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水王吧 关注:22贴子:334

『潜心读史』转载‖重读王莽之我是官二代2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王莽家族的发迹:姑母成了汉成帝的母亲


1楼2011-02-13 15:44回复
    【核心提示】:汉成帝即位后,有感于母亲一向无宠,虽贵为皇后,行事做人却小心翼翼,后宫寂寞多年,所以他十分孝顺皇太后。孝顺的方式就是顺从太后的心意,百般厚待母家诸舅。
    王政君共有八个兄弟,王凤居长,依次为曼、谭、崇、商、立、根、逢时。王凤、王曼、王崇与王政君是同胞所生。成帝即位后第一件事,是加封袭爵阳平侯的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这个位置握有比丞相还要大的权柄,从王凤以后,便成为外戚辅政的专职。此后,成帝又照太后的意思,于一天内,同时封太后的其余五个弟弟(王崇已先受封,王曼早死)为侯。这在前代是从未有过的事。
    


    2楼2011-02-13 15:44
    回复
      本文摘自:《后宫:中国历代皇后正传》,作者:李安瑜,出版:文汇出版社


      3楼2011-02-13 15:45
      回复
        一个柔弱无用的女人,竟能决定一个时代的命运。
        王政君无见识、平庸,却能安居皇后之位,这与她丈夫汉元帝仁懦善良的个性有关。也正因为她毫无见识,在当上皇太后之后一味庇护外家,才造成了西汉后期外戚专权、****的局面。
        ===============================


        4楼2011-02-13 15:45
        回复
          太子懒懒地朝她们看了一眼。他心目中只有司马良娣那一张花颜玉容,其他人无法闯进他的心扉。他只想挥手让这五个女子退下去,但抬眼看见皇后那慈爱和期待的目光,他的心软了,所以,他只得装作乐意的样子,随手一指,说:“这一个即可!”
          站在一旁的女官急忙顺着太子的手势找过去。是谁呢?她吃不准,又不敢再问,怕太子发怒。她猜想一定是坐在最靠近太子的排头那一位,那美人穿着一件绣有红色花边的披风,显得与众不同,太子一定看中了她。于是,女官就点着那位美女,回禀皇后道:“太子选中美人王政君。”
          第二天,就有侍中一人,与掖庭令一起奉皇后之命,将王政君送入太子的东宫。太子看在母亲的面子上,再说王政君仪态娴雅,正当年华,也就不加拒绝,当夜命她侍寝左右。第二天,太子便将她丢在一边不闻不问了。谁知这位幸运的王政君仅一夕得幸,便暗结珠胎,到第二年,竟生下一个儿子。太子宫中,本有姬妾良娣十余人,七八年不曾生过一个儿女,因此,宣帝得了这个孙儿,如获至宝,亲自替他取名为刘骜,借《吕氏春秋》中“千里马”之意。因为这个儿子,王政君在日后得以幸运地登上了后宫佳丽人人称羡的皇后宝座。
          


          6楼2011-02-13 15:46
          回复
            =========================


            8楼2011-02-13 15:46
            回复
              弱者的胜利
              ===========================
              雅重儒术的汉元帝刘奭仁而不威,优柔寡断,不是一个有所作为的皇帝。这一点,汉宣帝在世时就已看出了。有一次,刘奭见父亲用法过严,未免苛刻,进谏道:“陛下宜用儒生,毋尚刑法。”宣帝听了十分生气。说:“汉家自有制度,向来是儒法囧轮番并行,怎能专用德教呢?”刘奭不敢再说,拜别出宫。宣帝目送太子的背影,长叹一声说:“乱我家法者,必太子也!”
              从这以后,宣帝一度产生过废太子、另立张婕妤生的刘钦的念头。刘钦聪明敏捷,喜欢经书刑法,颇有才干,同懦弱的刘奭截然不同。宣帝曾称赞他:“淮阳王真乃我子也!”不过,他还是念及刘奭为许皇后所生,许后曾与自己患难与共,又惨遭毒死,若废太子,对不起许后,故放弃了废立的打算。


