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0小腿体格检查 1.视诊:有无红肿,畸形等。 2.触诊:压痛,摩擦感等。 3.动诊:踝关节活动等。 4.量诊:双小腿是否等长等。
-
0“四诊”是指“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基本方法,古称“诊法”。 四诊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内容十分丰富,举凡人体所表现的一切现象,与生命活动有关的社会和自然环境等等,统统在诊察之列。 四诊具有直观性和朴素性的特点,在感官所及的范围内,直接地获取信息,医生即刻进行分析综合,及时作出判断。 小儿推拿网提示:四诊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整体观念和恒动观念的基础上的,是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基础理论的
-
0小儿营养不良分度: 一度:体重低于正常的15%—25% 二度:体重低于正常的25%—40% 三度:体重低于正常的40%以上
-
0气血指人体内的气和血。 “气”的含义较广,包括人体内能运行变化的精微物质,或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均泛称为“气”,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 “血”主要指血液,为水谷精微所化生,由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成。 气与血各有其不同作用,而又相互依存,以营养脏器组织,维持生命活动。
-
01.5年师承,需要每周六个半天,你是否能有这么多时间去跟师,而且执行严格,起码保证3个半天才可以。 2.5年后拿到的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书,虽然可以直接执业,但对诊疗范围和地域都会有限制,除非你只打算一直在所考城市就业生活。 3.3年政策执行的最早,解决了很多人的学历问题,这个政策会延续,毕竟以后还要考助理医师,这个是全国考试,都是拼的实力。 所以,综上所述,师承学习在当地可以选择5年师承考核(要有足有的时间成本
-
0标与本是一对相对的概念,具有本末、主次、先后、因果等多种含义,常用来说明疾病的本质与现象,以及疾病过程中矛盾的主次、先后关系。 A治病求本,就是在治疗疾病的时候,必须寻求疾病的本质,而后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 B急则治标,就是在标症紧急,甚或危及生命时,或后发之标病影响先发之本病治疗时,应先治标病的一种治疗原则。 C缓则治本,就是在标病不急时,针对病证本质进行治疗的一种治疗原则。 D标本兼治,就是在标病与
-
0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调节人体各部的通路。 经,有路径的含义。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的支干。 络,有网络的含义,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
0声音嘶哑,病因为感冒咳嗽起因咽痛,捉拿法,强刺激大椎穴,定喘穴,天突穴用捏揉法。手三里用擦法。 落枕,手部落枕穴,人中穴、风府穴强刺激。 背痛,直取大椎穴旁开5分处,后溪穴,外关穴强刺激。病因为寒凝后背。 双腿无力,腿足发麻,无力,不能正常行走,取三阴交穴后1寸。(奇穴) 感冒初期,流鼻涕,全头刮痧,点揉合谷穴,风府风池穴。 腹泻,病因为受寒引起腹泻,大便如水,一天几次,体温正常,隔盐炙,神阙穴,神效。 手指
-
001、 头冷痛,天热也得戴帽子,患者头部特别怕冷,一年四季都要戴帽子。病因为虚症,炙百会穴上星穴。 02、 头冷痛,前额痛,受寒时疼痛加重,头部畏风怕冷,常要戴帽子,天冷鼻塞呼吸不利,可分辩气味,天热时症状消失.病因为气虚血瘀,炙百会穴,上星穴,拨揉风府风池穴。 03、 头目昏沉,精神不振,全身无力,病因为心理压力过大,休息不到位,点揉后溪穴3分钟,后溪为督脉之会穴,上通头部可使人精神振作。 04、 偏头痛,为少阳胆经
-
0苔质 1.薄厚苔 薄苔,多见于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病情轻浅。 厚苔,主病邪入里,或食积痰湿,病情较重。 舌苔由薄转厚,提示邪气渐盛,或病邪入里,为病进。 舌苔由厚转薄,或由无苔复生薄白新苔,提示正气胜邪,或内邪消散外达,为病退。 2.润燥苔 润苔,为正常舌苔,是津液上承之征;病中见润苔,提示津液未伤。 滑苔,主水湿内停。 燥苔,见于热盛伤津或阴液亏耗的病证,提示津液已伤。亦有因痰饮、瘀血、阳气被遏等,致津液不能上蒸濡润舌苔而成。
-
0滞针是指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病人则感觉剧痛的现象。 原因 患者精神紧张,当针刺入腧穴后,病人局部肌肉强烈收缩;或行针手法不当,向单一方向捻针太过,以致肌肉组织缠绕针体而成滞针。若留针时间过长,有时也可出现滞针。 现象 针在体内,捻转不动,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若勉强捻转、提插时,则病人痛不可忍。 处理 若病人精神紧张,局部肌肉过度收缩时,可稍延长留针时间,或于滞针腧穴
-
0行痹 主症: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有恶风、发热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方药:防风汤加减。常用防风、麻黄、桂枝、葛根、当归、茯苓、生姜、大枣、甘草。 行痹,腰背酸痛为主者,多与肾气虚有关,加杜仲、桑寄生、淫羊藿、巴戟天、续断等补肾壮骨; 若见关节肿大,苔薄黄,邪有化热之象者,宜寒热并用,投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
