丶老男孩吧 关注:42贴子:1,011

◆〤岁月无情〤◇冯小刚的电影人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冯小刚的电影人生
                                                   -那些和冯小刚有关的影视剧


1楼2011-01-08 21:29回复
    说到贺岁片,冯小刚这个人名的价值远远大于他作为一个导演的价值,他不仅挽救了曾经低靡的中国电影市场,还开启了中国电影的贺岁片之路。从《甲方乙方》的诞生之日算起,中国的贺岁电影已经迈入了第13个年头了,在这13年间,他携手葛优一次又一次地冲击内地贺岁电影的巅峰,并且接二连三地扩大着自己的连胜记录,从票房上来看,冯氏贺岁片无疑是内地电影市场最大的赢家,葛优这位御用演员也俨然成为了冯氏电影的质量保障。当然,冯小刚还拓展了贺岁档的范围和意义,从他开始,贺岁档不再仅仅是搞笑、温馨、喜剧,他甚至给它增添了其他类型,比如充满调侃讽刺意味的《手机》、《大腕》,比如更加严肃的《夜宴》和《集结号》。他也开始成为明星的推手,范冰冰、李冰冰、张涵予、王宝强,开始从他的电影里转型或者走红……
    


    2楼2011-01-08 21:30
    回复
      中文名: 冯小刚
      外文名: Xiaogang Feng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北京大兴区
      出生日期: 1958年8月18日
      职业: 导演,演员
      毕业院校: 中国戏曲学院
      代表作品: 甲方乙方,不见不散,集结号,没完没了,大腕,天下无贼
      主要成就: 票房之王
      妻子: 徐帆
      


      3楼2011-01-08 21:32
      回复
        1996.冤家父子
             改编自王朔1990年代早期的一部小说《我是你爸爸》。讲述了丧妻的男人马林生与他一手拉扯大的儿子之间日趋紧张的关系。这个在机关里混日子的小职员在对待儿子的时候,时而滥施暴力、时而摇尾乞怜,有时又满腔热情地和儿子称兄道弟。但最终父子之间仍然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2000年本片获得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评委会主席称“该片就如何发展社会的问题上,做出了非常人性的解释。这个解释适用于全世界。”


        4楼2011-01-08 21:40
        回复
          1997.甲方乙方
          甲方乙方》是冯小刚与葛优合作的第一部贺岁影片,票房达到了3300万,也就此掀起了中国贺岁片的风潮,之后两人又继续合作了《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冯氏贺岁片也成了国人每年期待的贺岁大餐。影片由情节有些类似于《顽主》,顽主中的3T公司换成了“好梦一日游”,由几个小品式的段落构成,正是这种小故事的段落模式,冯小刚把他那种冯氏幽默与京味的小聪明发挥的淋漓尽致,各个段落中的经典对白也成了人们使用频率颇高的“日常用语”,如“打死我也不说”,“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等等。


          5楼2011-01-08 21:43
          回复
            1998.不见不散
            《不见不散》是一部深情喜剧风格的爱情故事片,它不同于《甲方乙方》的那种讽刺调侃,而是将喜剧因素加入到爱情故事中,故事中无论是主人公所处的尴尬境遇,还是对于善良和真情的渴望,都会引起人们心灵间的共鸣。在本片中,也许观众再也看不到葛优在《甲方乙方》、《寇老西儿》中雷同的表演,他将力求在喜剧风格上有所突破,着力塑造好刘元这样一个生性洒脱而又感情细腻的角色。而导演冯小刚将在保持其喜剧风格的基础上把影片拍得浪漫感人,追求既有很强的愉悦观赏性又不失艺术个性和品味。全片在美国洛杉矶实地拍摄,观众们将随着主人公刘元的破房车去领略异域风情。 


            6楼2011-01-08 21:45
            回复
              1999.没完没了
              《没完没了》是冯小刚的第三部贺岁片,同样是用夸张的手法反映普通百姓的生活,同样充满着京味,同样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实感,但该片并没有取得前两部影片的轰动效应。香港演员吴倩莲的加盟是本片的一个特别之处,但她在片中并没有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观众看来,吴倩莲的表演显得生硬和过于严肃,没有将活泼温柔的刘小芸充分表现出来。而男配角傅彪的表演却广受好评,认为他将阮大伟的无赖相演得活灵活现,充分符合人物需要。


