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沉思的灵魂吧 关注:16贴子:657
  • 1回复贴,共1

2011年1月13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部电影原名叫Dead Poets Society ,名字很灵异,但它确实是一部有教育意义的故事片,隐约听说过,但因为小时候被鬼片吓过,所以从来没了解过它,还有一个名字叫 春风化雨,当时电视上介绍时用的这个名字,所以看了,主题符合我的思想,所以我对此说点什么。
故事简介就是一个曾经的死亡诗社成员成为老师后,将死亡诗社的精神传播到了他的学生身上,最后有一名学生自杀,大致老师辞职。
     我这么来说简介的话,那么看过这部电影的人就应该明白为什么电影名字是这个了吧——主线。
     不过这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内容,很多人对不明白死亡诗社中死亡的含义,有人说是噱头,也许有一点吧,不过,是否注意到开始撕书那一段,在学生读那不知哪个**写的《英语诗歌五百年》序言:要完全理解诗歌,我们首先必须了解它的格调、韵律、修辞手法,然后提两个问题:第一,诗主题如何艺术地实现;第二,诗主题的重要性。然后什么横轴纵轴,面积是分数,如何如何,才能掌握诗歌技巧。基丁突然把我脑子里盘旋的那个词说出来,我感觉真是很爽,我思考过诗歌,到现在,认识到生命是存在的主旨性后,诗歌在我看来,是生命力的展现,世界都是无限的,何况是层次稍高于世界的生命,用有限去丈量无限,然后再用这种方式去写诗,很搞笑耶,所以,真正的诗歌已经死亡了,所以最后基丁走后,那就传统代表死老头代课时,学生说现代诗歌完全没上,上的干啥,那都不是诗歌,死亡诗社,是带着悲哀继承诗歌的俱乐部,可以看到片中设计朗诵的诗歌,都是符合人自然本性的,是人本性的抒发,生命力的展示,所以说,这里是借说诗歌的死亡,来说人天性的灭亡,他们在做的事,是复活。
     列出重点   新老师——死亡诗人——成为死亡诗人——追求真正诗人所追求——僵化现实与自由理想撞击的牺牲——给人自由理想者退出
     新老师出现,首先就显得离经叛道,用身边触手可及的东西做教材,鼓励学生毁掉错误的东西,鼓励学生亲自去追求不一样的体验,这就是很多看过的人都明白的一部分,与旧的,传统的那种僵化死板,违背人自然本性(很多人常常把表示立场的 “旧的,传统的”类似的词和表示性质的“僵化的”类似的词并列,好友里面有打算写小说的,希望能注意一下)的教育人,培养人的方式作对比,不是挑战,因为基丁没想过用培养的成功来证明什么,而就是希望学生能最好的成长,把学生认为是“大人的天堂,学生的地域”的大学真正变为天堂。而他的教育也取得了效果,但是,虽然不是挑战传统,但是,作为被夹在中间的教育对象,学生,不可避免的要在这两个方面做出选择,并要承担选择的后果,而这个后果,却又是三方都不能接受的,学生死了,无论是家长学校,还是基丁老师,都很难过,这就是影片提出的问题,传统势力肯定不会让步,而掌握现实大权的是他们,让下一代不受传统错误的方式影响也必须要实现,但自己又没有力量摧毁旧势力,怎么办?如果因为自己为了下一代,而又害了下一代,怎么办,责任谁来承担?确实,如果没有基丁老师,这一切都不会发生,而且我们再来看冲突点——尼尔追求自己演戏道路和父亲安排的从医道路,西方习惯于理性的总结出一条合理的东西,比如诗歌,比如人生,所以,努力学习,最后有一份成功的事业,这是很多成功者的路,所以,大人认为这就是人应该走的,不会让自己遗憾的道路,学校也就配合这种需求,但他们只知道人生过程,却不知道人生的产生,就像只知道诗歌的普遍特征规律,却不知道设个的产生一样,他们都源于人,人对自己的追求和抒发,所以,一个人要有自己的目标,要自己去努力,大人都只是辅助,而不是模子,强行规定人的未来,强行塑造一个自认为理想的人。



