方面的著作;再就是与中国当代社会现实有关的书籍与文章。总计大约有80多种,写下读书笔记约70万字。对自己的这一盘点,倒是多少觉得有点儿失望,这是最近数年以来读写比较少的一年。这确实是值得检讨的一个问题。
乐此不疲与职业需要
历史教学,尤其是明清史教学是自己的本职工作,因此,史学阅读当然是看家行当。大量的阅读,是一个从业者无法回避的功课。中国人本来就非常重视历史,再加上清朝莫名其妙地对文献十分地重视,过去形容图书资料太多的什么“汗牛充栋”的词汇,已经根本不足以形容。清朝不仅编写了大量的实录、政书、起居注,几乎所有的皇帝都留下了“文集”、“圣训”、“政要”……你一边艰苦地阅读,还要一边感慨:这些皇帝太有才了!而那些文臣学者留下来的“文集”,更是成千上万;还有大量的地方文献,家谱族规、人物传记、墓志碑刻;还有到现在也没有调查清楚的民族文献、外文资料……更不用说那些清朝在268年中留下的档案,简直就让你望洋兴叹!
由于近年来承担国家项目,自己承担的是清朝嘉庆年间的人物研究。因此,在大量的阅读中,对清朝的中期还是有了一些新感觉的。乾隆皇帝尽管对自己的“盛世”不免洋洋自得,但是,他对当时社会潜在的危机也不是没有忧虑,对人多地少,官贪民贫也时犯嘀咕。虽居万乘之尊,仍然要指示地方官控制烟草种植,多种粮食;道路两侧多栽植经济树种;发动官员讨论能不能禁止造酒,少浪费粮食……嘉庆与道光皇帝就更感到艰难,其号召上下节俭,在历史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他们不敢、也不能想象除了既定的秩序与管理,除了男耕女织还能有什么更好的方法。至于说,当时清朝为什么不改革,为什么不开眼看世界,尽早地使中国摆脱危机,使中国避免“半殖民地”的命运,那不可能是清朝能够完成的“历史重任”。一个能养活3亿人口,又是世界上综合国力最强盛的大国,再加上稳固系统传承久远的固有文化的局限,当时的人们怎么会“明智”到学习那些很难猜测前途的“夷邦小国”呢?现在让美国发现其他国家的优点,并希望其懂得自己文化也不是没有局限,你想那是容易的事吗?
这一年真的很快就要过去了!摆在案头的可能是今年要看完的最后一本书了:《生活的意义与价值》(德国哲学家:鲁道夫·奥伊肯著)。
这并不是特意进行的挑选,是不经意间觉得应该把这本书认真读一遍。自己已经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了半个多世纪了,面对这个书名,还是觉得生活对于自己来说,仍然存在着“意义与价值”的认识问题。
比如说,以自然主义的说法,人就是个自然物,再怎么折腾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那也就只能顺其自然,凭感觉活着就是,管他什么“意义与价值”!如此,就应该像老子说的什么“道法自然”而绝圣弃智吗?但是,若如理智主义的意见,人既然有了跳出自然来反观、审视自然的理性思维能力,有了科学的发现与创造,就应该凭理智来生活,并以其控制和支配自然与感觉。这样,人不就是自己在整治自己,就应该“去欲存理”,把人当成实现理想的工具吗?
所以,尽管每一个人都在生活,而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仍然是一个问题,尤其是在今天这个时代和中国当下社会的迅速发展变化中,就更是一个值得每一个人深思的问题。
一年啦,确实又读了一些书,觉得很多问题似乎有了自己认可的答案,似乎有一些问题越思考越糊涂了。但是,既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活个明白,一直是自己的一个强烈愿望。继续读书,继续求索,自觉肯定是比以前聪明了,而不是更愚蠢了。既然自己已经感受到了读书的收获,更从中找到无穷的乐趣与幸福,甚至还觉得每读完一本书就是一种成就与骄傲,这就必然会使读书成为一种欲罢不能的生活方式。
盘点一下一年的读书情况,大致情形如下:关于自己的科研与教学相关的阅读肯定是一个主要的方面。除此之外就是自己的兴趣与爱好,主要还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各方面著作,尤其是思想史方面的著作;再就是与中国当代社会现实有关的书籍与文章。总计大约有80多种,写下读书笔记约70万字。对自己的这一盘点,倒是多少觉得有点儿失望,这是最近数年以来读写比较少的一年。这确实是值得检讨的一个问题。
乐此不疲与职业需要
历史教学,尤其是明清史教学是自己的本职工作,因此,史学阅读当然是看家行当。大量的阅读,是一个从业者无法回避的功课。中国人本来就非常重视历史,再加上清朝莫名其妙地对文献十分地重视,过去形容图书资料太多的什么“汗牛充栋”的词汇,已经根本不足以形容。清朝不仅编写了大量的实录、政书、起居注,几乎所有的皇帝都留下了“文集”、“圣训”、“政要”……你一边艰苦地阅读,还要一边感慨:这些皇帝太有才了!而那些文臣学者留下来的“文集”,更是成千上万;还有大量的地方文献,家谱族规、人物传记、墓志碑刻;还有到现在也没有调查清楚的民族文献、外文资料……更不用说那些清朝在268年中留下的档案,简直就让你望洋兴叹!
由于近年来承担国家项目,自己承担的是清朝嘉庆年间的人物研究。因此,在大量的阅读中,对清朝的中期还是有了一些新感觉的。乾隆皇帝尽管对自己的“盛世”不免洋洋自得,但是,他对当时社会潜在的危机也不是没有忧虑,对人多地少,官贪民贫也时犯嘀咕。虽居万乘之尊,仍然要指示地方官控制烟草种植,多种粮食;道路两侧多栽植经济树种;发动官员讨论能不能禁止造酒,少浪费粮食……嘉庆与道光皇帝就更感到艰难,其号召上下节俭,在历史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他们不敢、也不能想象除了既定的秩序与管理,除了男耕女织还能有什么更好的方法。至于说,当时清朝为什么不改革,为什么不开眼看世界,尽早地使中国摆脱危机,使中国避免“半殖民地”的命运,那不可能是清朝能够完成的“历史重任”。一个能养活3亿人口,又是世界上综合国力最强盛的大国,再加上稳固系统传承久远的固有文化的局限,当时的人们怎么会“明智”到学习那些很难猜测前途的“夷邦小国”呢?现在让美国发现其他国家的优点,并希望其懂得自己文化也不是没有局限,你想那是容易的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