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敏毅吧 关注:59贴子:12,390
“小八”终于登场了!可惜扮相差强人意,令人不敢恭维。而且拍摄的那两天半时间一直在赶戏,所以也就没拍几张相片。
     “小八”——“萍合楼”的护院头子。受顾于风尘女子,听命于野蛮丫头,手下却还有一帮护院家丁以他马首是瞻。就是这么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虽然对上一副奴才像,对下却牛气熏天、威风十足,每每以“八爷”自称,是“萍合楼”上下最会摆谱的家伙!一直弄不明白,为什么这么一个比“陈南霸”还要能拽的“牛逼人物”,偏偏在一个丫头面前却又变得如此唯唯诺诺、一副受气包的模样,甚至不惜为了护卫此丫头与官差大耍“山寨版螳螂拳”。看来这两个家伙背后一定有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可惜编剧惜墨如金,偏偏将其精彩隐逸起来,让本海盗叹息不已!
     “小八”是个漫画式的脸谱性角色,海盗用了很外化的方式进行诠释,虽然戏份很少很少,但仍然期望在不久的将来能为宽容的观众们留下一丝丝印象……



1楼2011-01-11 08:56回复


    3楼2011-01-11 09:09
    回复


      8楼2011-01-11 09:47
      回复
        1:七律·咏关公(新韵)
        桃园结义薄云天,偃月青龙刀刃寒。
        一骑绝尘走千里,五关斩将震坤乾。
        忠心报国为梁栋,肝胆护兄铸铁肩。
        一去麦城无复返,英魂庙里化青烟。
        2:七绝·感怀关羽       
                                 
        久慕当年义胆豪,
        可怜血染旧征袍。
        从斯堂庙英魂驻,
        威武青龙偃月刀。   
        3:关羽“温酒斩华雄”的赞诗(出自《三国演义》)
        后人有诗赞之曰:
        “威镇乾坤第一功,
        辕门画鼓响冬冬。
        云长停盏施英勇,
        酒尚温时斩华雄。”
        4:关公所历关隘五处,斩将六员。后人有诗叹曰:
        “挂印封金辞汉相,
        寻兄遥望远途还。
        马骑赤兔行千里,
        刀偃青龙出五关。
        忠义慨然冲宇宙,
        英雄从此震江山。
        独行斩将应无敌,
        今古留题翰墨间。”
        5:唐人郎君胄《壮缪侯庙别友人》
        将军秉天姿,义勇冠今昔。走马百战场,一剑万人敌。
        6:宋人黄茂才《武安王赞》
        气盖世,勇而强。万众中,刺颜良。
        7:宋无名氏《武成王庙从祀赞》
        剑气凌云,实曰虎臣。勇加一国,敌号万人。
        8:元人郝经《重建庙记》
        跃马斩将万众中,侯印赐金还自封。横刀拜书去曹公,千古凛凛国士风。
        9:关羽祠送高员外还荆州
        年代:唐     作者:郎士元   
        将军禀天姿,义勇冠今昔。走马百战场,一剑万人敌。
        虽为感恩者,竟是思归客。流落荆巫间,裴回故乡隔。
        离筵对祠宇,洒酒暮天碧。去去勿复言,衔悲向陈迹。
        10:咏史下·关羽四首  
             宋·陈普  
        巴山汉水本兴刘,诸葛才华备赞留。
        但得关髯师广武,北州韩信在南州。
          
        11:咏史下·关羽四首  
             宋·陈普  
        寝席羹杯几载同,不知玄德访隆中。
        吕蒙陆逊诚奸贼,消为孙登作妇翁。
          
