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间之城吧 关注:206贴子:4,058

觉悟生死,解脱生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二祖慧可
  
    二祖慧可大师(487~593),俗姓姬,虎牢(又作武牢,今河南成皋县西北)人。其父名寂,在慧可出生之前,每每担心无子,心想:“我家崇善,岂令无子?”于是便天天祈求诸佛菩萨保佑,希望能生个儿子,继承祖业。就这样虔诚地祈祷了一段时间,终于有一天黄昏,感应到佛光满室,不久慧可的母亲便怀孕了。为了感念佛恩,慧可出生后,父母便给他起名为“光”。
    慧可自幼志气不凡,为人旷达,博闻强记,广涉儒书,尤精《诗》、《易》,喜好游山玩水,而对持家立业不感兴趣。后来接触了佛典,深感“孔老之教,礼术风规,庄易之书,未尽妙理”,于是便栖心佛理,超然物外,怡然自得,并产生了出家的念头。父母见其志气不可改移,便听许他出家。于是他来到洛阳龙门香山,跟随宝静禅师学佛,不久又到永穆寺受具足戒。此后遍游各地讲堂,学习大小乘佛教的教义。经过多年的学习,慧可禅师虽然对经教有了充分的认识,但是个人的生死大事对他来说仍然是个迷。
   


1楼2011-02-02 09:17回复
         三十二岁那年,慧可禅师又回到香山,放弃了过去那种单纯追求文字知见的做法,开始实修。他每天从早到晚都在打坐,希望能够借禅定的力量解决生死问题。这样过了八年。有一天,在禅定中,慧可禅师突然看到一位神人站在跟前,告诉他说:“将欲受果,何滞此邪?大道匪(非)遥,汝其南矣(如果你想证得圣果,就不要再执著于枯坐、滞留在这里了。大道离你不远,你就往南方去吧)!”慧可禅师知道这时护法神在点化他,于是将自己的名字改为神光。第二天,慧可禅师感到头疼难忍,如针在刺,他的剃度师宝静禅师想找医生给他治疗。这时,慧可禅师听到空中有声音告诉他:“这是脱胎换骨,不是普通的头疼。”慧可禅师于是把自己所听到的告诉了他的老师。宝静禅师一看他的顶骨,果然如五峰隆起,于是就对慧可禅师说:“这是吉祥之相,你必当证悟。护法神指引你往南方去,分明是在告诉你,在少林寺面壁的达摩大师就是你的老师。”


    2楼2011-02-02 09:18
    回复
          慧可禅师听了祖师的回答,当即豁然大悟,心怀踊跃。原来并没有一个实在的心可得,也没有一个实在的“不安”可安,安与不安,全是妄想。
           慧可禅师长于辞辩,他虽无意推广自己的禅法,但是知道他的禅法的人却日渐增多。随着他的影响一天天地扩大,他的弘法活动遭到了当时拘守经文的僧徒的攻击。当时有个叫辩和的法师,在寺中讲《涅盘经》,他的学徒听了慧可禅师的讲法,渐渐地都离开了讲席,跟随慧可禅师学习祖师禅。辩和法师不胜恼恨,于是在邑宰翟仲侃的面前诽谤慧可禅师,说他妖言惑众。翟仲侃听信了辩和法师的谗言,对慧可禅师进行了非法迫害。慧可禅师却怡然顺受,曾无怨色。


      5楼2011-02-02 09:24
      回复
        6楼2011-03-25 02:48
        回复
          心的觉醒: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vKy5eE3C5e0/


          7楼2011-03-25 02:56
          回复

                达摩祖师道:“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诸佛所开示的无上妙道,须累劫精进勤苦地修行,行常人所不能行,忍常人所不能忍,方可证得。岂能是小德小智、轻心慢心的人所能证得?若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来希求一乘大法,只能是痴人说梦,徒自勤苦,不会有结果的)。”


            IP属地:四川8楼2011-03-26 21:17
            回复
              回复:8楼
              众生不可思议。。。。


              9楼2011-03-27 10:43
              回复
                LS你真是不可思议。


                10楼2011-04-08 11:12
                回复
                  回复:7楼
                  谢师兄!太受益了。因缘和合,相由心生;心能转境,法尔如是。
                  因为有了再“续”的心,于是有了“生”,有了生就开始了“老”、“病”、“死”。。。。。。
                  所以“续”的心,就是“生、老、病、死”之前的因。
                  那么,“续”之前的因又是什么呢?——那就是“取”!
                  也就是想得到的心。得到了拥有之后,想在延续的这种感觉。就又有了“续”,有了“续”,就有了“生、老、病、死”。
                  那么,“取”的更早之前的因是什么?——答案是“贪爱”!
                  而“贪爱”更早之前的因呢?——来自于“感受”!因为有了“感受”,才会有“贪爱”的信念。
                  而“感受”更早之前的因来自于什么?——来自于“触”!有了“接触”才产生“感受”。有了“感受”,就起“贪爱”的心,于是“取得”,然后再延续这一切。就有了“生、老、病、死”。
                  那么,“触”得更早之前的因又是什么呢?——来自于“识”!也就是“心识”。心念有了“分别”,有了觉知的意思,有了想法及念头。
                  然而“识”,“心识”这个想法最早之前来之于什么呢?——来自于“行”!“行”就是因为无明相对而产生的。
                  因为我们一直有一个错误的认知,认为有一个实体的我存在。认为这一切的现象,都是实体的存在。因此不断的行为变化无法安定。而造就这一切万有一切变化的动力。
                  


                  IP属地:山东11楼2011-04-10 23:37
                  回复
                    南无释迦牟尼佛 南无释迦牟尼佛 南无释迦牟尼佛
                    世尊在世时,在菩提树下不断的从果溯因追根到底。最后证悟了宇宙一切存在的答案。了脱“生、老、病、死”的循环。成为一个觉悟者的人。
                    我刚学习佛法,此贴对我触动很深,谢谢师兄!


                    IP属地:山东12楼2011-04-10 23:53
                    回复


                      来自手机贴吧15楼2011-07-07 18:53
                      回复
                        随喜师兄们功德无量~


                        IP属地:河南16楼2011-08-07 20:15
                        回复



                          17楼2011-10-27 12:45
                          回复



                            19楼2011-10-27 12:46
                            回复
                              大型佛教3d纪录片《从当下出发》震撼上线~
                              http://tieba.baidu.com/p/1300812335


                              21楼2011-11-29 01: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