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三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学员翟墨专访
第三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的第一教学阶段于2002年10月28日至2002年12月6日圆满完成。日前,笔者采访了这些被社会各界广为关注的新世纪首批戏曲表演专业的研究生,并与之就相关话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探讨。
开门见山,首先是两道为本次专访特别设置的“必答题”——
必答题之一:第三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第一教学阶段结束后的总体感受。
翟 墨:两个字:幸运。第一,戏曲市场在逐步走向规范,平时观摩的机会有限,到研究生班可以观摩很多剧目,开阔视野;第二,国家在各方面为我们创造了这么好的机会,要感谢各级领导;第三,充实了演员的头脑和思想;第四,课程安排很科学也很现代,甚至英语都在考虑给我们制定专业教材;第五,广投名师。另外,我在我们班最小,成绩也最少,跟哥哥姐姐们在一起就象一个大家庭。
必答题之二:三年寒窗,您给自己确定的目标是什么?
翟 墨:厚积薄发。
以后的对话是本次系列专访的随机实录,由此,我们可以全方位多侧面地了解研究生们的生活、学习、思想等状况。
翟墨是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北京戏校)的青年教师,也是近年来颇受注目的青年老旦演员,同时还是研究生班年龄最小的学员。与她对话,给我的最突出感觉是,我们的戏曲教育年轻了。
梧 桐:您从演员转入到戏曲教育,出发点是什么?
翟 墨:客观上学校没有年轻的老旦教师,需要接班。我认为无论在舞台还是在教室,做的工作都是一样的。况且,社会也是多元的,老师也不是完全放弃了舞台。另外,教学相长,讲课的同时对自己本身也是一种无形的促进。比如讲《岳母刺字》,首先就要搞明白是南宋还是北宋,不然,小孩子们就会听不懂。朱文相老师在讲课时主张大家在年轻的时候带学生,人老了以后再做示范,很多毛病是无法避免的。其实,做老师也不能放弃排戏登台甚至争取获奖,但教学永远是第一位的,处理得当,对教学也是促进。
梧 桐:也就是说,您不会就此淡出舞台。
翟 墨:是。
梧 桐:从戏曲教育的角度,请您谈些宏观的感受,尤其戏曲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翟 墨:战战兢兢,这是我的感觉。比如口传心受,外界争论的很厉害,但实际工作中这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艺术必须要有天赋,其中的很大成分是意会而难以完全言传的,另外,戏曲表演的程式是很重要的,从小就要规范和扎实。现在,学校对专业之外的文化课也很重视。总之都在探索,但口传心受什么时候也不能完全摈弃。我们学校对老师的要求也很高,每年要写论文,每周要有教案,每天要有日志,也就是每学期都要有完整的计划,把习惯的感性思维提高到理性思维。
梧 桐:感觉上老旦的人才相对较少,请您谈谈对老旦行当的整体看法。
翟 墨:其实,老旦发展很快。早年根本就没有这个行当,这也说明这个行当是年轻的,从另一个角度就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仅说解放后,从李多奎的《赤桑镇》、李金泉的《李逵探母》、王梦云的《洪母骂畴》、王晶华的《杨门女将》、王晓临的《雏凤凌空》、王树芳的《司马迁》以及我的老师赵葆秀的《八珍汤》、《三关排宴》、《风雨同仁堂》等,还有郑子茹的《对花枪》和袁慧琴的《火醒神州》,一代代的艺术家都在不断地探索,把老旦推进到更高的高度。当然,剧目还不够丰富,我们应该继续努力。
梧 桐:也就是郑子茹和袁慧琴之后,你翟墨期望有自己的标志性作品吗?
翟 墨:当然希望啊!也正在寻找题材和机会。
梧 桐:有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就是关于王树芳和赵葆秀两位老师的艺术风格,一部分人称其为“妩媚老旦”,也就是说往柔美的方向上靠了些,您认为这种靠是一种趋势呢,还是……怎么来评价呢?
