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昨天在网上研究有关植物是否有知觉的时候,看到了一篇文章讲到美国有位中央情报局的**用测谎机证实了植物有感觉,甚至会有痛苦,恐惧,憎恨等心理情感,刚看完这篇科普读物,又搜到一篇文章,方舟子写的《植物真的有感情吗?》,里面把这个发现斥为伪科学,并转发了康奈尔大学三位生物学家的实验结果,证明说植物有情感是迷信。
因为最近在玩微博,觉得方舟子的文章写得很有趣,就顺便加了他的微博,才发现他的微博此时正掀起科学对宗教的大战,矛头更是直指基督教。
读了他写得那些话,老实说感觉是长了不少见识,我还蛮喜欢看那些刨根问底,考据深研的文章的,对我来说,这真的比“婆娑三界”好理解。
但看到他罗列众多事例,极力的证明宗教是伪科学,是一无是处的骗局,好一番喧喧嚣嚣,吵吵闹闹之后,我全部的感想是:小孩子需要童话,大人也需要童话,宗教就是给大人准备的童话。
说实话,如果不是因为timmy的话,宗教真的是与我没什么关系的课题,但现在我承认我潜意识里担心,如果否定了宗教,是不是就是否定了何宝生,就是证明何宝生的一生是没意义的呢?我的动机不纯,因这样的立场入门,更是以门外汉的资历,对宗教点点评评实在是不自量力,但我还是忍不住说下自己的看法。
所幸,方舟子的矛头是直指基督教,先不论基督教用了大量什么手法,捏造事实,欺世盗名,我的确回忆起来基督教在历史上的斑斑血债,先不说那几位著名的死于基督教酷刑下的科学家,光是中世纪那场骇人听闻的猎杀巫女的悲剧,就足够触目惊心,毛骨悚然,本应导人向善的教会,竟然以耶和华的名义创造众多酷刑夺人性命,手段之血腥残忍令人发指,这场由基督教掀起的大屠杀的确是不容辩驳的罪证。
相比较下,佛教真的没有造什么罪孽,可能最多就是有心术不正的出家人招摇撞骗吧。但我又发现原来佛教人士在网上也会发布,基督教最爱引用的名人爱因斯坦,也有对佛教的相关评说:“未来的宗教是一种宇宙宗教。它将是一种超越人格化神,远离一切教条和神学的宗教。这种宗教,包容自然和精神两个方面,作为一个有意义的统一体,必定是建立在由对事物的——无论是精神,还是自然的——实践与体验而产生的宗教观念之上的。佛教符合这种特征” “他不是一名宗教徒,但如果他是的话,他愿成为一名佛教徒。”甚至说:“如果世界上有一个宗教不但不与科学相违,而且每一次的科学新发现都能够验证她的观点,这就是佛教。”;“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佛学是一切真正科学的原动力”。
这令我有点担心,战火有天会不会也烧及佛教,又掀起一番名人言论的考据热潮?
如果可以肯定的是,爱因斯坦说过,他不信教,他不信任何人格化的神。那对这句话,我的理解是,每个人遇事都会不由自住的许愿祷告,不论是神,是佛,还是“上天”,爱因斯坦信的人人心中的那个“神”,也许叫作“良知”,是在每人内心深处的光辉的存在。也许就是佛教中所说的“佛性”,佛说“人人心中有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只要诸善奉行,诸恶莫作,觉悟智慧,就可成佛。可是又该怎么理解说“草木山石”亦是“无情有性”,皆能成佛呢?
因为提倡出家修行制度,佛教始终给人严肃古板的印象, 再加上剃头,守斋,和如烟波浩渺般繁多的戒律,佛教让人有难亲近感的同时,也维持了自身的清净。我比较相信罗素说过这番话:“我觉得不论智慧或人格,佛陀都远远超过其他宗教创始人”。这一定是真的。
因为最近在玩微博,觉得方舟子的文章写得很有趣,就顺便加了他的微博,才发现他的微博此时正掀起科学对宗教的大战,矛头更是直指基督教。
读了他写得那些话,老实说感觉是长了不少见识,我还蛮喜欢看那些刨根问底,考据深研的文章的,对我来说,这真的比“婆娑三界”好理解。

但看到他罗列众多事例,极力的证明宗教是伪科学,是一无是处的骗局,好一番喧喧嚣嚣,吵吵闹闹之后,我全部的感想是:小孩子需要童话,大人也需要童话,宗教就是给大人准备的童话。
说实话,如果不是因为timmy的话,宗教真的是与我没什么关系的课题,但现在我承认我潜意识里担心,如果否定了宗教,是不是就是否定了何宝生,就是证明何宝生的一生是没意义的呢?我的动机不纯,因这样的立场入门,更是以门外汉的资历,对宗教点点评评实在是不自量力,但我还是忍不住说下自己的看法。
所幸,方舟子的矛头是直指基督教,先不论基督教用了大量什么手法,捏造事实,欺世盗名,我的确回忆起来基督教在历史上的斑斑血债,先不说那几位著名的死于基督教酷刑下的科学家,光是中世纪那场骇人听闻的猎杀巫女的悲剧,就足够触目惊心,毛骨悚然,本应导人向善的教会,竟然以耶和华的名义创造众多酷刑夺人性命,手段之血腥残忍令人发指,这场由基督教掀起的大屠杀的确是不容辩驳的罪证。
相比较下,佛教真的没有造什么罪孽,可能最多就是有心术不正的出家人招摇撞骗吧。但我又发现原来佛教人士在网上也会发布,基督教最爱引用的名人爱因斯坦,也有对佛教的相关评说:“未来的宗教是一种宇宙宗教。它将是一种超越人格化神,远离一切教条和神学的宗教。这种宗教,包容自然和精神两个方面,作为一个有意义的统一体,必定是建立在由对事物的——无论是精神,还是自然的——实践与体验而产生的宗教观念之上的。佛教符合这种特征” “他不是一名宗教徒,但如果他是的话,他愿成为一名佛教徒。”甚至说:“如果世界上有一个宗教不但不与科学相违,而且每一次的科学新发现都能够验证她的观点,这就是佛教。”;“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佛学是一切真正科学的原动力”。
这令我有点担心,战火有天会不会也烧及佛教,又掀起一番名人言论的考据热潮?
如果可以肯定的是,爱因斯坦说过,他不信教,他不信任何人格化的神。那对这句话,我的理解是,每个人遇事都会不由自住的许愿祷告,不论是神,是佛,还是“上天”,爱因斯坦信的人人心中的那个“神”,也许叫作“良知”,是在每人内心深处的光辉的存在。也许就是佛教中所说的“佛性”,佛说“人人心中有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只要诸善奉行,诸恶莫作,觉悟智慧,就可成佛。可是又该怎么理解说“草木山石”亦是“无情有性”,皆能成佛呢?

因为提倡出家修行制度,佛教始终给人严肃古板的印象, 再加上剃头,守斋,和如烟波浩渺般繁多的戒律,佛教让人有难亲近感的同时,也维持了自身的清净。我比较相信罗素说过这番话:“我觉得不论智慧或人格,佛陀都远远超过其他宗教创始人”。这一定是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