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小吧 关注:118贴子:109
  • 7回复贴,共1

【黄梅经典】风尘女画家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安徽1楼2011-01-14 09:55回复
    风尘女画家1:
    


    IP属地:安徽3楼2011-01-14 09:56
    回复
      风尘女画家2:

      


      IP属地:安徽4楼2011-01-14 09:57
      回复
        风尘女画家3:

        


        IP属地:安徽5楼2011-01-14 09:57
        回复
          风尘女画家4:

          


          IP属地:安徽6楼2011-01-14 09:58
          回复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忆评黄梅戏三个版本的“风尘女画家”
            配音虎 发布于: 2007-01-30 00:01
              
                 说起黄梅戏《风尘女画家》,一般戏迷们都会马上想到脍炙人口的《海滩别》,想到当年马兰、黄新德珠联璧合的表演。其实,以著名女画家张玉良为主角的黄梅戏作品,历史上曾有三个版本,一是九场黄梅戏舞台剧《风尘女画家》,由林青女士于1984年根据石楠的《画魂——张玉良传》改编,高成斌、精耕作曲,马兰、黄新德主演;二是2002年金芝先生创作的六集黄梅戏音乐电视剧《潘张玉良》,徐代泉作曲,周天虹任导演兼制片人,韩再芬、黄新德主演;三是林青女士应胡连翠导演约稿创作的十集黄梅戏电视剧《风尘女画家》,1985年12月5日完成初稿,1997年3月7日改定。从知名度来看,以舞台剧版本最高,已成为公认的黄梅戏经典;电视剧《潘张玉良》其次,尤其在较年轻的戏迷中有一定市场;而电视剧《风尘女画家》几乎鲜为人知。
                 一、九场黄梅戏舞台剧《风尘女画家》
                   1982年,女作家石楠的纪实小说《画魂——张玉良传》发表,富有传奇色彩的女画家张玉良引起瞩目,时任安徽省文化局常务副局长的蓝天找到著名剧作家陆洪非先生,希望他以张玉良为主角创作一部黄梅戏。然而,这位创作了《天仙配》、《女驸马》等名作的老剧作家,在一次次政治运动中心灰意冷,无论谁怎么做工作,就是不肯提起笔来重新开始创作。就在这时,斜刺里杀出一支奇兵,陆洪非先生的爱人林青女士接下了这活。要说这林青,也是名门之后、大家闺秀出身,由上海歌剧院调来安徽,与陆洪非结缘,之前也作过演员、教师、导演,就是没干过编剧。大概当时人们推测,虽然林青没有编剧经验,可在陆洪非身边耳濡目染多年,不妨让她试试。谁想到,林青一出手便是如掾巨笔,剧本大获成功不说,她一派华丽典雅的文风在以清新质朴见长的黄梅戏届独树一帜,从此时常能看到她的新头衔——“唱词润色”。
                 这一版本的《风尘女画家》,根剧舞台剧的特点,对石楠的原著进行了大胆的取舍剪裁,主要是“简化头尾、加重中段、强化矛盾、突出人物”,剧本直接从潘赞化出场开始,之前张玉良的篇幅全部省略,通过之后张玉良一段唱自诉身世补叙这段情节;张玉良二次出国之后的大段情节也加以大刀阔斧的删减,仅保留潘赞化“忽听琵琶”和张玉良“思故园”两场戏;对于原著中分量不轻的李林、米斯太太、安妮丝则完全删去,原著中的主要人物之一田守信更名为王少华,成为小角色。经过这番改动,张玉良和潘赞化的中心地位更加突出鲜明,矛盾冲突也更加简明集中,更符合舞台剧的特点,舞台效果不同凡响。
                 前面说过,林青作品的一大亮点是华丽优美的唱词,深厚的古典文学造诣使她的词作韵律齐整、平仄和谐,读来齿颊留香,作曲家工作起来也舒服(精耕先生就说过他最乐意为林青的唱词谱曲)。由于《风尘女画家》是黄梅戏少见的知识分子戏,再用传统的“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随手摘下花一朵,我与娘子戴发间”就不合适了,而林青的风格则正好有了用武之地。就拿著名的《海滩别》来说吧:
                 张玉良:本愿与你长相守,
                         同偕到老忘忧愁,
                         孤独的滋味早尝够,
                         萍踪浪迹几度秋,
                         怎舍两分手,
                         叫你为我两鬓添霜又白头 。
            


