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景芳吧 关注:30贴子:3,675

【新商报读到的魅力】陶醉于书籍的世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文/谢景芳(辽宁师范大学教授)
      这一年真的很快就要过去了!摆在案头的可能是今年要看完的最后一本书了:《生活的意义与价值》(德国哲学家:鲁道夫·奥伊肯著)。
       这并不是特意进行的挑选,是不经意间觉得应该把这本书认真读一遍。自己已经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了半个多世纪了,面对这个书名,还是觉得生活对于自己来说,仍然存在着“意义与价值”的认识问题。
       比如说,以自然主义的说法,人就是个自然物,再怎么折腾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那也就只能顺其自然,凭感觉活着就是,管他什么“意义与价值”!如此,就应该像老子说的什么“道法自然”而绝圣弃智吗?但是,若如理智主义的意见,人既然有了跳出自然来反观、审视自然的理性思维能力,有了科学的发现与创造,就应该凭理智来生活,并以其控制和支配自然与感觉。这样,人不就是自己在整治自己,就应该“去欲存理”,把人当成实现理想的工具吗?
       所以,尽管每一个人都在生活,而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仍然是一个问题,尤其是在今天这个时代和中国当下社会的迅速发展变化中,就更是一个值得每一个人深思的问题。
       一年啦,确实又读了一些书,觉得很多问题似乎有了自己认可的答案,似乎有一些问题越思考越糊涂了。但是,既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活个明白,一直是自己的一个强烈愿望。继续读书,继续求索,自觉肯定是比以前聪明了,而不是更愚蠢了。既然自己已经感受到了读书的收获,更从中找到无穷的乐趣与幸福,甚至还觉得每读完一本书就是一种成就与骄傲,这就必然会使读书成为一种欲罢不能的生活方式。
       盘点一下一年的读书情况,大致情形如下:关于自己的科研与教学相关的阅读肯定是一个主要的方面。除此之外就是自己的兴趣与爱好,主要还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各方面著作,尤其是思想史方面的著作;再就是与中国当代社会现实有关的书籍与文章。总计大约有80多种,写下读书笔记约70万字。对自己的这一盘点,倒是多少觉得有点儿失望,这是最近数年以来读写比较少的一年。这确实是值得检讨的一个问题。
   
     乐此不疲与职业需要
       历史教学,尤其是明清史教学是自己的本职工作,因此,史学阅读当然是看家行当。大量的阅读,是一个从业者无法回避的功课。中国人本来就非常重视历史,再加上清朝莫名其妙地对文献十分地重视,过去形容图书资料太多的什么“汗牛充栋”的词汇,已经根本不足以形容。清朝不仅编写了大量的实录、政书、起居注,几乎所有的皇帝都留下了“文集”、“圣训”、“政要”……你一边艰苦地阅读,还要一边感慨:这些皇帝太有才了!而那些文臣学者留下来的“文集”,更是成千上万;还有大量的地方文献,家谱族规、人物传记、墓志碑刻;还有到现在也没有调查清楚的民族文献、外文资料……更不用说那些清朝在268年中留下的档案,简直就让你望洋兴叹!
       由于近年来承担国家项目,自己承担的是清朝嘉庆年间的人物研究。因此,在大量的阅读中,对清朝的中期还是有了一些新感觉的。乾隆皇帝尽管对自己的“盛世”不免洋洋自得,但是,他对当时社会潜在的危机也不是没有忧虑,对人多地少,官贪民贫也时犯嘀咕。虽居万乘之尊,仍然要指示地方官控制烟草种植,多种粮食;道路两侧多栽植经济树种;发动官员讨论能不能禁止造酒,少浪费粮食……嘉庆与道光皇帝就更感到艰难,其号召上下节俭,在历史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他们不敢、也不能想象除了既定的秩序与管理,除了男耕女织还能有什么更好的方法。至于说,当时清朝为什么不改革,为什么不开眼看世界,尽早地使中国摆脱危机,使中国避免“半殖民地”的命运,那不可能是清朝能够完成的“历史重任”。一个能养活3亿人口,又是世界上综合国力最强盛的大国,再加上稳固系统传承久远的固有文化的局限,当时的人们怎么会“明智”到学习那些很难猜测前途的“夷邦小国”呢?现在让美国发现其他国家的优点,并希望其懂得自己文化也不是没有局限,你想那是容易的事吗?


