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谋家:
《孙子》:孙武(X-前496),今存十三篇。图亡。历来以为左传未谈及孙子,似战国时人假托。然银雀山一号汉墓(前140-前118)出土孙子十三篇副佚文四篇,竹简当写于武帝之前。
引证:
《史记》:孙子,以兵法见於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
又:孙子兵法,一十三篇。
《汉志》: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
主要注本:
三国:
魏-曹操-孙子略解-存
魏-贾诩-钞孙子兵法-亡
魏-王凌-孙子集解-亡
吴-沈友-注-亡
杨丙安孙子十一家校理,李零《孙子》十三篇综合研究
《孙膑兵法》:孙膑(前380-前320),其书久已亡佚,历来以为孙膑即孙子受膑刑之称,银雀山一号汉墓出土,足证史记。
引证
《韩子》: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
《史记》:孙子膑脚,而论兵法
《汉志》: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
注:
银雀山汉简释文
《吴子》吴起(前440-前381),今存六篇,非汉时旧书,或为六朝伪托。
引证:
《韩子》: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
《史记》:吴起兵法,世多有
《汉志》:吴起四十八篇。有列传。
《公孙鞅》商鞅,汉志兵书略,步兵校尉任宏所校。诸子刘向所校,故兵书略与诸子略多有重复,篇数不同当为校者所异。刘向入法家,而《商君书》有战法篇,故任宏录入兵家。尉僚等书亦然。班固汉志自注明说兵略诸子多有重复,而存之,当为篇数不同故存。(详见法家流)
引证:
《荀子》:秦之卫鞅,是皆世俗所谓善用兵者也。
《史记》本传
《汉志》:公孙鞅二十七篇。
亡:
范蠡二篇。越王句践臣也。
大夫种二篇。与范蠡俱事句践。
李子十篇。
娷一篇。
兵春秋一篇。
庞暖三篇。
儿良一篇。
广武君一篇。李左车。
韩信三篇。
右兵权谋十三家,二百五十九篇。省伊尹、太公、管子、孙卿子、鹖冠子、苏子、蒯通、陆贾、淮南王二百五十九种,出司马法入礼也。
权谋者,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也。
形势家:
提要:
提要:
《尉缭子》尉僚(梁惠王当世,或前270-前220),今存二十三篇。昔诸家以其问梁惠王,与史记不合,而以其为伪。近于银雀山一号汉墓出土,虽只存五篇,皆可见于今本。,足证非后世伪书。案史记尉僚,献策于秦皇,以秦皇为人,韩子之才尚不足以免戮,而却独厚待尉僚至此,则尉僚雄才可比商君,故刘向以为商君学。史记尉僚策或即取于《尉缭子》,书首称梁惠王,按史记尉僚本大梁人,秦皇之时,魏国衰弱不堪,盖缭思报国而不门,故假托梁惠王。汉志入杂家,盖其书有兵有法有谋,故入杂家,仁宏录入兵家。今存三十一篇,兵令上下,兵教上下,两篇合一篇,则整二十九篇,汉简即不分上下。今本盖经后人删改。
与秦皇惠王尉僚名不见经传
引证:
《史记》:大梁人尉缭来,说秦王
《别录》:缭为商君学
《汉志》:尉缭三十一篇。
又:二十九篇。六国时。(杂家流)
注:
尉缭子译注
亡
楚兵法七篇。图四卷。
蚩尤二篇。见吕刑。
孙轸五篇。图二卷。
繇叙二篇。
王孙十六篇。图五卷。
魏公子二十一篇。图十卷。名无忌,有列传。
景子十三篇。
李良三篇。
丁子一篇。
项王一篇。名籍。
右兵形势十一家,九十二篇。图十八卷。
形势者,雷动风举,后发而先至,离合背乡,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