翟 墨:首先,“妩媚老旦”的提法就是无稽之谈。艺术从来就没有统一的尺度。很多争议是比较容易个人化的,容易偏激,其实,艺术必须百花齐放。什么叫“妩媚老旦”?难道就非要妆也不化、不加修饰等等吗?从我跟赵老师学戏的切身体会,我觉得她就特别从人物出发。比如就老旦带的残网子和白网子来说,老师就主张因人物的年龄不同而不同,再比如脸上的化妆,皱纹的深浅、脸色、阴影,包括声音、体态、脚步等,都很讲究,所以我还要强调,“妩媚老旦”纯粹是无稽之谈。
梧 桐:翟墨抨击“妩媚老旦”。
翟 墨:当然,艺术是容易偏激。我不喜欢的就一无是处,我喜欢的就没有什么可指摘的。我觉得做为新一代的京剧人,而且是致力于弘扬京剧的人,完全没有必要太拘泥。另外有一点,我认为所有的尝试都是有益的,不论他成功与否。
梧 桐:应该说,赵老师这一代艺术家,我感觉完全有条件形成自己的新流派,但目前看,好象还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您认为这方面的原因在哪里?
翟 墨:其实也不只是老旦,比如花脸,裘派、袁派……
梧 桐:“袁派”能不能成立好象也说法不一。
翟 墨:说到底,流派的形成不单是主观因素,社会因素、客观因素也很重要的。前辈老师把毕生精力都放在了探索上,谁也不会为创出什么流派而发展,而是结合自身条件独辟蹊径。梅兰芳想到要形成梅派吗?程砚秋想到要形成程派吗?我想,如果想字当头的话,绝对不会有今天的这两大流派。再比如杨宝森,我的嗓子不好,那怎么来唱;周信芳,条件也不好,又想有作为,那就绝不能去跟高庆奎比,就要强化表演……所谓取长补短,还有取长避短,最高的层次就是取长用短,这一点就是大师级的,如周信芳。说到这里,我的最大的遗憾就是见得少,演得更少。
本次专访的最后一道题目是请研究生们对戏迷网友,尤其是年轻的朋友们提些建议和希望,并为大家送来新春的问候和祝愿。
翟 墨:希望大家都来了解、关注和喜欢京剧,观众是我们最可信赖的朋友。祝大家心想事成。
——第三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学员翟墨专访
第三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的第一教学阶段于2002年10月28日至2002年12月6日圆满完成。日前,笔者采访了这些被社会各界广为关注的新世纪首批戏曲表演专业的研究生,并与之就相关话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探讨。
开门见山,首先是两道为本次专访特别设置的“必答题”——
必答题之一:第三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第一教学阶段结束后的总体感受。
翟 墨:两个字:幸运。第一,戏曲市场在逐步走向规范,平时观摩的机会有限,到研究生班可以观摩很多剧目,开阔视野;第二,国家在各方面为我们创造了这么好的机会,要感谢各级领导;第三,充实了演员的头脑和思想;第四,课程安排很科学也很现代,甚至英语都在考虑给我们制定专业教材;第五,广投名师。另外,我在我们班最小,成绩也最少,跟哥哥姐姐们在一起就象一个大家庭。
必答题之二:三年寒窗,您给自己确定的目标是什么?
翟 墨:厚积薄发。
以后的对话是本次系列专访的随机实录,由此,我们可以全方位多侧面地了解研究生们的生活、学习、思想等状况。
翟墨是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北京戏校)的青年教师,也是近年来颇受注目的青年老旦演员,同时还是研究生班年龄最小的学员。与她对话,给我的最突出感觉是,我们的戏曲教育年轻了。
梧 桐:您从演员转入到戏曲教育,出发点是什么?