            IP属地:安徽7楼2011-01-14 10:24
            回复

              舞台剧《风尘女画家》剧本
              此书还收录了《无事生非》、《龙女》、《失刑斩》、《布衣青天》等剧本
                   二、六集黄梅戏音乐电视剧《潘张玉良》
                     2002年该剧播出时,我曾写过一篇《〈潘张玉良〉观感点滴》,有过一些评论,今天看来基本没变。该剧是典型的胡连翠风格(执行导演周天虹是胡连翠的女儿,胡连翠女士仍挂名总导演),选景、美术、服装足够养眼,创作演出阵容也不可谓不强大,但和舞台剧版《风尘女画家》比起来,也许还是稍逊一筹。
                   首先,《潘张玉良》有鲜明的金芝风格,清新朴实,但我总感觉金芝先生驾驭全局有些吃力。往往听一个唱段刚刚开始颔首,听下一个唱段就不禁皱起了眉头;看这个情节安排令人击节,看下一个情节又叫人费解。像“只道芜湖有苦女,巴黎也有安妮丝”这样的句子我不敢相信竟出自金芝笔下,然而这一段唱到后面又真不错;还有我一向认为外国人名不大好写进戏曲唱词,念出来就是了,所以听到“名画家,名教授,叫呀叫琼斯呀啊”怎么听怎么别扭。如此甚多,不胜枚举。
                   第二我发现金芝先生显然在刻意在避开林青的套路,几乎矫枉过正。林青写《海滩别》,他就写《玄武别》;林青写《赠怀表》,他就偏写《赠泥人》;甚至林青写“人生有几个八年长”,他也要改成九年。其实完全没必要,玄武别固然可以写(也更贴近原著),但海滩一别显然是离情的最高潮,不应放弃这一煽情的大好机会。
                   第三点,金芝先生对潘赞化之死的处理别出心裁,以孙女来信形式点出,借孩子之口说出:“爷爷每天都带我到海边放纸船,他说奶奶收到纸船就会回来的,奶奶,你什么时候回来呀?”再配上老态龙钟的潘赞化满怀期待目送纸船远去的目光,不由你不热泪沾襟。当然这一点有些太浪漫主义了,《风尘女画家》是写张玉良回国前夕,大使馆的同志告诉她潘赞化已去世多年,这比较符合史实;而《潘张玉良》的处理,似乎潘与张去日不远。而且这样美则美矣,纯则纯矣,就是对国内当时的政治背景完全不提了。《风尘女画家》里尚有曲笔:“你只道祖国大地已回暖,又怎知一阵山风身又寒;你只道春到江南桃李艳,又怎知满树好花一枝残;盼你归,怕你返,欲写家书下笔难。”张玉良不能回国,与当时国内的政治气候大有关系,全片一直在讲人与严酷社会环境作斗争,到这里却又不提了。这一创意,得失利弊,尽可见仁见智。    
                   第四,全片收束太过仓促,结构略有失调。感觉后期明显不如前期展得开,跳跃太大。金芝先生当然意识到张玉良第二次出国后与潘赞化的无尽遥思是要渲染的,并且也下了不少笔墨,可我觉得还是太单一,不够多样化。似乎就是田守信求婚接着接到潘家来信之后那段比较集中,其他几乎都是讲事业。张玉良当然是事业型的女人,但她的感情世界也是很丰富的。张玉良是否多方打听潘的下落?是否也曾徘徊于港口,心理斗争着要不要不顾一切的回去?原著里这些段落都可以做文章,这样势必更鲜活,也不会给人感觉张太“绝情”。还有就是张玉良第二次出国后潘赞化这条支线分量太轻了,《风尘女画家》是舞台剧,限于篇幅可以理解;而电视剧《潘张玉良》将重心绝对倾向于张玉良就有点失调之感。其实只要不冲击张玉良这一条线的主体地位,潘赞化这一支线也有很多可写之处,写得好两条线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两个人的形象可以更丰满,两个人的爱情可以更感人。    
                   该片拍摄期间,我曾带外地戏迷前往剧组参观,胡连翠、周天虹、黄新德、韩再芬都颇为热情,留下了很好的回忆。但我还是坚持以为,胡连翠式的黄梅戏音乐电视剧,其高峰是《家》、《啼笑因缘》和《二月》,黄新德和韩再芬都是有实力的演员,但未必适合胡的风格,而金芝如果再年轻一点、创作时间再宽裕一点,这个电视剧也许会更上台阶的。
              