IP属地:湖北1楼2011-01-13 15:51回复

         因为我们要知道,社会环境是人组成的,所以是人决定社会,而不是环境决定人,最多只能说,人与环境相互影响。
         在贴吧里有人说起有个类似的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一个法国片,没看过,但是却让我想起很久以前看的一部电影《八节课》,是说一个学钢琴大学生毛利给一群坏小孩上了八节音乐课,这个电影更适合“春风化雨”这个名字,这个电影拍的很投入,所以没有一个真正的主题,一切都在八节课中,但这同样也有自己的教育意义。
         在《死亡诗社》中,虽然有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但其中还是教与学的简单关系,而在《八节课》中,很巧妙的设计了一个当老师的大学生,所以,这里面的教学思想,就不在分清老师和学生,而是相互的学习,相互给予,那群坏学生从毛利那里获得了自信,有了努力的目标,而毛利也从学生那里获得了成就感,但我这里说的互惠互利只是现象,因为这个表面现象是毛利真心付出获得的,而不是求到得。
         而且很有意思的是,和诗社中循规蹈矩,完全被学校压抑的情况相反,八节课里的学生刁钻调皮,对未来焦虑而迷茫,深深的孤独和自卑让他们有种无力感,虽然大道理全都懂,但是没有足够的智慧,最重要的是也没有应有的体验,那些翻来覆去的大道理只能是一种讽刺让人厌烦,这让我想到曾经接触的一个词——垮掉的一代。
         这个时代在拍摄 死亡诗社 前,二战后,看看尼尔父亲安排的人生,就是应对垮掉的一代现象的措施,尼尔如何有了自己的追求,还是因为在教条式教学中有了见识,不然又如何说得出学校是地狱的结论,这里自然不是说基丁错误,而是说,顺从人的自然天性,不是放纵他们,要让小树成长,阳光水肥是不能少的,但也不能以为提供了小树生长环境,就要求它按自己意志生长。
         在中国,垮掉的一代也是存在的,自从知道了所学的东西不能给自己一个美好的未来,一部分的我们就开始对我们的未来产生了质疑,愤怒,无奈,彷徨,迷茫,自暴自弃,发泄,放纵,求刺激,不知道应该做什么,不知道能做什么。其实错了,这是大人从小给我们错误的价值观导致的,我们的未来为什么一定要是财富,权利那些耀眼的成功,给了我们一个错误的方向,却又告诉我们成功只属于少数人,所以我们要努力,也就是他们甚至不能让或是说不知道怎么让我们每个人按照他们的意志成长,好了,成功只属于那些闪耀的人,我们,呵,还是算了吧,错!大错特错!!
         我们是人!!我们每一个都是独一无二的人,更成名就的那些大人认为牛逼的人世界上一抓一大把,种类也齐全,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成为别人!!!那么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做自己?太模糊,追求自己想追求的?没追求,做好自己的事?改变自己?无所事事,不知道改成什么样。不知不觉发展个人的建议,也成为了大道理而已,那么到底是什么?
         我们一出生,就掉在了一张网中,大网上一开始只有我们的家人和国家,随着我们不断长大,朋友伙伴,老师,喜欢的人,老板,甚至更多,世界上有爱学习的人,也有爱音乐,爱画画,爱看书的人,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在不迷茫,不寂寞之前,一定有所爱好,即使只是玩,但大人错误的认识,使我们做的一切都变得无意义,都以为自己的孩子能成为那少数的所谓成功者,现在我要说,如果看到一群人,他们在演话剧也好,排练舞蹈,唱歌也好,画画玩乐器也行,只要有一点羡慕,不要犹豫,加入他们。
         意志坚定的早已经开始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了,这里的建议只对还在迷惘的人有效。有人说有了兴趣就去追求,说的对,但是他忽略人自身心灵的力量,人的心都是很弱小的,尤其是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的人,所以我们需要团体的力量,需要相互鼓励,相互协助,相互依靠,一个人如果内心不够坚定,在怎么明白自己希望什么,也不会投入去做,总会有畏惧不安感,和不确信感,而安全感和信心,需要来自于团体,在团体的协作中,认识自己的能力,认识自己的爱好能为自己做什么,还有,就是团体的经历,一个人再强悍,也不会有人关注自己,进而赞赏自己的才能,一个人再强悍,自己的成就也没有展示的对象,世人再多的赞美,也是古堡上寂寞藤蔓的养料,自己的兴奋喜悦,痛苦忧伤,只能自己品尝。认真加一个小组织,全心投入,全心学习,永远不虚此行。
         回到《八节课》,毛利能获得学生的信任,与基丁一样,真正的明白自己教的学生需要什么,基丁的学生需要感性的自由,这没什么难的,而毛利的学生,需要理解,爱和引导,其实前两点那些学生并不缺少,只是理解不代表能让对方认同自己,爱不一定方式正确,最重要的是引导,如果毛利只是获得了学生的信任,学生也无非就是多了个朋友,将来有什么事有个说的对像,重要的是后面一部分,毛利带领学生去参加合唱比赛,虽说这一想法很偶然,但是这确实是构成了一个为一个目标努力的团队,而且在毛利的引导下,不管成不成功,重要的是学生发现自己可以为一件事努力,自己也有能力去做一件事,自己可以不用自暴自弃,找点刺激来填满生活的空虚,只要有一个方向,只要在一起,就能有强大的力量。
         断断续续的写了一大堆,如果谁有耐心看完,我先祝你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还有,经常打错字,看到了不要惊讶,允许鄙视。
    


    IP属地:湖北2楼2011-01-13 15: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