              9楼2011-02-13 15:48
              回复
                汉元帝虽然没有政治家的才干,却是个不错的艺术家。他喜读史书,擅长音乐,能鼓琴瑟,吹洞箫,还熟谙音律,会自己作曲,谱新声。晚年体弱多病,常以音乐自娱。在深宫备有鼙鼓,有时兴致来了,亲手击鼓,缓急舒徐,很是入耳。
                由于元帝喜好声色,后宫美女如云。他不爱王政君,另宠两位妃嫔,一为傅昭仪,一为冯昭仪。这两人原来都是位列婕妤(地位仅次于皇后),后来,元帝为表示对她俩特殊的爱幸,就在六宫制度中增加了一级,名为“昭仪”,是“昭其仪尊而亲密”的意思。昭仪在六宫中的地位同外朝的丞相等同,而爵禄可同王侯媲美。所以,元帝时代,昭仪同皇后的地位差别又缩小了许多。
                


                10楼2011-02-13 15:49
                回复
                  傅、冯两位昭仪,都比王政君长得美丽。傅昭仪妩媚多才,很有交际手腕。她从小就被送进宫,是上官小妹身边的才人,既有美色,又有才干,且善于和人周旋,故能上讨皇帝欢心,下得宫人女役敬重,以至宫人们常常饮酒酹地,祝她健康长寿。
                  另一位冯昭仪,冷静沉着,贤淑大方,元帝既爱幸她,又敬重她。这是因为有一次,元帝带着妃嫔宫人们在后宫的虎圈观看斗兽表演。正看得兴致勃勃,突然一只大熊跑出圈外,攀殿而上直扑坐在上首的元帝,吓得御苑两旁的妃嫔贵人们争相逃窜,只有冯昭仪不慌不忙,挺身向前,当然而立。左右武士赶来,格杀了狗熊,冯昭仪则未伤一根毫发。事后,元帝问她:“为何不怕危险,当然而立?”她答道:“妾闻猛兽得人而上,恐熊扑至御座,侵犯陛下,故以身挡之。”元帝听后大为赞叹。
                  


                  11楼2011-02-13 15:49
                  回复
                    同这两位昭仪相比,软弱无能又平庸无才的皇后王政君哪里是她们的对手?尤其傅昭仪,素怀大志,一心想当皇后,况且也为元帝生了儿子刘康。为使刘康取代皇太子的地位,傅昭仪投元帝所好,特地培养儿子学音律,使刘康深得元帝的宠爱。她等待着时机向元帝发动攻势。
                    一天,她趁元帝心情尚好,试探道:“妾闻太子喜好酒色,只怕日久糟蹋了身子,将来怎好担当大任?”她说得很巧妙。元帝听了点点头,说:“我也十分忧虑,只怕不肖子乱我江山。”元帝感觉到太子这几年变得很厉害。过去,太子刘骜表现得好读书,喜文艺,性情宽厚谨慎,言语举止等十分遵守礼仪。有一次,元帝有急事召见太子,等了很久不见他来。原来他遵守宫廷礼制,不敢走天子专用的中间驰道,而是从边门绕道行走,所以费了许多时间。元帝十分赞赏儿子在情急之中仍能遵守礼法,行止不乱。这事之后不久,元帝就册立刘骜为太子。但是刘骜当了太子后,渐渐放纵起来,酒色、歌舞无一不爱。其实,这一点正是元帝自己带坏了儿子,刘骜从小耳濡目染,岂能不受影响?
                    