        12咏史下·关羽四首  
             宋·陈普  
        北人更欲生关羽,犹倚糜芳信士仁。
        曹操雄心怀白马,董昭空自弄精神。  
        13:咏史下·关羽四首  
             宋·陈普  
        羽血未乾蒙陨命,蒙妻正哭妾分香。
        天地有心诛汉贼,但迟数月取襄阳。
        14:古本三国演义:天生虎将佐炎刘,父子胡为一旦休?千载令人思慕处,巍巍功业等伊周
        15:古本:烈烈三分将,堂堂百战身。金戈冲杀气,铁马载征尘报国中心壮,随亲孝义淳。临沮天数尽,父子共归神
        16:少年为客离浦东,济困扶危立大功。纠纠汉朝熊虎将。巍巍当事美髯公,时来官渡惊曹操,数尽临沮遇马忠。大义古今谁可及?令人哀怨泪痕红
        17:壮哉熊虎将,纠纠汉云长。功绩过韩耿,声名重马张,思酬曹孟德,死报汉中王。大义参天地,英名播四方。
        18当年父子镇荆襄,吴魏何人敢跳梁?权欲联合求配偶,操将迁国避风芒。子凭胆勇宁三国,父仗神威定八荒。不意吕蒙施诡计,可怜忠义一时亡
        19:开疆施妙略,决水运良谋,功盖三分国,英雄敌万夫。孙权应丧胆,曹操欲迁都,华夏威风震,声明绝代无。
        20:忆昔将军起解良,虎躯九尺有余长,眼如丹凤朝天柱,眉若卧蚕侵鬓旁,髯拂乌云吞晓日,面如重枣轻秋霜。马骑赤兔追电影,刀偃青龙喷血光,桃园结义过山岳,世间生死同刘张。开基剿灭黄巾寇,勇烈英名播四方。酒尚温时华雄丧,马恰到处车胄亡。不降曹公只降汉,一宅分为两院墙,曾于官渡施神勇,立诛文丑刺颜良。千里独行世莫比,五关斩将谁敢当?古城重会表忠节,过鼓之中斩蔡阳。华容道上酬恩德,荆州城内镇边疆。单刀赴会真豪杰,水淹七军妙度量。操欲迁都避锐气,权欲求亲宁荆襄。吕蒙一旦施诡计,白衣摇橹渡关防。麦城守困军旅散,临沮父子魂渺茫。玉泉山头夜显圣,解州城内神昭彰。历代加封赠尊号,崇宁年间朝宋皇。生做三分熊虎将,死为义勇武安王
        