IP属地:辽宁1楼2011-01-04 10:36回复
    “士以一事不知为耻”
       
        既然自己是所谓知识分子,当然应该有知识,此乃身份所限了。然而,一个人到底能掌握多少知识,实在是一个让人汗颜的事。虽然说古人敢于声张:“士以一事不知为耻”,即使在古代的简单社会也不是容易办到的。而当代社会的一个最大特征就是人类知识加速度地增长,被称为“知识爆炸”。即使你对获取知识再痴迷,再努力,似乎也只能“望洋兴叹”!没有谁可以穷尽知识,但是人确是因为知识的多少而有本质上的差别,只有甘于沉沦之人才会自甘放弃。“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就是自己的一种心境与态度。
          当然自己的所谓业余非专业阅读,实际也是没有办法绝对化的。一个教师,面对无数求知欲望、兴趣与爱好广泛的学生,不能总用“非专业所务”来做搪塞之词吧。确实有很多时候,在学生的求教面前,感到自己的无知而有耻。怎么办?读吧!再说,真也没有办法将广泛阅读与自己的专业截然分开的可能。
           还要说求得知识与见识的幸福感。其实,支持自己阅读的动力本质上说来还不是工作需要和功利的目的,那都是不可能让自己至于“废寝忘食”地将读书当成一种难以割舍的行为。只有在阅读中,自己才能够感受自己的进步,很难使自己在没有“收获”的状态中度过每一天。虽然明明知道书是读不完的,但是,自己仍然不可避免一种焦虑感。那种强烈的欲望绝对胜过自己人生经历过的任何感觉,只有阅读才是一种真享受。
           苦恼于人性的纠结
       
         通过读书,我认为,人世间所有的矛盾都来自“人性”的纠结,所有的苦恼或幸福也来自于“人性”的安顿。这也是这一年来自己读书过程一直琢磨的两个问题之一(另一个问题是与自己有关系的问题:什么是知识分子?)。
           关于人性,几乎所有的思想家,无论其是否建构理论体系抑或模式,最后都不约而同地将视野集中在“人性”的分析上。所以,自己觉得中国早期的先哲们阐述自己的主张均集中于“性善”或“性恶”的讨论,并将其作为自己社会主张的出发点,看起来是没错的了。因为无论是社会还是自然,如果没有人也就不存在什么自然与社会问题。然而,数千年来人们却没有办法得出结论,看来这问题仍是难以解决的。
           读《昨日的世界》,让人惊谔痛心。奥地利伟大的作家茨威格,写了那么多精彩、好看又发人深省的著作。从十九世纪后期到二十世纪上半叶,从对人与社会的高度乐观自信,到极度失望悲伤。他满以为依靠人类的理性和科学,可以解决人类遇到的一切困难,而第一次和随即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粉碎了他的信念。“和我自己的意愿相反,我成了理性遭到最可怕的失败和野蛮在时代编年史上取得最大胜利的见证人;从未有过像我们这样一代人,道德会从如此高的精神文明堕落到如此低下的地步——我指出这一点,决非出于自豪,而是深感羞耻。”“人类不可想象地倒退到以为早已被人忘却的野蛮之中——这种野蛮有它自己的反对人性的纲领性的和自觉的信条。”1942年,他流亡于巴西,在回忆了昨日的世界之后自杀,时年仅60岁。二十世纪是人类社会最动荡、变化最剧烈的百年,几乎没有一个民族和国家没有经过不堪回首的痛苦。看看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看看从维熙的《走向混沌》……为什么呢?人类能够接受教训吗,再也不会重蹈覆辙吗,我们现在可以乐观一点了吗?
           避免简单与轻信
        
         在阅读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现人们在认识人与事的过程中,非常难于避免的主要问题是容易“简单化”与“概念化”。我看外国人写的《行为糟糕的哲学家》《知识分子》,写出了那些伟大思想家的另一面,看完以后,我一下子醒悟过来,真实的人原来是这个样子的。任何人,不管你多么敬仰、尊重他,他都是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人。世界上从来没有什么理想化的神人或圣人。这些书还让我感触的是,某些人物在我们的评价标准上可能极为糟糕,但并不影响他思想的伟大,因为人类的智慧创造实在是不能用人品来衡量的。
           因此,在社会问题中,没有什么认识对象是可以一目了然的,也没有什么认识结论可以称为毋庸置疑的。绝对化在今天这样复杂的、变化迅速的社会中,只能使认知者处于被动。也只有读书,及时地充实更多的知识、方法与理论,才能尽量地避免僵化、滞后、简单,才能最充分掌握信息、动态、趋势。一定要少相信结论,更多地设想可能,并进行认真的比较与选择。
           许多人认为读书是一个“苦差事”,其实,自己的感觉是乐,而且还乐此不疲!或许这还是一个防止快速衰老,能够延年益寿的方法也说不定。“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闻”——也与那种上网、影视、报刊所可以有的“知识碎片”有很大的区别。
           读书真好!天下一大享受,而今我能。
       