                    12楼2011-02-13 15:49
                    回复
                      傅昭仪趁热打铁,进言道:“陛下不能不作出英断来,山阳王(指她生的儿子刘康)德才都类似陛下,臣妾并非为儿子贪图非分,实是为汉家长治久安着想。”
                      元帝禁不住傅昭仪的花言巧语,渐渐被打动了,但他不敢贸然破坏祖制,便找大臣们商量,大臣们都表示反对。王政君和刘骜闻讯后,十分忧急。幸亏有元帝的宠臣、驸马都尉史丹极力保护太子。
                      史丹是大司马史高的儿子,史高是宣帝祖母史良娣的侄子。作为外戚,史丹很得元帝倚重,凡元帝出入乘辇,史丹常陪坐在左右。太子初立,元帝命史丹护导太子,故史丹同太子的关系及感情较为密切。
                      


                      13楼2011-02-13 15:50
                      回复
                        不久,元帝的幼弟中山王刘竟病逝,元帝带着太子去吊丧。仁柔的元帝抚着棺木悲恸不止,而太子却毫无伤感的样子。元帝十分奇怪,他知道中山王与太子年龄相近,从小关系十分亲密,便怒声问太子:“临丧不哀,毫无情义者可仰承宗庙,为民父母么?”恰逢史丹在侧,史丹忙摘冠谢罪道:“臣见陛下悲哀太盛,故劝戒太子不要悲泣,以免增添陛下忧患,臣罪该万死!”元帝被他瞒过,也就气消了。
                        后来元帝对史丹说,刘康多才多艺,是个人才,太子比不上他,言语间流露出废立之意。史丹连忙进谏道:“臣以为,治国之材,莫如聪明好学的皇太子,假若陛下以丝竹瞽鼓为才能,则黄门鼓吹郎陈惠和李微两人,便能代替丞相匡衡,何不请他们两人为丞相呢?”元帝一听嘿嘿笑出声来,暂时收起了废立的念头。
                        


                        14楼2011-02-13 15:50
                        回复
                          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元帝生了重病,傅昭仪及儿子定陶王刘康朝夕侍候在旁,王皇后和太子刘骜很少有机会见到他,狡黠善谋的傅昭仪乘机又哄劝元帝改立刘康为太子。元帝竟为所动,屡屡以汉景帝废栗太子刘荣、改立胶东王刘彻的故事暗示尚书,希望尚书出面奏请废立。听到风声后,王皇后仍是一筹莫展,任凭宰割,还是王皇后的哥哥王凤想起史丹,忙去请史丹出面设法劝谏元帝。
                          史丹急急赶进元帝的寝宫,等到傅昭仪母子离开、元帝独自一人昏睡的机会,他斗胆走进内室,跪伏在离元帝近在咫尺的青蒲上面,连连叩头。按汉宫规定,青蒲只有皇后可登,史舟因情势危急,不得不冒死犯规强劝元帝。元帝听见叩头声,微微睁开眼睛,见是史丹,忙问何事。史丹流泪说道:“臣冒死为太子说几句话,太子位居嫡长,册立已有多年,天下莫不归心。如今外面到处传言,说陛下将废太子而改立定陶王,若真如此,满朝公卿大臣必以死力争,臣愿先自请死!”
                          


                          15楼2011-02-13 15:50
                          回复
                            元帝素性仁厚,不忍见史丹痛哭流泪,何况史丹一番话说得十分恳切,他原本心中也明白,太子是不应该轻易改立的。于是,他长叹一声,说道:“我身子日见衰弱,而太子和定陶王、信都王(冯昭仪生的儿子刘兴)都还年幼,故心中常眷念不舍。废立之事,我三思而觉不可,何况皇后一向谨慎,并无过失,太子又是先帝所爱,朕岂肯违背公议?请驸马都尉放心就是。”
                            听了元帝一番心里话,史丹十分感动,叩头请罪说:“臣妄听流言,罪当死。”元帝又嘱咐史丹说:“我的病日见加重,恐不会见好。你可好生督导太子,使他做一个贤明有德之君,毋违我意。”经过这次秘密谈话,太子的地位才正式巩固下来。
                            不多久,元帝驾崩,太子刘骜即位,为汉成帝,尊母王政君为皇太后。
                            老实无用的皇后王政君,本来不是傅、冯二位昭仪的对手。她得以不被废,并能保住儿子的太子地位,既靠了史丹那样忠心耿耿的大臣.也取决于汉元帝懦弱仁厚的性格。
                            


                            16楼2011-02-13 15:51
                            回复

                              ====================


                              17楼2011-02-13 15: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