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作家吧 关注:39贴子:339
  • 11回复贴,共1

[漫谈]中国的当代作家缺少什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有点想法,欢迎讨论。


1楼2011-01-13 19:09回复
           当下的中国是一个作家泛滥的时代,随随便便的一个人,只要会写点大致还算通顺的文字,然后再出本书,加入某一级的作协,就可以毫无愧色地以作家自居了。这种所谓的作家,其实与真正的作家相比,实在是有着天壤之别。


    2楼2011-01-13 19:10
    回复
           大凡优秀的作家,都是一些严于思考和特立独行的人,他总是会有一些现实的困境无珐回避和无力自拔,活得并不风光也不愉快。列夫?托尔斯泰是这样,帕斯捷尔纳克是这样,索尔任尼琴也是这样。曰丅本作家川端康成,一生都生活在孤独和忧郁之中,甚至获得诺丅贝尔文学奖也并没有多少改变他的这种状况,而最后选择了自沙。珐囯作家萨特则以拒绝领取诺丅贝尔文学奖来表明自己的遗世独立。
      


      3楼2011-01-13 19:12
      回复
            我很早以前就说过,中国当代作家精神世界的萎缩与人格上的堕落自五四以来一直是逞逐步下滑的趋势,这也就是为什么至今中国当代的作家不能超越鲁迅、巴金、老舍等一代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成长起来的作家的根本原因,这里边既有政治形势的原因,也有作家自身的原因。中国当下的作家们活得实在是轻松多了。


        5楼2011-01-13 19:15
        回复
                记得在多年以前,曾经看到过一位年轻的评论家写过一篇随感文章《过于聪明的中国作家》,其中谈到:“中国当代的一些作家……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该前进,什么时候应后退;什么时候该发言,什么时候应沉默。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说话应多加谨慎,什么时候说话不妨稍加放肆。他们知道什么时候应说话又应顾左右而言他,什么时候既应说话又应单刀直入,痛快淋漓。他们知道怎样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收获,怎样以最小的牺牲换取最大的报偿。”作者进而总结道:“中国文学之所以难得有大的成就,原因之一,便是中国作家过于聪明了。形而下的生存智慧过于发达,形而上的情思必定被阻断,被遏制;内心被现实感被务实精神所充塞,非现实的幻想和不切实际的瑰丽的想象必定无存身之地。在技术性的生存上,在名利、地位上,在立身处世上,聪明确实极有用,但在真正的文学成就上,聪明终会被聪明误的。”


          6楼2011-01-13 19:15
          回复
                  由此来观照一下我们当代的中国作家,就会发现,与那些获得诺丅贝尔文学奖的作家相比,不管是王蒙也罢,陈忠实也罢,还是莫言、余华、苏童等人,在精神境界和其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深度和艺术广度上,都远远不及。中国的当代作家,过于关注当下的生存状态,对人类的生存状态缺乏一种总体的宏观的把握能力,更因为心态上的浮躁和急功近利,表现在作品上往往是狭隘、局促、平庸或就事论事,很难有大的境界,大的格局。
            


            7楼2011-01-13 19:16
            回复
                    就拿《白鹿原》来说吧,作者在创作伊始是有着史诗抱负的,但细读之后我们就会发现,作者的思想是受禁锢的,并没有完全摆脱当下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束缚,这就使得这部作品在人物的塑造和历史事件的叙述上谨小慎微,陈旧而平庸,因此在作品中我们除了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一些模仿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的技巧之外,感受不到更多更深的思考和启发,更没有马尔克斯那种在处理人物和事件中的那种宏大的气魄和游刃有余的叙事气度;而王蒙的长篇小说《季节》系列,基本上还是在走那种传统的现实主义的老路子,意识的陈旧限制了思维的纵深发展,因此除了叙事语言的上更加娴熟或者说油滑之外,对于当下生活中的人们,并没有带给我们多少切肤之痛的感受;余华和苏童创作初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西方现代派的一些影响,形式上的新颖和思想上的超越无疑是他们赖以立足当时文坛的一个重要法宝,也为他们赢得了一定的声誉。然而,这种单纯形式上的借鉴和思维方式上的模仿带给他们的那道曾经耀眼的光环渐渐消褪之后,他们便不约而同地显现出了某种苍白和困窘,找不到新的突破口,这从他们的近作中就能够很明显地看出来。


              8楼2011-01-13 19:16
              回复
                      那么,除了他们,中国的文坛上还剩下些什么样的作家呢?那就是一群又一群蛰伏在体制内谨小慎微,规形矩步,唯唯诺诺的作家们,他们养尊处优衣着光鲜,时不时地在各种媒体上露一露脸儿,表现一下自己的高明和知识丰富,形势需要时再迎合时尚写一点歌功颂德的官样文章,再不然就是谈谈天气、花鸟、兴趣、爱好以及我身边的琐人琐事儿,我们能指望他们给我们捧回诺丅贝尔文学奖吗?


                9楼2011-01-13 19:17
                回复
                      其实对于诺丅贝尔文学奖,我们的中国作家常常是怀有一种又爱又恨的情结,言语之间对占有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国家却没有作家获取这项奖颇有些耿耿于怀,不能释然,而最能彰显这种酸葡萄心理的就是所谓的东西方文化差异之说。我以为,人与人之间虽然有地域性的区别的文化上的差异,但人类之间总有一些情感认知以及是非道德的准则是相通的,人为地去界定什么东方标准与西方的标准,这本身就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不自信,西方的标准未必就不适应中国,而所谓东方标准也不见得就与西方标准水火不容,关健是看我们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态来对待。至少,在诺丅贝尔文学奖的百年历史上,那些获丅奖的作家绝大多数还是令人信服的,他们的获丅奖作品在表现对人性的思考深度和广度上,一直是处在整个世界精神文化产品的前列,对整个人类的启发和影响也是有目共睹的。如果这还不能说明问题的话,我真不知道究竟还有一种什么样的标准是完全适合中国的,是可以让中国的作家毫无愧色地拿到诺丅贝尔奖的。
                  


                  10楼2011-01-13 19:18
                  回复
                    顶顶又不会怀孕


                    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14-05-29 23:12
                    回复
                      个人认为,当代作家所缺少的东西,是直面现实,针砭时敝的积极性,是探究社会问题的耐心和兴趣,是脚踏实地,深入社会实践的勇气和耐力。放眼望去,玄幻、科幻、穿越等等题材的小说作品成山,成海,各种想象,各种奇葩,很吸引年轻读者的眼球。这样的作品,往往充斥着太多想象,让人过度投入虚幻世界,而枉顾现实生活。文艺作品之于现实,是要有联系,有启发,有深度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4-06-09 15:00
                      回复
                        楼主是很有见解的人,对于困苦文豪,正直的知识分子,我也是深感敬慕的。有人说,只有社会矛盾激化到不可调和的时候,社会动荡不安,民生疾苦,才会涌现出一大批仁人志士,文坛巨匠 这话只说明了现状。当前社会也不是铁板一块,毫无问题,只是需要更多的人自发地组织起来,揭露这些问题,抨击黑暗,赞颂真善美,引起广泛的关注和响应。就目前来看,这是很困难的。如山西副省长张平,只是一个个例,不具有普遍意义。尽管他一再呼吁大学生关注政治,关注社会民生,然而,这是要冒风险的。不是每个写作的人都能吃得起官司,能自保,而不会因为直言而遭迫害打压,这也是我所担心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4-06-09 15: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