         明年阅读一定要超过一百本,并争取对于“生活的意义与价值”给自己一个明确的解答。
           本文写于2010年12月26日
    


    IP属地:辽宁3楼2011-01-04 10:52
    回复
      七律·夜读谢教授《陶醉于书籍的世界》,感第一段成诗
      夜读新作在新商,    静悟此生坐书房,
      克欲存理求高境,    道法自然守平常,
      情极人间终有果,    爱取山川何可伤?
      琴上我独得天趣, 一曲《大同》向晚窗。
      写于2011-1-5
      


      IP属地:辽宁4楼2011-01-06 14:45
      回复
        生活的终极意义与价值是什么,到底怎样才算活个明白,也是我一直思索的问题。
        在2010年里,经历了许多事情,思想上发生着改变,我想应该是比以前更加成熟了吧。
        体会到,神思不拘病痛之躯,大爱可破七情之樊,慈悲之心能超越喜怒哀乐。
        学会把握“克欲存理”和“道法自然”的平衡,在万事中找到那个更和谐并兼容共生的灵活点。
        发现着“爱是一切的答案”的秘密,发现只要感情真切、全力以赴,则天地动容,总能以各种形式给予自己满意的结果。
        更发现爱好对人生的重大作用:人生一定要有一“最爱”。爱,绝不应该是对于某一个人的,这是任何人也担当不了的,这人类最高级别的情感必须要放在一个纯自然属性、或能与自然深入沟通的事物上去,如音乐、书法,甚至种花、养鱼…………,将人类的这份宝贵情感加之于产生于人类的自然本身,那么还有什么能将我们的灵魂所伤?爱了崇高、爱成和谐,为了此爱来安排生活,那么反作用到生活中的一切又怎么能不变得顺利起来呢?


        IP属地:辽宁5楼2011-01-06 15:28
        回复
          回复:5楼
          现在我越发读书的重要,看过姐姐送我的书,无论是《古代的中医》还是《不负如来不负卿》,总能有一种心境开阔,眼界清晰的感觉。可以感受故事中人物思想境界的高深并为之感动,每每看完一本书我都要再次翻阅翻阅,其中画下来的句子总会再斟酌斟酌。
          每当心情低谷的时候也会拿那些禅意十足的话使自己重新振作,现在想不开的事情逐渐放下了,心情也不如以前那么容易烦躁了。
          我现在没有刻意去钻研出人生的真谛到底是什么。人情人世,质疑不清,感叹不完,不如放下去做一些更容易更实际的事情,就如看看书,写写字,听听歌,下下棋。太执意一些事反倒会使人迷茫痛苦。
          人,真的要多读书,读好书。


          6楼2011-03-19 14:01
          回复
            谢谢分享。谢教授的话总能激起我们读书的兴趣,呵呵,马上去照单购书


            7楼2011-03-29 09:20
            回复
              目前我的人生就是,活着,做自己喜欢的事,读书就是其中之一。


              IP属地:辽宁8楼2011-03-29 14:14
              回复
                回复:8楼
                嗯嗯,完全正确。


                9楼2011-04-03 18:46
                回复
                  情极人间终有果,     爱取山川何可伤?
                  很好的两句话


                  10楼2011-04-22 13:50
                  回复
                    我也觉得老鼠比以前成熟多了,以前整个一傻呵呵小老鼠。


                    11楼2011-04-22 13:52
                    回复
                      有经历才有成熟,
                      回想起去年一年,
                      十分感慨!


                      IP属地:辽宁12楼2011-05-03 11:12
                      回复
                        情极人间终无果 ,爱洒山川何来伤?
                        捣乱...