        9楼2011-01-11 10:02
        回复

          2010-9-5 20:54 回复  
          lks3sh
          2楼
          21 威镇乾坤第一功,辕门画鼓响冬冬。云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
          22 威倾三国著英豪,一宅分居义气高。奸相枉将虚礼待,岂知关羽不降曹。
          23 挂印封金辞汉相,寻兄遥望远途还。马骑赤兔行千里,刀偃青龙出五关。忠义慨然冲宙,英雄从此震江山。独行斩将应无敌,今古留题翰墨间。
          24 曹瞒兵败走华容,正与关公狭路逢。只为当初恩义重,放开金锁走蛟龙。
          25 藐视吴臣若小儿,单刀赴会敢平欺。当年一段英雄气,尤胜相如在渑池。
          26 夜半征鼙响震天,襄樊平地作深渊。关公神算谁能及,华夏威名万古传。
          27 治病须分内外科,世间妙艺苦无多。神威罕及惟关将,圣手能医说华佗。
          28 汉末才无敌,云长独出群: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昭然垂万古,不止冠三分。
          29 人杰惟追古解良,士民争拜汉云长。桃园一日兄和弟,俎豆千秋帝与王。气挟风雷无匹敌,志垂日月有光芒。至今庙貌盈天下,古木寒鸦几夕阳。
          30 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
          31:夜半征鼙响震天,襄樊平地作深渊。怪风怒钹汉江水,巨浪齐吞曾口川。八分霖霪飞黑雨,七军偃仰丧黄泉。关公神算谁能及,华夏威名万古传。
          32:治病然分内外科,世间妙裔苦无多。神威罕及唯关将,圣手能衣说华佗。骨伤肉开应刮毒,盆中血满若流波。樽前对答犹谈笑,青史英名永不磨
          33:东吴赴会,单刀往还。足摇地轴,手撼天关。鸿门小可,渑池等闲。关公之名,威震江山。
          34;藐视吴臣若小儿,单刀赴会敢平欺。当年一鼓英雄气,犹胜相如在渑池。
          35:威震乾坤第一功,辕门画鼓响咚咚。云长停盏施神勇,酒尚温时斩华雄。
          36:千万雄兵莫敢当,单刀匹马刺颜良。只因玄德临行语,只是英雄束手亡。
          37:来往军中胆气高,平欺许褚胜张辽。又夸益德真勇猛,致使当阳喝断桥
          38:白马当年事危困,将军立效干功时。斩头出阵来无阻,策马提刀去莫追。壮志威风千古在,英雄气概万夫奇。堂堂庙貌人瞻仰,忠勇唯君更有谁?
          39:望盖挥鞭骑若风,将军飞入万军中。马奔赤兔翻红雾,刀偃青龙起白云。虎豹堕牙山岛静,凤凰坠羽树林空。历观史记英雄将,谁似云长白马功?
          40:誓把功勋建,须将恩义酬。奋身诛虎豹,用命统貔貅。白马颜良死,延津文丑休。英雄谁可似,不负寿亭侯?
          41:刺良恩已报曹公,辞魏归刘两尽忠。威震许都谋涉远,当时义勇有谁同?
          42:将军降汉不降曹?千里寻凶岂惮劳?送别许都关外路,刀尖曾挑锦征袍。
          43:功成自和归玄德,解印封金离许都。不羡金银光照室,惟思恩义走长途。人言俊杰青年少,我道将军万古无。不是追兵无铁骑,曹公犹重去时书。
          44:千古令人笑蔡阳,提刀几欲战云长。古城偶遇交锋处,画鼓方过一命亡。
          45:挂印封金辞汉相,寻兄遥望远途还。马骑赤兔行千里,刀偃青龙出五关。忠义慨然冲宇宙,英雄从此震江山。独行斩将应无敌,今古留题翰墨间
          


          10楼2011-01-11 10:02
          回复
            从政录
            明·薛瑄
                 孔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惟亲历者知其味。余忝清要,日
            夜思念,于职事万无一尽,况敢恣肆于礼法之外乎?
                 程子书“视民如伤”四字于座侧,余每欲责人,尝念此意而不敢忽。
                 凡国家礼文制度法律条例之类,皆能熟视而深考之,则有以酬应世务
            而合乎时宜。
                 作官者于愚夫愚妇,皆当敬以临之,不可忽也。
                 学者大病在行不著,习不察,故事理不能合一。处事即求合一,处事
            即求合理,则行著习察矣。
                 处事最当熟思缓处。熟思则得其情,缓处则得其当。
                 一字不可轻与人,一言不可轻许人,一笑不可轻假人。
                 至诚以感人,犹有不服,况设诈以行之乎?
                 防小人密于自修。
                 事最不可轻忽,虽至微至易者,皆当以慎重处之。
                 丙吉深厚不伐,张安世谨慎周密,皆可为人臣之法。
                 论万事皆当以三纲五常为本。学者之所讲明践履,仕者之所表倡推明,
            皆当以三纲五常为本。舍此则学非所学,仕非所仕也。
                 按物太宜含弘,如行旷野,而有展布之地,不然太狭,而无以自容矣。
                 左右之言不可轻信,必审是实。
                 为政通下情为急。
                 爱民而民不亲者,皆爱之未至也。《书》曰:“我务省事。”则民不
            得其死者多矣,可不戒哉!
                 作一事不可苟。
                 必能忍人不能忍之触忤,斯能为人不能主之事功。
                 与人言宜和气从容,气忿则不平,色厉则取怨。
                 处人之难处者,正不必厉声色与之辨是非,较长短,惟谨于自修,愈
            谦愈约,彼将自服。不服者妄人也,又何较焉?
                 为官最宜安重。下所瞻仰,一言不当,殊愧之。
                 张文忠公曰:“左右非公故勿与语”。予深体此言,吏卒辈,不严而
            粟然也。
                 待下固当谦和,谦和而无节,及纳其悔,所谓重巽吝也。惟和而庄,
            则人自爱而畏。
                 慎动当先慎其几于心,次当慎言慎行慎作事,皆慎动也。
                 闻人毁已而怒,则誉已者至矣。
                 法立贵乎必行,立而不行,徒为虚文,适足以启下人之玩而已,故论
            事当永终知弊。
                 为人不能尽人道,为官不能尽官道,是吾所忧也。
                 使民如承大祭,然则为政临民,岂可视民为愚且贱,而加慢易之心哉?
                 处事,不形之于言犹妙。
                 尝见人寻常处置得宜者,数数为人言之,陋亦甚矣。古人功满天地,
            德冠人群,视之若无者,分定故也。
                 如治小人,宽平自在,从容以处之,事已,绝口不言,则小人无所闻
            以发其怒矣。
                 胆欲大,见义勇为;心欲小,文理密察;智欲圆,应物无滞;行欲方,
            截然有执。
                 事事不放过,而皆欲合理,则积久而业广矣。
                 养民生,复民性,禁民非,治天下之三要。
            


