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裕是会昌禁佛的主将,但他又曾经以佛教徒的身份创建一座宏制的江南寺院。这两件事发生在同一人身上,真让人难以置信。而李德裕建寺的历史过去鲜为人知,它的面纱是在上世纪60年代的一次考古中被轻轻揭开的—— 弘佛禁佛李德裕
李德裕(787-850年)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同时又是武宗会昌禁佛的主持者。他曾于长庆二年至大和三年(822-829年)、太和八年至九年(834-835年)、开成元年至二年(836-837年)三刺润州(今镇江),前后长达10年左右,自述为“三守吴门”。在润州期间,不但政绩显著,关心朝政,而且对待佛教的观点和态度也颇为突出,表现出他与佛教之间多层面的立体关系。
北固山创建甘露寺
°
1960年4月,为了配合北固山甘露寺铁塔的修复,考古人员对塔基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包括移藏上元(今南京)长干寺、禅众寺的舍利以及金棺、银椁等大批唐宋珍贵文物。其中,并出有两组李德裕亲笔题记的石刻:
重瘗长干寺阿育王塔舍利题记石刻。方石一,10.6厘米见方,刻楷书五行,全文为“浙江西道都团练观察处置等使、润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李德裕以长庆乙已岁正月戊申日建塔。”石函一,盖阴刻楷书六行,全文为:“上元县长干寺阿育王塔舍利二十一粒,缘寺久荒废,以长庆甲辰岁十一月甲子,移置建初寺;分十一粒置北固山,依长干旧制造石塔,永护城镇,与此山俱。”长方形石一,长15厘米、宽11厘米,面刻楷书五行,全文为“李德裕敬造石塔,石函一、金棺一、银椁一、锦绣襥共十重,并自题石函底盖及此石,永充供养”。
重瘗禅众寺舍利题记石刻。方石一,56厘米见方,刻楷书14行,全文为:“有唐大和三年乙酉岁正月廿四日乙已,于上元县禅众寺旧塔基下获舍利石函,以其年二月十五日乙丑重瘗藏于丹徒县甘露寺东塔下,金棺一、银椁一、锦绣襥九重,皆余之施也。余长庆壬寅岁穆宗皇帝擢自宪台,廉于泽国,星霜八稔,祗事三朝,永怀旧恩,没齿难报,创甘露宝刹,重瘗舍利,所以资穆皇之冥福也。浙江西道观察等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礼部尚书兼润州刺史、御史大夫李德裕记。”另外,还出有李德裕为禅众寺舍利石函盖的题记,内容与方石题记相似。
以上石刻弥足珍贵,它为我们提供了关于李德裕造塔及创建甘露寺的年代、目的等诸多信息。
李德裕时任润州刺史及浙江西道观察使等职。浙江西道统辖江南运河流域6州:润、常、苏、湖、睦、杭。治所驻润长达200余年之久。润州辖6县:丹徒、曲阿(丹阳)、延陵、金坛、句容、上元(江宁),而上元即是今南京,它是隋灭陈后将六朝都城行政降格为县,并由润州管辖。其时,浙江西道及润州的衙署都设在北固山前峰(即三国铁瓮城旧址),而官邸位于中、后峰。
从上述石刻题记中可以得知,李德裕创建甘露寺是出于对佛教的信仰以及政治的双重需要。而作为名刹,通常都应该设有舍利塔。所谓舍利,即是佛家所称的佛骨,传为佛祖释迦牟尼谢世火化后的遗物,信徒们建塔予以供奉。因此,李德裕建寺之前,首先筹备建塔,而建塔又必须要有舍利。为此,李德裕于长庆四年(824年)至州属白下县长干寺,在其已经荒废的旧塔基内取得舍利。其中,以10粒移置白下建初寺,另11粒移于润州,瘗藏在北固山后峰新建的石塔之下。不久,李德裕又“施州宅后地,增拓基宇”,即将他的官邸后园辟为寺基,在北固山后峰南坡之上大兴土木,依山建寺。至宝历二年(826年)终于落成,因其年“三月己亥,甘露降北固山,李德裕建寺因以为名”,称甘露寺。