                        13楼2011-05-03 13:16
                        回复
                          有果无果的标准也只在心里,往往以各种形式存在,不能用客观事物的状态为衡量标准。
                          所以,只要情极,有果也罢,无果也罢,都没什么区别。呵呵。


                          IP属地:辽宁14楼2011-05-03 14:46
                          回复
                            转载中医博士罗大伦的一段话,因为这简直就是我的心声,是对人生意义和活个明白的看法。只是我没来得及仔细总结,即使去总结,语言组织能力也赶不上人家。
                            开始转载:
                            ………… 在我二十多岁时,我会认为学历、职业和人脉对我的成功很关键。在我三十岁时,我会觉得情商很重要,同时也承认命运也发挥一定作用。
                            在我四十岁时,我列出下面这样一个“优秀品质金字塔”。
                            我把各种优秀品质和能力按重要程度这样分类:
                            第一类,排在这个金字塔的最高位置的是:悟道,或者叫开悟。它指的是对宇宙、生命,对人类和自我有全新的、深刻的、更接近真相的认识。这种认识能让我们较少地受到现象的蒙蔽,能把我们的意识、行为和命运带往一个全新的方向,能让我们的心灵更趋向宁静。这种认识会确保我们更顺利地发展出其他一切优秀品质和能力,从而使我们在他人看来是更幸福更成功的。
                            第二类是一项最基本的品德。它有很多种叫法:爱心、善良、慈悲、德。它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种品质。但是它也常常被挤到角落、被蒙上尘埃。它有着非凡的力量,能够改变个人的命运,继而通过我们改变世界。它决定我们是否真的具备了以下其他品质和能力。没有这一前提,其他品质都是名不副实的空谈。
                            第三类是一些有关个人与周围世界关系的品质:信任、宽容、同情心与同理心、平等公正、谦逊、感恩之心,等等。
                            第四类是关乎自身塑造的品质:自省、自律、诚实、上进、责任感、是非正义感、勤奋、自信、独立、自尊、坚强、勇气、忍耐坚韧、节俭、认真、积极乐观、坚持、专注、幽默感、好奇心及探索愿望,等等。
                            第五类是一些基本能力: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独立思考能力、生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健康管理能力,等等。
                            第六类,位于金字塔最底层的是众多具体能力:学习能力、运动能力、艺术欣赏和创作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沟通能力、资源管理能力、理财能力(财商)、目标管理及规划决策能力,等等。
                            我相信,这样的排序会帮助我们看清主次关系,帮助我们把资源和精力分配得更合理。我们会明白为什么很多时候教育的效果不好、效率很低:因为如果不在根本的方面下功夫,在枝节上花费再多的心思也无济于事。如果树根不得到足够的养分,就无法枝繁叶茂、结出好果实。
                            ……………………以前我对“德”的内容毫不感兴趣,如同罗玲说的,我认为那是傻瓜才做的事儿,所以,我的青年时代我费了很大的力气走了无数的弯路,浪费了无数的精力,结果人生还是很灰暗。
                            到接近四十岁的时候,我才从古代的大医精神中,领悟到了这些内容,然后人生才走上了正轨,然后,突然发现人生开始顺畅,才觉得自己的生活开始有了意义。
                            当然,我现在还在学习中,还有诸多不足,还总犯错误。但是和以前已经判若两人了。有一次,一位十几年前的朋友来看我,我们坐着聊天,后来,她很吃惊一直注视着我,说:“我觉得现在面对我说话的人与我以前认识的不是一个人”。
                            有的时候,我在自己独处的时候,会想,如果我小的时候就明白了这些道理,那该多好啊,我的青年时代应该能够做更多的有意义的事儿了。当然了,后悔的事儿是没有用的,时光浪费就确实是永远丢失了。我觉得这些想法拿出来和大家分享。“术”是被“德”领导着的,如果没有了“德”,很可能越多的“术”会让你越糟糕。……………………
                            就这些了,呵呵
                            


                            IP属地:辽宁15楼2011-05-09 12:33
                            回复
                              有时我很庆幸现在的自己开始明白这些,
                              有时也想过如果自己更小的时候就明白这些,该多好。
                              当然每个人要达到那份体会,悟道,都是必须经过那不可逾越的过程、阶段,从无数事物中才可成长起来的。
                              我感谢一切来到我生命中的人和事,书和字。


                              IP属地:辽宁16楼2011-05-09 12: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