            11楼2011-01-11 13:33
            回复

                   治狱有四要:公慈明刚。公则不偏,慈则不刻,明则能照,刚则能断。
                   大丈夫以正大立心,以光明行事,终不为邪小所惑而易其所守。
                   疾恶之心固不可无,然当宽心缓思可去与否,审度时宜而处之,斯无
              悔。切不可闻恶遽怒,先自焚挠,纵使即能去恶,己亦病矣。况伤于急暴,
              而有过中失宜之弊乎?经曰:“忽忿疾于顽。”
                   孔子曰:“肤受之愬,不行焉。”皆当深味。
                   轻与必滥取,易信必易疑。
                   韩魏公、范文正诸公,皆一片忠诚为国之心,故其事业显著,而名望
              孚动于天下。后世之人,以私意小智自恃其身,而欲事业名誉比拟前贤,
              难矣哉!
                   成王问史佚曰:“何德而民亲上?”史佚曰:“使之以时,而敬顺之,
              忠而爱之,布令领信而食言,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此名言也。
                   以已之廉,病人之贪,取怨之道也。
                   作事只是求心安而已,然理明则知其可安者安之,理未明则以不当安
              者为安矣。
                   前人为治,纯用德而以刑辅之,后人则纯用法术而已。
                   以其能治不能,以其贤治不贤,设官之本意不过如此,有官威剥民以
              2006-3-31 12:12 回复  
              某粽王
              4位粉丝
              2楼
              自奉者,果何心哉?
                   去弊当治其本。本未治而徒去其末,虽众人之所暂快,亦贤知之所深
              虑矣。
                   人皆妄意于名位之显荣,而固有之善,则无一念之及,其不知类也甚
              矣。
                   机事不密则害成,《易》之大戒也。
                   为善勿怠,去恶勿疑。
                   恭而不近于谀,和而不至于流,事上处众之道。
                   世之廉者有三:有见理明而不妄取者,有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有畏法
              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见理明而不妄取,无所为而然,上也;尚名节而不
              苟取,狷介之士,其次也;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则勉强而然,斯又为
              次。
                   一毫省察不至,即处事失宜,而悔吝随之,不可不慎。
                   处事当沈重详细坚正,不可轻忽忽略,故《易》多言“利艰贞。”盖
              艰贞则不敢轻忽,而必以其正,所以吉也。
                   天下大虑,惟下情不通为可虑。昔人所谓下有危亡之势,而上不知是
              也。
                   不欺君,不卖法,不害民,此作官持己之三要也。
                   人遇拂乱之事,愈当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所行有窒碍处,必思
              有以通之,则智益明。
                   下民之冤抑不伸者,由长人者之非其人也。
                   不虐无告,不废困穷,圣人之仁也。
                   一命之士,苟存心于爱物,必有所济,盖天下事莫非分所当为,凡事
              苟可用力者,无不尽心其间,则民之受惠者多矣。
                   勿以小事而忽之,大小必求合义。
                   临属官,公事外不可泛及他事。
                   无轻民事,惟难,无安厥位,惟危,岂惟为人君当然哉?凡为人臣者,
              亦当守此,以为爱民保已之法也。
                   王伯之分,正在不谋利、不计功与谋利计功之分。
              