李德裕(787-850年)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同时又是武宗会昌禁佛的主持者。他曾于长庆二年至大和三年(822-829年)、太和八年至九年(834-835年)、开成元年至二年(836-837年)三刺润州(今镇江),前后长达10年左右,自述为“三守吴门”。在润州期间,不但政绩显著,关心朝政,而且对待佛教的观点和态度也颇为突出,表现出他与佛教之间多层面的立体关系。
北固山创建甘露寺
°
1960年4月,为了配合北固山甘露寺铁塔的修复,考古人员对塔基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包括移藏上元(今南京)长干寺、禅众寺的舍利以及金棺、银椁等大批唐宋珍贵文物。其中,并出有两组李德裕亲笔题记的石刻:
重瘗长干寺阿育王塔舍利题记石刻。方石一,10.6厘米见方,刻楷书五行,全文为“浙江西道都团练观察处置等使、润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李德裕以长庆乙已岁正月戊申日建塔。”石函一,盖阴刻楷书六行,全文为:“上元县长干寺阿育王塔舍利二十一粒,缘寺久荒废,以长庆甲辰岁十一月甲子,移置建初寺;分十一粒置北固山,依长干旧制造石塔,永护城镇,与此山俱。”长方形石一,长15厘米、宽11厘米,面刻楷书五行,全文为“李德裕敬造石塔,石函一、金棺一、银椁一、锦绣襥共十重,并自题石函底盖及此石,永充供养”。
重瘗禅众寺舍利题记石刻。方石一,56厘米见方,刻楷书14行,全文为:“有唐大和三年乙酉岁正月廿四日乙已,于上元县禅众寺旧塔基下获舍利石函,以其年二月十五日乙丑重瘗藏于丹徒县甘露寺东塔下,金棺一、银椁一、锦绣襥九重,皆余之施也。余长庆壬寅岁穆宗皇帝擢自宪台,廉于泽国,星霜八稔,祗事三朝,永怀旧恩,没齿难报,创甘露宝刹,重瘗舍利,所以资穆皇之冥福也。浙江西道观察等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礼部尚书兼润州刺史、御史大夫李德裕记。”另外,还出有李德裕为禅众寺舍利石函盖的题记,内容与方石题记相似。
以上石刻弥足珍贵,它为我们提供了关于李德裕造塔及创建甘露寺的年代、目的等诸多信息。
李德裕时任润州刺史及浙江西道观察使等职。浙江西道统辖江南运河流域6州:润、常、苏、湖、睦、杭。治所驻润长达200余年之久。润州辖6县:丹徒、曲阿(丹阳)、延陵、金坛、句容、上元(江宁),而上元即是今南京,它是隋灭陈后将六朝都城行政降格为县,并由润州管辖。其时,浙江西道及润州的衙署都设在北固山前峰(即三国铁瓮城旧址),而官邸位于中、后峰。
从上述石刻题记中可以得知,李德裕创建甘露寺是出于对佛教的信仰以及政治的双重需要。而作为名刹,通常都应该设有舍利塔。所谓舍利,即是佛家所称的佛骨,传为佛祖释迦牟尼谢世火化后的遗物,信徒们建塔予以供奉。因此,李德裕建寺之前,首先筹备建塔,而建塔又必须要有舍利。为此,李德裕于长庆四年(824年)至州属白下县长干寺,在其已经荒废的旧塔基内取得舍利。其中,以10粒移置白下建初寺,另11粒移于润州,瘗藏在北固山后峰新建的石塔之下。不久,李德裕又“施州宅后地,增拓基宇”,即将他的官邸后园辟为寺基,在北固山后峰南坡之上大兴土木,依山建寺。至宝历二年(826年)终于落成,因其年“三月己亥,甘露降北固山,李德裕建寺因以为名”,称甘露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