翟 墨:客观上学校没有年轻的老旦教师,需要接班。我认为无论在舞台还是在教室,做的工作都是一样的。况且,社会也是多元的,老师也不是完全放弃了舞台。另外,教学相长,讲课的同时对自己本身也是一种无形的促进。比如讲《岳母刺字》,首先就要搞明白是南宋还是北宋,不然,小孩子们就会听不懂。朱文相老师在讲课时主张大家在年轻的时候带学生,人老了以后再做示范,很多毛病是无法避免的。其实,做老师也不能放弃排戏登台甚至争取获奖,但教学永远是第一位的,处理得当,对教学也是促进。
梧 桐:也就是说,您不会就此淡出舞台。
翟 墨:是。
梧 桐:从戏曲教育的角度,请您谈些宏观的感受,尤其戏曲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翟 墨:战战兢兢,这是我的感觉。比如口传心受,外界争论的很厉害,但实际工作中这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艺术必须要有天赋,其中的很大成分是意会而难以完全言传的,另外,戏曲表演的程式是很重要的,从小就要规范和扎实。现在,学校对专业之外的文化课也很重视。总之都在探索,但口传心受什么时候也不能完全摈弃。我们学校对老师的要求也很高,每年要写论文,每周要有教案,每天要有日志,也就是每学期都要有完整的计划,把习惯的感性思维提高到理性思维。
梧 桐:感觉上老旦的人才相对较少,请您谈谈对老旦行当的整体看法。
翟 墨:其实,老旦发展很快。早年根本就没有这个行当,这也说明这个行当是年轻的,从另一个角度就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仅说解放后,从李多奎的《赤桑镇》、李金泉的《李逵探母》、王梦云的《洪母骂畴》、王晶华的《杨门女将》、王晓临的《雏凤凌空》、王树芳的《司马迁》以及我的老师赵葆秀的《八珍汤》、《三关排宴》、《风雨同仁堂》等,还有郑子茹的《对花枪》和袁慧琴的《火醒神州》,一代代的艺术家都在不断地探索,把老旦推进到更高的高度。当然,剧目还不够丰富,我们应该继续努力。
梧 桐:也就是郑子茹和袁慧琴之后,你翟墨期望有自己的标志性作品吗?
翟 墨:当然希望啊!也正在寻找题材和机会。
梧 桐:有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就是关于王树芳和赵葆秀两位老师的艺术风格,一部分人称其为“妩媚老旦”,也就是说往柔美的方向上靠了些,您认为这种靠是一种趋势呢,还是……怎么来评价呢?
翟 墨:首先,“妩媚老旦”的提法就是无稽之谈。艺术从来就没有统一的尺度。很多争议是比较容易个人化的,容易偏激,其实,艺术必须百花齐放。什么叫“妩媚老旦”?难道就非要妆也不化、不加修饰等等吗?从我跟赵老师学戏的切身体会,我觉得她就特别从人物出发。比如就老旦带的残网子和白网子来说,老师就主张因人物的年龄不同而不同,再比如脸上的化妆,皱纹的深浅、脸色、阴影,包括声音、体态、脚步等,都很讲究,所以我还要强调,“妩媚老旦”纯粹是无稽之谈。
梧 桐:翟墨抨击“妩媚老旦”。
翟 墨:当然,艺术是容易偏激。我不喜欢的就一无是处,我喜欢的就没有什么可指摘的。我觉得做为新一代的京剧人,而且是致力于弘扬京剧的人,完全没有必要太拘泥。另外有一点,我认为所有的尝试都是有益的,不论他成功与否。
梧 桐:应该说,赵老师这一代艺术家,我感觉完全有条件形成自己的新流派,但目前看,好象还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您认为这方面的原因在哪里?
翟 墨:其实也不只是老旦,比如花脸,裘派、袁派……
梧 桐:“袁派”能不能成立好象也说法不一。
翟 墨:说到底,流派的形成不单是主观因素,社会因素、客观因素也很重要的。前辈老师把毕生精力都放在了探索上,谁也不会为创出什么流派而发展,而是结合自身条件独辟蹊径。梅兰芳想到要形成梅派吗?程砚秋想到要形成程派吗?我想,如果想字当头的话,绝对不会有今天的这两大流派。再比如杨宝森,我的嗓子不好,那怎么来唱;周信芳,条件也不好,又想有作为,那就绝不能去跟高庆奎比,就要强化表演……所谓取长补短,还有取长避短,最高的层次就是取长用短,这一点就是大师级的,如周信芳。说到这里,我的最大的遗憾就是见得少,演得更少。
本次专访的最后一道题目是请研究生们对戏迷网友,尤其是年轻的朋友们提些建议和希望,并为大家送来新春的问候和祝愿。
翟 墨:希望大家都来了解、关注和喜欢京剧,观众是我们最可信赖的朋友。祝大家心想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