              12楼2011-01-11 13:33
              回复
                青玉案
                暖桃落英潇湘雨,尘烟散,醉春风。碧云寥寥花梦里,伊人单靥,愁满寻春路。
                芙蓉玉面秋萧索,忧泪行行是魂断,独守萍合楼中画,香消玉殒,来世蒹葭意。


                14楼2011-01-11 13:56
                回复
                  拳道中枢(大成拳论) 王芗斋  
                       自志  
                        
                       拳道之大,实为民族精神之需要,学术之国本,人生哲学之基础,社会教育命派,其使命要在修正人心,抒发感情,改造人理,发挥良能,使学者精明体健利国利群,故不专重技击一端也,若能完成其命,则可谓之拳,否则是异端耳。习异拳如饮鸠毒,其害不可胜言也,余素以已利人为怀,触目痛心,不忍坐视,本四十余年习拳经验,探其真义之所在,参以学理,证以体认,祛其敝发其安徽密,舍短取长,去伪存真,融会贯通,以发扬而光大之,令成一处特殊拳学,而友人多试之甜密,习之愉快,因佥以大成二字为吾拳,欲却之而无从也,听这而已,今夫本拳之所重者,在精神,在意感,在自然力之锻炼,统而言之,使人自与大气相应合,分而言之,以宇宙之原则原理以为本,养成神圆力方,形屈意直,虚实无定,锻成触觉活力之本能,以言其体,则无为不具,以言其用,则有感即应,以视彼一般拳学家尚形式,重方法,讲蛮力者,故不可相提并论也。诚以一般拳家多因注重形式与方法,而演成各种繁畸形怪状之拳套,更因讲求蛮力之增进而操各项激烈运动,误传误受,自尚以为得意者,殊不知尽是戕生运动,其神经肢体气管筋肉已受其摧残而至颓废,安能望其完成拳道之使命乎?余虽不敢谓本拳为无上之学,若从现代及过去而论,信他所无而我独有也。学术本应一代高一代,否则当无存在之必要矣!余深信拳学适于神经肢体之锻炼,方因而益智,尤适于筋肉温养血液之滋荣,更使呼吸舒畅肺量加深,而本能之力亦随之渐长,而实现一触即发的功能,至于致力之要,用功之法,统于篇内述之,兹不赘述。但此篇原为同志习拳较易而设,非向世之文者比也,盖因余年已老,大家迫求,只得以留鹜鸿爪影于泥雪之中寻之,仅将平日所学,拉杂记载,留作参考,将来人手一篇,领会较易,但余素以求知为职志,果有海内贤达,对本拳予以指教,或进而教之,则尤感焉,以一得之愚,得籍他山之攻,而益有进益。日后望从学诸生虚心博访,一方向尽量向唯一方面尽力发挥,倘有心得,希随时共同研究,以求博得精奥,而期福利人群,提高国民体育之水准,实为盼甚,否则毫无价值也。如此提高而不果,是吾辈精神之不逮焉,或智力未符故耳。夫学术本为人类所共有,余亦何人,而敢自秘?所以不揣简陋,努力而成是篇。余不文,对本拳之精微,不能阐发净尽,所望者,仅不过笔录而已,实难形容其底蕴,以详吾胸中之事矣,一偶三反,是在学者,余因授道之诚,情绪之热,遂不免言论之激,失之狂放,知我罪我,笑骂由人。  
                        
