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缘静心吧
关注: 4 贴子: 36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 目录:
  • 其他
  • 2
    释:邪正判断的法则依据是,这个法是真实永远不变的根本法,还是变来变去的虚妄法。根本法是正念,虚妄法是不正法,能灭的法,方便说为邪。那么就看断除烦恼这个法是根本法,还是后天的虚妄法。烦恼是后天而有的虚妄法,断除烦恼的心和行为是后天而有的虚妄法,是七个识想要去断除烦恼,这个行为是七个识所做的。真如心出来没有烦恼,也不想断烦恼,更不去断烦恼。那么断除烦恼这个法就是不正法,就是一种病态的心所为,有贪嗔痴烦
  • 0
    送童子下山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添瓶涧底休招月,烹茗瓯中罢弄花。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
  • 0
    因为禅定解脱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意思是说,我们本有之性,本身就有定,常在定中,从来没有出过定。如果另外再修个定,这个定就是觉知心妄心的定,不是真如之本来定,后修的定与真如的本来定,是二种定,不是一种定,因此后修的定就是二法,不是真如本具之法。解脱也如是,真如本身就是解脱的,没有无明可以束缚祂,没有生死能够束缚祂,祂不求解脱,是觉知心妄心要求解脱,能得解脱,因此觉知心的解脱与真如本来而有
  • 2
    贪、嗔、痴”被佛家称作三毒,会使人沉沦于混沌之中,故又称三不善根。 烦恼和欲望是人们生存的动力,却也是一种剧毒,对欲望的控制,是日常一言一行,“但念无常,慎勿放逸”,不为欲所迷,才能随心所欲。
  • 0
       “何等戒具足?谓善男子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是名戒具足。
    释寂会 11-1
  • 1
    佛心就是大慈悲心,慈悲心是学佛的根本,而放生则是为了解除众生的苦难,起慈悲心予以救赎的一种行为。放生可以长养我们的慈悲心,在放生的过程中,慈悲心获得最大的培养,常常放生,慈悲心常常滋长,与佛心更相契,与佛更容易感应道交,学佛道业更容易成就。
    释寂会 10-20
  • 0
    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第一为摩诃迦叶,苦行第一;第二阿难陀,多闻第一;第三舍利弗,智慧第一;第四是须菩提,解空第一;第五是富楼那,说法第一;第六是大目犍连,神通第一;第七是摩诃迦旃延,论义第一;第八是阿那律,天眼第一;第九是优婆离,持戒第一;第十位是罗睺罗,密行第一。
    释寂会 10-19
  • 0
  • 2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黑莓BERRY3 10-18
  • 0
    修行法门千万,只对善者示现;若是至心向佛,便得福报无边。
    释寂会 10-14
  • 0
      摘录:我们的安逸享乐,古人讲「乐不可极,欲不可纵」,如果是纵欲,追求自己的享乐,这样他的福报会很快享尽的,他的事业也就到此为止。所以孟子有说「生於忧患,死於安乐」,在忧患的环境当中,人心里总有点拂心的事、总有点不如意是个好事情,不要事事求圆满。古人求是求缺,不是求圆满,因为缺才能够长久,忧患当中才能够成就;安乐里头就丧志了、就堕落了。世间成就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修道,更应该过那种清贫的生活,安贫
    释寂会 10-13
  • 0
    别人的风光 笑容背后又有多少辛酸和泪水 请问你有何理由不快乐 又有何理由不坚强的活着 缘起缘灭 请珍惜你的每一天【图片】
    释寂会 10-13
  • 0
    唵,修利修利,摩诃修利,修修利,萨婆诃
    释寂会 10-13
  • 0
    学佛应注重如实的依法奉行,能切实的奉行佛法。自会得到佛力的加被。一切困难自能得到圆满的解决。
    释寂会 10-13
  • 0
    星云大师 只有在人生的低谷,我们才会发现是谁陪在身边,不离不弃,才会发现那些不曾在意的感动,是那样温暖。许多事情,总是在经历过后才会懂得,痛过,才会懂得保护自己,傻过,才会懂得适时的坚持与放弃,在得到和失去中,我们慢慢认识了自己。人生没有永远的痛,懂得放下是人生最优雅的转身。@星云大师【图片】
    释寂会 10-13
  • 0
    释寂会 2015-10
    摘录:我们的安逸享乐,古人讲「乐不可极,欲不可纵」,如果是纵欲,追求自己的享乐,这样他的福报会很快享尽的,他的事业也就到此为止。所以孟子有说「生於忧患,死於安乐」,在忧患的环境当中,人心里总有点拂心的事、总有点不如意是个好事情,不要事事求圆满。古人求是求缺,不是求圆满,因为缺才能够长久,忧患当中才能够成就;安乐里头就丧志了、就堕落了。世间成就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修道,更应该过那种清贫的生活,安贫乐道
    释寂会 10-13
  • 0
    佛陀慈悲,说了好多种神咒,例如净业障真言,变食真言,开咽喉真言等。凡是依法诵持这些真言神咒之时,被召请前来的饿鬼们,就可仗佛的神通愿力而饱餐一顿,饱餐之后,再为它们宣扬佛法,劝他们归依佛法僧三宝,为它们传授三昧耶密戒,永脱鬼道的苦恼,这就是放焰口的作用和目的。在家居士切勿自行放焰口 切记。。。。
    释寂会 10-13
  • 0
    释寂会 2015-10
    般若的全称是“般若波罗蜜多”或者“般若波罗蜜”,意思是智慧。佛教认为,般若智慧是一种洞视彻听、明了所有的无上智慧,与凡世间的聪明智慧是不一样的。为了区别于人们通常说的“智慧”,所以称为般若。
    释寂会 10-12
  • 0
    别人的风光 笑容背后又有多少辛酸和泪水 请问你有何理由不快乐 又有何理由不坚强的活着 缘起缘灭 请珍惜你的每一天
    释寂会 10-12
  • 0
    亲爱的各位吧友:欢迎来到佛缘静心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会员: 佛友

目录: 其他

友情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