              IP属地:安徽9楼2011-01-14 10:24
              回复

                     潘赞化画外音"……目前中法尚未建交,你还是在国外安居几年为是,等局面改变,必定设法再去交涉,
                     我中国几千年的小说、戏剧,人生结局都是大团圆,你放心吧,我们也不能例外啊!"
                     张玉良将信放下,沉思。自语"人生结局总是大团圆……"
                      (唱)大团圆,大团圆,
                          几回梦里回故园。
                          故乡的山还是那样绿,
                          故乡的水还是那样甜。
                          故乡的亲人可曾在思念,
                          那恼人的寒霜可染上你的鬓边?
                       (一滴泪水滴落在信上。)
                     潘赞化画外音"你什么时候回来?"
                     "当我能站起来作人的时候!"
                       (接唱)学业虽有成,但未偿宿愿,
                           我怎能功败垂成--愧对师长和亲人,愧对祖先!
                     ……(省略中间情节)
                     深夜。
                     月光把梧桐树影投在潘赞化的病床上。
                     潘赞化突然睁开双眼,仿佛听到了什么声音,他挣扎着从床上爬起来,跌跌撞撞走至画室中,
                     他四处找寻,树影投在画架旁,潘赞化扑向画架,轻声喊"玉良!玉良!"
                     回答他的是一阵萧萧风声。
                     潘赞化:原来是秋风无端把人骗,
                             吹动疏枝似拨弦。
                     潘赞化情不自禁感情奔放地喊"玉良!归来吧!"
                     潘赞化抚摸着油画《人力壮士》
                          (唱)你的《人力壮士》已修复得光彩鲜艳,
                              见了它你定会绽开笑颜。
                              你用过的画架依然未变,(镜头扫过画架、画笔、颜料……)
                              等待你归来再把颜色添。
                              玉良,归来吧!归来吧!
                              世俗已有变,
                              合家应团圆。
                              如今是春回大地乾坤转,(鲜花铺满的大地……)
                              万紫千红艳阳天。
                              山花红似火,
                              江水碧如蓝。
                              异国纵然好,
                              能不忆江南?
                              白发夫妻重结伴,
                              携手同游好河山!
                       琵琶声起,张玉良画外音"化--兄--!"
                       潘赞化陷入幻觉中。
                       海边,滔滔白浪,张玉良从白浪中走来……
                       潘赞化迎了上去"玉良!"
                       滔滔海浪化作朵朵白云。
                       潘赞化与张玉良携手并肩,从云海中爬上黄山的最高峰。
                       眨眼之间,云烟消失,山谷里开满了黄山名花--白杜鹃。
                       画外音(唱)白云朵朵填天堑,
                                 浪花化成白杜鹃。
                                 有情人,终相见,
                                 花谢重开月重圆!
                     这大段的咏叹,荡气回肠,动人肺腑,而且电视综合手段的运用,比舞台剧的表现更丰富,如若拍成,应该会是很好看的。不过,也许真的不适合胡连翠的导演风格,还得另请高明。在马兰和黄新德失和且嗓音均已衰败,而当年录像难以找寻的情况下,我心中始终存着一个愿望,盼望着能有优秀的青年演员,像当年的马、黄一样,再度演绎这传奇的“风尘女画家”。
                


                IP属地:安徽11楼2011-01-14 10: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