                  


                  15楼2011-01-14 08:28
                  回复
                       近世操拳学者,多以筋肉之暴露坚硬夸示人前,以为运动家之表现,殊不知此畸形发达之现象既碍卫生,更无他用,最为生理家忌禁,毫无运动之价值也。近年以来余于报端曾一再指摘其非,虽有一般明理之士咸表同情,而大都仍是庸俗愚昧忍心害理,尤其信口诋人,此真不齿,故终不免有诸多怨者,大凡从来独抱绝学为人类谋福利者,与忠诚之士和聪明绝顶者,社会从来鲜有谅解,水准之低概可想见。余为拳道之永久计,实在不敢顾其私,希海内贤达其谅鉴之。  
                          
                         按拳道之由来,原系采禽兽搏斗之长,象其形,会其意,逐渐演进,合精神假借一切法则,始汇成斯技。奈近代拳家,形都不似,更何有益于精神与意感乎?然亦有云“用力则滞而百骸不灵,且不卫生,此故然矣,然在技击方面言之,用力则是力穷,用法则是术罄,凡有方法,便是局部,便是后天之人造,非本能之学也。而精神便不能统一,用力亦不笃。更不能假以宇宙之力之呼应,其精神已受其范围之所限,动作似裹足不前矣,且用力乃是抵抗之变象,抵抗是由畏敌击出而起。如此岂非接受对方之击,则又安得不为人击中乎?用力之害,诚大矣哉。要知用力用意乃同出一气之源,互根为之,用意即是用力,意即力也。然非筋肉松和,永不能得伸缩自如遒放致用之活力也。既不能有自然之活力,其养生与高水平用,吾不知其由何可以得,要知意自形生,力随意转,意为力之帅,力为意之军。所谓意紧力松,筋肉空灵,毛发飞涨,力生锋棱,非此不能得意中力之自然天趣。本拳在20年前,曾一度有“意拳”之名,举意字以概精神,盖即本拳重意感与精神之义也。原期唤醒同人,使之顾名思义,觉悟其非而正鹄是趋,孰知一般拳家各怀私见,积重难返,多不肯平心静气,舍短取长,研讨是非所在,情甘抱残守阙,奈何奈何。遂致余愿无由得偿,吁可慨也。余之智力之所及,绝不甘随波逐流,使我拳道真义,永坠沉沦,且尤不时大声疾呼,冀以振其麻痹而发猛醒,此又区区之志,不能自已者也。  
                    


                    16楼2011-01-14 08:29
                    回复
                      练习步骤  
                            
                           本拳之基础练习,即为站桩。其效用在能锻炼精神、调剂呼吸,通畅血液舒和筋肉,诚养生强身益智之学也。亦为优生运动,其次为试力、试声、假想体认各法则,再次为自卫与大气之呼应和波浪之松紧、良能之察觉,虚实互根之切要,兹将各阶段逐述于后。  
                            
