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
8
-
3
-
14天河一年,出此小集给各位 pan: 一人居天河。悠然自得乐,琴棋拌我眠,书画心 自得,不觉百日过,未闻归家歌,新春在眼前,恐难举杯贺.24年开笔 时令近春分,红日照庇荫,房内几明净,窗外未染尘。独居自得闲。史册寻知音。纵然踏上卧。自称逍遥君。午后无聊得五律一首 新春半月临,难掩归家心,有意日暮至,恐母劳烦勤,权且待几日,湘楚有归入。手足得团聚,情深胜万金。腊月十六天河随感 鹧鸪天 ,随感。今日春归 大地来,白雪纷飞压
-
1432现代评论的风气是捧陆游而踩元稹,认为陆游“钟情前室”如何如何了不起,元稹就被扣辜负元配的帽子。但实际上,两个人都写了很多悼亡诗,后来也都再婚、纳妾、玩妓,都不符合严格意义上的一夫一妻制的爱情。他们对元配的深情皆是不专一前提下的最爱。一方面是最爱,别的女人不可能动摇元配的地位。另一方面也不会因为最爱元配,就拒绝与其他女人在一起。如果要比一下的话,元稹对韦丛其实应该远比陆游对唐婉情深。元稹对续妻的方式
-
2
-
11
-
8
-
318大阴谋家:林黛玉 “拥林派”自己心肠歹毒,头脑龌鹾,对于曹雪芹笔下纯洁、崇高的薛宝钗,除了造谣诬蔑、疯狂谩骂以外,再拿不出别的东西。不过,如
-
661晴雯曾经将林黛玉关在怡红院门外 林黛玉素知丫头们的情性,他们彼此顽耍惯了,恐怕院内的丫头没听真是他的声音,只当是别的丫头们来了,所以不开门,
-
28记得多年前有个抚琴居论坛,里面各种pdf扫描版电子书很多,各个抄本都有,很多红学专著也有扫描。 最近突然想起要去下载一本书,结果论坛没有了。 是因为大量扫描电子书侵犯版权,还是因为站长自己的汇校本出版了觉得这个论坛留着也没用了?不得而知。
-
298
-
25宝钗生日
-
581楼留白
-
46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6bb8630100xq54.html
-
8
-
8
-
88钗黛合一是我研究的早期观点,脂批:庚辰批语: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 批语评价黛玉为群芳之贯。而宝钗抽签抽出来的是群芳之冠。由于抄手爱把“贯”和“冠”混为一体,可以理解为“冠”。而在情节上,宝钗对黛玉看黄书的原谅等等。 具体来说,钗黛是一人,汇集了感性面和理性面,人格的正反面,人得贫富差,。爱慕
-
82
-
8
-
18蜀地多才俊。 李苏名长存 今世无极出 妙笔压红林 道来雪芹意 方知钗为尊 曹子若有知 必定为知音 二 何幸君 门下 求学二八 春 愧我 少才能 难言出郑门 谆谆教诲意 声声严师心。 他日若得见 阶下 拜谢君
-
30
-
8
-
283
-
80
-
28
-
58作者:郑无极
-
12薛宝钗人物分析(24.09.29修改) 读者对红楼梦人物薛宝钗的评价差别是很大的,总体评价很差,但我通过自己的阅读,看各种评论,发现,这些评价大多从文本上站不住脚,反而,我认为宝钗有一个很优秀的人物形象,我从以下一些方面来叙述我的观点。 第一、从容貌来看,书中有多处具体描述。主要是从宝玉的口中叙述的,宝玉前去探望宝钗,“肌肤非常白皙,面容饱满柔润,身材微丰。她的眼睛大而明亮,眼波流转,嘴唇不点而红,眉毛不画而
-
15滴翠亭这个事儿不就相当于是撞破别人隐私,只能借口是来找谁谁的,然后借机开溜吗?
-
15“每次林妹妹和贾宝玉单独在一起的时候薛宝钗就要进来掺合”
-
38引子: 昨夜辗转,思绪万千。尝情果之滋味,品愁海、水之咸淡,不禁潸然泪下! 晨起,余情未了。忽念及兰花先生、当日之寥寥数语深合我意,遂立作
-
8
-
18因在一次志愿服务中,被问及《红楼梦》中满汉习俗及职官等差异,故此稍做梳理,也可为此书写成于清朝的一个旁证吧
-
3
-
40贾瑞和林黛玉,这两个命运相似、行为相近、相思病亡的苦命痴情风流小可怜… 为什么世人尤其袋鼠就是不能容忍它们拥有自己的甜蜜故事和生活呢?它俩想相依为命退隐江湖就那么难吗?有天理吗? 瑞耗高甜、瑞耗感天动地、瑞耗CP宇宙第一好磕!强烈安利! 永远有存货 daishu莫急、莫慌,太爷一点一点、慢、慢、发。
-
8
-
12
-
10『非褒钗贬颦也』 『虽属尖利,真实堪爱堪怜』 『若云知音者,颦儿也』 『非颦儿,第二人无此灵心慧性也』 『黛玉一生是聪明所误』 有些呆粉总说不能拾人牙慧,但是从心底讲,我还是看曹雪芹写的啥 我也不是那么认同钗黛合一,毕竟耗子精林黛玉怎么配跟宝姐姐合一的??
-
23一楼度娘
-
3
-
8
-
8
-
28
-
45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看官听说:虽然事有前定,无可奈何,但孽子孤臣,义夫节妇,这“不得已”三字也不是一概推委得的。此袭人所以在“又副册”也。正是前人过那桃花庙的诗上说道: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 很多人认为(包括很多脂批读者),这是“续作者”在讽刺袭人不肯就死,此前,我也一直如此认为。但细细想来,事实似乎并非如此,原因是我读到“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一句时,竟然感受到的是作者深深
-
2
-
2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