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宝天道吧 关注:4贴子:1,055
  • 0回复贴,共1

【时宝天道】名称: 清唱剧

收藏回复

  • 58.208.216.*
名称: 清唱剧 
介绍
介绍文件
介绍文件
清唱剧 
清唱剧,也叫神剧。是巴罗克时期的一种混合歌乐的形式,是将宗教为或史诗题材的歌词谱以曲调,由许多乐章组成,包含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等曲体。其题材内容包括:抒情的、戏剧的、历史的或宗教的。无布景动作与服装,多在教堂或音乐厅演出。 

早期的意大利清唱剧: 

清唱剧的形成: 

清唱剧在1630年以前,可算是试验时期,它有许多不同的名称、不同的形式与不同的风格及演出。圣菲利普神父的宗教剧,可以为清唱剧的始祖。在其罗马的小教堂中,每天讲道或祈祷后歌唱圣诗,以吸引青年人心向圣堂。这些圣诗当时在小教堂又称Oratory,神剧一字即由此而来。圣菲利普让意大利诗人作词,又邀请第一流的音乐家来谱曲,后来宗教剧渐被宗教故事为题材的音乐所取代。 

在卡奇尼和佩里早期的作品中,都是用反复式的咏叹调曲体谱成,每段诗节用相同的低音,只是旋律有异。直到1650年 佩里的《如果你起程》一剧影响了此后清唱剧的方向,因为它的三段诗节同属低音,却含有对比乐段小抒情调与宣叙调,并使用乐器演奏,使每组分隔,这种迹象已隐示了清唱剧混合歌乐的形式。16世纪末,意大利作曲家卡瓦列里他的《灵魂与肉体》,可谓第一部相当于近代形式的清唱剧。 

意大利著名清唱剧作曲家: 

继卡瓦列里之后的作曲家卡里西米生于罗马,长期担任教会最重要的教育机构——罗马日尔曼公学的乐长,是切斯蒂、亚·斯卡拉蒂等人的老师。他一生中写了许多清唱剧。都是以《圣经》故事为题材,篇幅不大,采用拉丁文为歌词,由朗诵调、咏叹调式的独唱和合唱组成。剧中有一位讲解人,有时由独唱者担任,有时由合唱担任,其目的是把故事情节连贯起来。没有表演和布景,但却非常生动感人。他的大部分作品已经散失,流传至今的有《耶弗他》、《约拿》、《所罗门的裁判》、《巴尔塔波尔的故事》等。最著名的是《耶弗他》,这部多场景的作品具有清唱剧的典型特点:首先由叙述者介绍故事情节;接下来是耶弗他的男高音宣叙调,他发誓如果上帝让他在战争中获胜,他将把凯旋时第一个迎接他的人献祭给上帝;然后用充满激情的合唱、咏叹调和二重唱来描述战斗场面,叙述者用宣叙调描述耶弗他的胜利归来;然而不幸的是第一个迎接他胜利归来的竟是他的女儿,因为不能违背誓言,无奈的耶弗他只得将女儿献祭给上帝,耶弗他和女儿用一段宣叙调的对唱倾诉了离别之情;接着是一曲表现女儿和小伙伴上山时悲痛心情的合唱;全剧结束在女儿一段很长的、感人肺腑的宣叙调中。他赋予宣叙调更多的性格与音乐的表现力,他的作品堪称此类剧作中的极品。在卡里西米以后,带合唱的拉丁文清唱剧被通俗清唱剧即意大利文清唱剧唱所取代,合唱虽还保留,但以独唱和二重唱为主,更接近歌剧。 

在意大利还有一位作曲家功不可没那就是斯卡拉蒂。他一生写了600余首清唱剧,他强调独唱的咏叹调对清唱剧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此外还有斯特拉代拉切斯第、 莱奥、芬奇、约梅利、哈赛等人也都不是等闲之辈。 

德国杰出清唱剧作曲家: 

从17世纪中叶起,清唱剧混合歌乐的形式在意大利广泛流传,遍及欧洲各地。德国杰出的清唱剧作曲家是许茨。许茨一生经历了文艺复兴时期向巴洛克时期的过渡,许茨曾两度赴意大利学习音乐,并将清唱剧引进德国,因此而成为德国清唱剧的首创者。许茨的清唱剧作品主要有《耶稣的临终七言》(1645年)、《圣诞清唱剧》(1664年)、《路加受难曲》《约翰受难曲》《马太受维曲》(1665—1666年)等。其中《耶稣的临终七言》是许茨的代表作,耶稣的话用的是用独唱宣叙调;开始和结束则用合唱,整个音乐充满了宁静和虔诚,表现出作者炽热崇敬的感情。 

18世纪前期德国清唱剧日趋成熟并到了发展,最具影响的作曲家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和亨德尔。巴赫所作的300余首清唱剧中,至今保存有195首。其中《圣马太受难曲》和《圣约翰受难曲》》的成就最高。这两部作品的情节基本相似,描写了耶稣被门徒出卖受酷型而死的故事。耶稣为拯救人类苦难而甘愿自我牺牲,使这一形象震撼人心,感人至深。尤其是于1727年受难节首演的《圣马太受难曲》,被认为是最杰出的一部。 

亨德尔是德国人,但他清唱剧名作却都是用英文谱写的。他到英国时,原本是要在歌剧上求发展,后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所以回到他曾经尝试过的清唱剧上来。像他23岁在罗马所作的《复活》、《时间的凯旋》等,都是他一生难忘的佳作。 

1741年亨德尔应邀前往都柏林,在那里他受到了贵宾般的欢迎。亨德尔为了回报都柏林厚爱,仅用了24天,就创作了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弥赛亚》,并大获成功。《弥赛亚》焕发了亨德尔的创作活力,此后,他的清唱剧创作一发而不可收。较有影响的清唱剧有《参孙》《1742年》、《约瑟夫与他的兄弟》《1743年》、《赛莫勒》(1744年)、《赫拉克里斯》 (1747年)、《贝尔沙扎》(1745年)、《应时清唱剧》(1746年)、《犹大·马加比》(1747年)、《约叔亚》(1747年)、《所罗门》(1748年)、《苏珊娜》(1748年)、《泰奥多拉》(1749年)、《耶夫塔》(1751年)等。其中,《赫拉克里斯》最为出色,被称为18世纪艺术的顶峰之一。 

1759年4月14日74岁高龄的亨德尔逝世。清唱剧久无重要作品问世。海顿写于1795年的《创世纪》、1811年的《四季》二剧,尚能保存一点前人的风范。如贝多芬的《橄榄山》及施波尔的《最后的审判》和施奈德的作品,虽然流行一时,但不久即被人们遗忘。 

19世纪中的重要作品有:贝多芬的《光荣的时刻》(1814)门德尔松的《圣保罗》 (1836)、《以利亚》 (1846)、莫扎特的《快乐的梅森》(1875)等。 

法国清唱剧作曲家: 

在法国最早的清唱剧作者是夏庞蒂耶,直到他死后,意大利清唱剧开始为法国作曲家所采用。接着在1705年—1730年之间,法国产生了许多的清唱剧,作者有;康普拉、贝尼埃、蒙特克莱、莫兰、克莱朗博、穆莱和拉摩丹第、圣桑等人。其中除拉摩的作品,都是属于世俗的,多数为一人独唱,而且经常包涵三个吟诵调,每个吟诵调之后接着是咏叹调。 

还有英国的贝尼特、斯坦福、沙利文、沃恩·威廉斯和美国的佩因、巴克等人,对清唱剧的制作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猪裸奔



1楼2006-05-10 17:13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