                           站桩  
                            
                           站桩即立稳,平均之站立也。初习为基本桩,习时须首先将全体之间架配备安排妥当,内清虚而外脱换,松和自然,头直目正,身端顶立,神壮力均,气静息平,意思远望,发挺腰松,身体关节似有微曲之意,扫除万虑,默对长空,内念不外游,外缘不内侵,以神光朗照颠顶,虚灵独存,浑身毛发有长伸直竖之势,周身内外激荡回旋,觉如云端宝树上有绳系下,有本支撑,其悠扬相依之神情,喻日空气游泳殊近相似也。然后再体会肌肉细胞动荡之情态,锻炼自得,自知为正常运动。夫所谓正常,即改造生理之要道,能使贫血者可以增高,血压高者可以下降而达正常。盖因其勿论如何运动,永使心脏之搏动不失常态,平衡发达,然在精神方面,须视此身为大冶洪炉,无物不在陶熔体认中。但须察觉各项细胞为自然之同时工作,不得有丝毫勉强,更不许有幻想,如依上述之锻炼,则具体之肌肉不锻而自锻,精神不养而自养,周身舒畅,气亦随之而逐渐变化,其本能自然之力,由内而外,自不难渐渐发达。但切记身心不可用力,否则稍有注血,便失松和,不松则气滞,而力板意停,而神断,全体皆非矣。总之,无论站桩试力或技击,只要呼吸一失常,或横隔膜一发紧,便是错误,愿学者慎行之,万勿忽视。  
                            
                           试力  
                            
                           以上的基本练习,既有相当基础之后,一切良能之发展,当日益增强,则应继续学试力工作,体认各项力量之神情,以期真实效用。此项练习为拳中之最重要,最困难之一部分工作。盖试力为得力之由,力由试而得之,更由知,始能得其所以用。习使须使身体均整,筋内空灵,思具体毛孔无根不有穿堂风往还之感,然骨骼毛发都要支撑遒放,争敛互为,初愈微而神愈全,慢优于快,缓胜于急,欲行而又止,欲止而又行,更有行乎不得不止,止乎不得不行之意,以体认全体之意力圆满否,其意力能随时随地应感而出发否,全身能与宇宙之力起感应合否,假借之力果能成为事实否。欲与宇宙力起应合,须先与大气发生感觉,感觉之后渐渐呼应,再试气波之松紧与地心争力作用,于是所用之力自然无过亦无不及,初试以手得之,逐渐以全体得之,能认识此种力良能渐发,操之有恒,自有不可思议之妙,而各项力量亦不难入手而得,至于意不使断,灵有使散,浑噩一体,动微触牵,全身上下左右前后不忘不失,非达到舒适得力,奇趣横生之境地不足曰得拳之妙也。所试各力,名称甚繁,如蓄力、弹力、惊力、开合力以及重速、定中缠绵、撑抱惰性、三角螺旋,杠杆轴轮、滑车斜面等种切力量,亦自然由试力而得之(知)。盖全体关节无微不含屈势,同时亦无节不含放纵与开展,所谓遒放互为,固无节不成钝三角形,且无平面积,尤无固定之三角形(不过与器械之名同而法异),盖拳中之力,都是精神方面体认而得之(知)。形则微矣。表面客之,形似不动,而三角之螺旋实自轮旋不定,错综不已,要知有形则力散,无形则神聚,非自身领略之后不能知也。盖螺旋力,以余之体认观之,非由三角力不得产生者也。而所有一切力量,都是筋肉动荡与精神假想相互而为,皆有密切联带之关系,若分而言之,则又走入方法之门,成为片面耳。所以非口传心授,未易有得,更非毫端所能形容,故不必详述也。  
                            