              7楼2011-01-08 21:47
              回复
                2001.大腕
                从《大腕》开始,冯小刚的贺岁片票房就越来越高,冯氏贺岁片也日益成为难以逃避的话题。故事结构上好像又回到了《不见不散》和《没完没了》,但就影片和现实的关系来说,《大腕》显然针对性更强。
                《大腕》的一大特色,就是借片中美国导演泰勒的创作思维,来反刍全片的形式和主题,如果说一部电影为观众打开了一扇看世界(的某个角落)的窗,那《大腕》的戏中戏就只是情节所需,而且还为观众打开一扇“窗中之窗”。这里的戏中戏,不是指开场时泰勒执导的《末代皇帝》重拍版,而是到了片末有人将整个葬礼改编成电影的戏中戏。
                     实际上,在整个葬礼因故流产后,我们看到整段共四幕精神病院的戏(葬礼负责人通通入院);但直到最后一幕葛优讲笑话的戏,镜头一转,我们看到了导演椅和摄影机,才知道那原来是一场戏中戏。可如果我们倒回头来看,难道前三幕就不能是戏中戏吗?     
                    其玄机在第三幕,一群似乎是破产后入院的前富商在大房间里“谈生意”、“签约”;不论是处境、布景、对白都具有舞台剧的痕迹(仿佛在办家家酒!),跟在这之前的“根植现实处境的喜剧”大异其趣。  
                    因此,我不得不佩服冯小刚对观众的观影情绪的精准掌握。全片由写实(重拍《末》片、泰勒与制片的冲突等等)开始,一步步导向荒谬的葬礼。当观众习惯了荒谬后,影片依情节推展顺理成章地进入精神病院的场面,然后几乎不着痕迹地与戏中戏接轨。以此类推,这个接轨点能不能一步步提前,甚至是在泰勒昏迷入院的那一刻?  
                    诸如此类模糊电影与现实界限的作品,古今中外比比皆是,但能像《大腕》这般浑然天成的处理,并不多见。  
                    《大腕》内外两扇窗,点出了戏如人生的题旨,甚至可说是电影作者对写实和写意两大电影风格的解构、重构和融会,与嘲讽电视剧文化的“Nurse   Betty ”《贝蒂护士》的精神遥相呼应。  
                    


                9楼2011-01-08 21:51
                回复
                  2003.卡拉是条狗
                  《卡拉是条狗》是部反映小人物喜怒哀乐的平民电影,故事简单,场面生活化,但制作整容却不容小觑。导演是路学长,主演是葛优,而幕后监制是冯小刚。于是,这部电影不可避免的带上了冯氏喜剧的色彩。
                     在2003年的内地电影市场上,《卡拉是条狗》也许不会是最卖座的影片,但一定要将其列入制作精良的诚心之作之列。编导演的那份诚恳,不仅体现在他们对平民故事的关注以及对生活细节的捕捉上,更在于他们的内心也都流露出浓浓的感动与理解。在风花雪月的故事充斥银幕,很多人不拍出一部别人看不懂的电影就誓不罢休的内地电影界里,路学长将镜头对准离我们最近也最为实际的生活,无疑显得特别可贵。影片中不时出现的字幕提示,更让人感觉到这简直就是一部正在记录生活的纪录片,但其却远远高于生活,能够人更对对生活的反思。
                     03年冯导还有一部电影《关中刀客》


                  10楼2011-01-08 21:54
                  回复
                    2003.手机
                    《手机》是《一声叹息》的升级版。 如果揣摸一下冯小刚的心态,大概就是:没成名的时候想成名,成名之后又烦恼无穷,在看清了文艺界的黑暗与丑陋之后,便感到了深深地失落。 心为形役,这就是名人的悲哀


                    12楼2011-01-08 22:03
                    回复
                      2004:天下无贼
                      《天下无贼》一片尽管表现的是一种人性的回归,是一种温馨的题材,但是我们仍然在片子一开始就发现佳能摄像机和宝马汽车的影子,而这种植入式广告在《大腕》中表现得更是淋漓尽致。


                      13楼2011-01-08 22:04
                      回复
                        2006.夜宴
                        一部哈姆雷特式的宫廷剧,《夜宴》是冯小刚作品对于视觉冲击的一次尝试,也是在张艺谋开启的中国式大片之路上的一次迷失,尽管影片取得了极好的票房的收入,然而口碑却并没有像票房那样水涨船高。


                        14楼2011-01-08 22:06
                        回复
                          2007.集结号
                          冯小刚一直转型调整、推陈出新。他说“贺岁片不一定非得是喜剧,得吸引观众,拍得好看。要么非常好笑,要么催人泪下,要么深入剖析人生。如果拍得不好,贴什么标签也没有用。”于是,有了这部《集结号》。


                          15楼2011-01-08 22:06
                          回复
                            2008.非诚勿扰
                            《手机》之后,6年来冯小刚只贡献了《非诚勿扰》这一部喜剧。片中秦奋那段让葛优大抹眼泪的初恋挺有意思,可以看成是《不见不散》的悲情版。如果10年前刘元和李清的故事没成,大概就会落得秦奋这么个下场


                            16楼2011-01-08 22:07
                            回复
                              2009.风声
                              这部冯小刚监制的电影,直到上映时,才对外公布消息。冯小刚说,他从剧本改编到演员挑选,再到最后看粗剪片给出修改意见,几乎参与了每个环节,当初华谊买版权也是冯小刚要求的。而做监制的源头是因为拍《大腕》时,陈国富就是他的监制,陈国富当时的意见足以影响哥伦比亚是否投资《大腕》。所以投桃报李,陈国富的电影,他自然义不容辞。据说陈国富曾经想放弃拍摄《风声》,冯小刚说:“我和他说,你要不拍的话,就这电影交给我。”


                              17楼2011-01-08 22: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