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发源地吧 关注:619贴子:53,199
  • 5回复贴,共1

牛郎织女发源地之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孟姜女哭长城、梁祝、白蛇传、牛郎织女是中国民间四大爱情传说,在第一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前三者的起源地都已得到确认,唯有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地悬而未决,并引发了十多个地方的竞相争夺。在这波争夺和开发的热潮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利益博弈?
     牛郎织女发源地之争
     -无君
     各地造势闹“七夕”



1楼2011-02-08 19:54回复
         8月14日上午,河南南阳市宛城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陈少强组织召开了一次办公会议,议题是落实南阳市首届“七夕 ”文化节的筹备工作。在各方与会者中,溧河乡和詹庄村的负责人颇为引人注目。
         8月19日是民间流传的牛郎织女相会日,南阳市决定在该日举办首届“七夕”文化节,主会场就设在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故乡”——溧河乡詹庄村牛郎庄。整个活动由“爱情村”奠基、牛郎织女塑像揭幕和文化演出等内容组成。根据计划,届时由共青团南阳市委主办的南阳鹊桥会,将是一次万人相亲大会,而《南阳日报》组织的由77位市民组成的观光团也将造访牛郎庄,探寻流传千古的爱情传说。
         自从去年11月牛郎织女传说被列入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牛郎庄作为牛郎织女的发源地已获得河南官方认可。在此次联席会上,与会者形成共识:一定要举办好首届“七夕”文化节,为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造势。陈少强坦言:“举办首届‘七夕’文化节,就是为了提升宛城作为牛郎织女故乡的影响,打造宛城独有的文化品牌。”
         不过,为8月19日忙碌的并不仅仅是宛城一地。就在宛城区紧锣密鼓筹备之际,陕西西安市的首届“七夕”文化节活动方案也已敲定。根据西安的计划,在西安长安区举办的这一文化节上,村民们要为织女献饭、献茶,并举行读祭辞、夫妻祭拜等仪式。晚上,还要为牛郎织女守夜,祝福他们一年一度的银河相会。
         同样在8月19日这一天,河北邢台举行的“七夕”爱情文化节、湖北襄樊举行的首届相亲文化节也都拉开了帷幕。
        
    


    2楼2011-02-08 19:55
    回复
         纷争背后有利益
           “牛郎织女爱情传说是本地独特的文化资源,如果能充分利用,既保护了传统文化,还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詹庄村委会主任陈新同如是说。
           南阳市旅游局一位负责人亦表示,要经营好牛郎织女神话资源,既要建造与传说符合的景点,又要迎合现代人的心理期望。
           这些坦率的话语,多多少少表达了“文化”背后的“经济”追求。不过,对于牛郎庄的开发潜力,一些专家却颇为担心,他们认为,在广为流传的牛郎织女神话里,有织女洗浴的河流和牛郎田舍边的大山,但牛郎庄并不具备这些地理因素,能够开发成功吗?
           从更深的层面而言,文化传说、神话人物的“归属之争”,实际上已演变成资源背后的经济利益博弈。
           与牛郎织女传说极为类似的是“女娲”现象。河南西华县为了打好“女娲”牌,已着手将女娲城由60亩扩大到20 0亩;陕西平利县的女娲山已开发成当地的著名风景区;而在河北涉县,至今已举办了两届女娲文化节……
           还有围绕“盘古”展开的争夺和开发。号称“中国盘古之乡”的河南桐柏,投资约千万元包装了一条盘古文化旅游路线;以“中国盘古圣地”命名的河南泌阳,亦投资千万元进行开发……
           最近两三年来,在利益的驱动下,有着相同神话资源或民间文化色彩的地方都发生了申报、开发的争夺战,而且愈演愈烈。
      


      5楼2011-02-08 20:00
      回复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将河北邢台命名为“中国七夕爱情文化之乡”后,坊间出现了不少质疑之声。针对质疑,中国民协有关负责人解释说,牛郎织女的故事只是在民间广泛流传的神话传说,协会对邢台的命名只是赋予其一种保护权,而不是所有权。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是牛郎织女传说中的著名诗句,但国家民委政策法规司官员沈林慨叹道:“在浮躁的商业化风潮中,再也没有人吟唱‘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一个美丽动人的传统节日开始变得面目模糊。”
             重视“草根”民间文化,打造地域文化品牌,这些并非过错,也有助于树立地方文化形象、开发旅游产业。但重要的是,各地具体情况不同,文化资源的开发应该量力而行,切莫以为争来一段历史,或者争到一个名人,当地经济就会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否则,急功近利的申报、开发等热潮很可能演变成一场场闹剧,甚至引发劳民伤财的灾难性后果。
             编后语:
             要扭转文化遗产争夺中所呈现的乱象,首先就需要“文化遗产申报法”或“文化遗产保护法”之类的法律,将文化遗产的申报、开发、利用等等纳入有序轨道。须知,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不仅仅在于制止破坏性行为,也在于阻击无序泛滥的 “开发性”行为,而后者往往比前者更具杀伤力。
             更加重要的是,申报或开发文化遗产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而是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明、文化精华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因此,一些地方在争取或拥有文化品牌的过程中,应当真正意识到自身的历史使命,并担负起相应的文化责任,而不是以“文化”之名行“逐利”之实。只有这样,文化遗产的开发才会回归理性,也才会真正有利于中华文明的薪火相传。
            
             责任编辑:阿 计
        


        6楼2011-02-08 20:01
        回复


          7楼2011-02-08 22:15
          回复
            


            8楼2011-02-09 04: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