                           总之一切力量者是精神之集结紧密,内外含蓄一致而为用,若单独而论,则成为有形破体机械之拳道,非精神意义之拳也。余据四十余年体会操存之经验,倍感各项力量都由浑元扩大、空洞无我产生而来,然浑元空洞亦都由细微之棱角渐渐体会,方能有得。是以吾又感天地间一切学术,无不感矛盾同时亦感无一不是圆融,统一矛盾,始能贯通,方可利用其分工合作,否则不易明理。至于用力之法,浑噩之要,绝不在形式之好坏,尤不在姿势之繁简,要精神支配之大意和意念之领导与全体内外之工作如何。动作时,在形式方面不论单出、双回、齐出、独进、横走、竖撞、互斜互争、浑身之节、点、面、线、一切法则无微不有先后,轻重、松紧之别,但须形不外露,力不出尖,亦无断续,更不许有轻重方向之感,不论试力或发力,须保持身体松和,发力含蓄而有听力,以待其触。神宜内敛,骨宜藏棱,要在人外三尺以内,似有一层罗网保护,而包包罗之内,尽如刀叉勾错并蓄,有万弓待发之势,然都在毛发筋肉伸缩拨转,全身内外无微不有滚珠起棱之感,他如虚无假借种种无穷之力,言之太繁,故不具论,学者神而明之。以上各力果身得后,切莫以为习拳之道已毕于此,不过仅得些资本而已,而始有学拳之可能性,若动则即能松紧紧松勿过正,实虚虚实得中平,枢中诀要,则又非久经大敌,实作通家不易得也。然则须绝顶天资,过人气度,尤须功力为纯,方可逐渐不加思索,不烦拟意,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本能触觉之活力也。具体及细微之点力,亦须切忌无的放矢之动作。然又非做到全体无的放矢而不可,否则难能得其妙。
                      


                      18楼2011-01-14 08:30
                      回复
                             《意拳正轨》
                                                      著者:王芗斋
                                                            序  
                        技击一道,甚矣哉之难言也。诗言拳勇,礼言角力,皆技击之起源:降至汉代,华佗氏作五禽之戏,亦技击本质。良以当时习者甚少,以至湮没无闻。迨至梁天监中,达摩东来,以讲经授徒之余,兼习锻炼筋骨之术,采禽兽性灵之特长,参以洗髓易筋之法,而创“意拳”,又曰“心意拳”。徒众精是技者甚多,少林之名亦因之而噪起。岳武穆王复集各家精华,编为五技连拳、散手、撩手诸法,称为“形意拳”。逮及后世,国家宴安,重文轻武之风日盛,又精拳技者复多以好勇斗狠贾祸,于是士大夫相率走避,致将此含有深奥学理之拳术,不能见重于历世。相沿既久,无可更易。即后世之有道,怀瑾握瑜者,率多埋没于乡村闾里间,不敢以技术著称。此固使后之学者深资悼惜者也。清代晋之太原郡戴氏昆仲精于是技,而独得详传于直隶深县李洛能先生。先生授徒甚众,复获得李老先生之绝技者,厥为同县之郭云深先生,郭先生之教人习形意也,首以站桩为入学初步,从学者多矣,能克承其教者殆不多沟。郭先生亦有非其人不能学,非其人不能传之叹。吾与郭先生同里,有戚谊为长幼行,爱吾聪敏而教之,且于易箦之时犹以绝艺示之,谆谆以重视相嘱。晚近世风不古,学者多好奇异,殊不知真法大道,只在日用平常之间,世人每因其近而忽之,“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之说益徵。芗不顾以此而求闻达,无如晚近世欲趋于卑下,不求实际,徒务虚名,于是牟利之徒,不自学问抄袭腐败之陈文,强作谋生之利器,满纸荒唐,故入玄虚;忽而海市蜃楼,迹近想像,忽而高山远水,各不相干,使学者手不释卷,如入五里雾中,难误用半点真假。一般无知之士,犹以圣人之道,不可赞仰。呜呼!利人当途,大道何昌,午夜深思,曷胜浩叹。芗虽赋性不敏,而于技击一道,窃焉心喜,既获得亲炙真法大道之指导,每日承其教诲之语言多具有记载之价值者,连缀成册,本利已利人之训,不敢自私,以期同嗜者均沾斯益,非徒以此问世也。是为序。  
                        中华民国十八年菊月 深县王宇僧  
                        


                        23楼2011-01-14 08:39
                        回复


                          29楼2011-01-14 09:02
                          回复


                            30楼2011-01-14 09:03
                            回复


                              31楼2011-01-14 09: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