01.感冒,头痛。本品辛散气香,长于发表散风,且微温不烈,药性和缓,为发散风寒药中最为平和之品。对于外感表证,无论风寒、风热或寒热不明显者,均可广泛使用。用治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者,常与防风、羌活、独活等药同用,如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治疗风热感冒,发热头痛者,每与银花、连翘、薄荷等辛凉解表药配伍。 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本品质轻透散,祛风止痒,宣散疹毒。用治表邪外束,麻疹初起、疹出不畅
-
01、风寒感冒 生姜用于解表,主要为发散风寒,多用治感冒轻症,煎汤,加红糖乘热服用,往往能得汗而解,也可用作预防感冒药物。生姜发汗作用较弱,常配合麻黄、桂枝等同用,作为发汗解表辅助的药品,能增强发汗力量。 2、脾胃寒症 本品辛散温通,能温中散寒,对寒犯中焦或脾胃虚寒之胃脘冷痛、食少、呕吐者,可收祛寒开胃、止痛止呕之效。 3、胃寒呕吐 生姜为止呕要药,可单独应用,治疗胃寒呕吐,“呕家圣药”之称。也可治胃热呕吐,
-
0【植物形态】二年生草本植物,基生叶莲座状排列,短。先端为白色附属物,半圆形,边缘有流苏状,中央有1针状尖头。茎生叶线形至倒卵形,长1.9~3厘米,宽0.2~0.5厘米,先端长尖。花茎高10~20(~40)厘米。总状花序或圆锥状花序。苞片线形,花梗长达1厘米。萼片长圆形,长1~3厘米,花瓣红色或白色,长卵状披针形或针形,雄蕊短于或几与花瓣等长,花药紫色。蓇葖果长圆形,种子多数,卵形。花期8~9月,果期9~20月 【产地分布】生于海拔1600
-
0弯针是指进针时或将针刺入腧穴后,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 原因 医生与患者两方面的原因:医生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过速,以致针尖碰到坚硬的组织器官,或病人在针刺或留针时移动体位,或因针柄受到某种外力压迫、碰击等,均可造成弯针。 现象 针柄改变了进针或刺入留针时的方向和角度,提插、捻转及出针均感困难,而患者感到疼痛。 处理 出现弯针后,即不得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如针柄轻微弯曲,应慢慢将针起出。若弯曲角度过
-
01.滞针 滞针是指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病人则感觉剧痛的现象。 原因 患者精神紧张,当针刺入腧穴后,病人局部肌肉强烈收缩;或行针手法不当,向单一方向捻针太过,以致肌肉组织缠绕针体而成滞针。若留针时间过长,有时也可出现滞针。 现象 针在体内,捻转不动,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若勉强捻转、提插时,则病人痛不可忍。 处理 若病人精神紧张,局部肌肉过度收缩时,可稍延长留针时间,或于滞
-
0苏木 【来源】 本品为豆科植物苏的干燥心材。 【产地】 主产于广西、云南、台湾、广东等地。 【采收加工】 多于秋季采伐,除去白色边材,干燥。 【性状鉴别】 药材 呈长圆柱形或对剖半圆柱形,表面黄红色至棕红色,具刀削痕,常见纵向裂缝。质坚硬,断面略具光泽,年轮明显,有的可见暗棕色、质松、带亮星的髓部。气微,味微涩。 【性味归经】 甘、咸、微辛,平。归心、肝、脾经。 【功效】 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主治病证】 (1)血
-
01.外治疗法 (1)莱菔子适量研末,阿魏调和,敷于伤湿止痛膏上,外贴于神阙穴。每日1次,连用7日为一疗程。用于疳积证腹部气胀者。 (2)大黄6g,芒硝6g,栀子6g,杏仁6g,桃仁6g,共研细末。加面粉适量,用鸡蛋清、葱白汁、醋、白酒少许,调成糊状,敷于膝部。每日1次,连用3——5日。用于推积证腹部胀实者。 2.推拿疗法 (1)补脾经,补肾经,运八卦,揉板门、足三里,捏脊。用于疳气证。 (2)补脾经,清胃经、心经、肝经,
-
0皮肤针叩刺 皮肤针又叫“梅花针”、“七星针”,是用5~7枚钢针集束固定在针柄的一端而成,用它在皮肤上 进行叩打以治疗疾病。 (1)操作方法 局部消毒后,手握针柄的后端,针尖对准扣刺部位,食指压在针柄的中端,使用手腕的力量将针垂直叩打在皮肤上,并立即提起,反复进行。(按叩打部位可分为循经叩刺、穴位叩刺和病变局部叩刺)。 (2)适用范围: 皮肤针疗法适用于头痛、胁痛、斑秃、肌肤麻木、牛皮癣、腰背
-
0方1: 【配方】鸡内金、白糖各适量。 【制用法】将鸡内金焙干研末,与白糖调服,每日3次,每次1-2克。 【功效】本方消食健脾,适用于胃脘部胀满疼痛。 方2: 【配方】人参、青皮、陈皮、丁香各7克,白术5克, 炮附子、苹果仁、炮干姜各4克,姜制厚朴、炙甘草各2克,生姜3片,红枣2枚。 【制用法】水煎服,1日1剂,分2次服。 【功效】本方温中祛寒,适用于胃脘胀满疼痛。 方3: 【配方】代赭石、橘红、白茯苓、炒竹茹、旋覆花、瓜萎、左金丸
-
0(1)风水相搏证 主症: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等症。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脉浮滑数;偏于风寒者,兼恶寒,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浮紧。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行水。 方药:越婢加术汤加减。常用麻黄、杏仁、防风、浮萍、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石膏、桑白皮、黄芩。风水相搏证,若风寒偏盛,去石膏,加苏叶、桂枝、防风祛风散寒;若风热偏盛,可加连
-
01.风寒咳嗽 处方: 推攒竹、推坎宫、运太阳、揉耳后高骨 推三关、掐揉二扇门、运内八卦、清肺经 推揉膻中、揉乳根、揉乳旁 揉肺俞、分推肩胛骨 治则: 疏散风寒,宣肺止咳 方义: 疏风解表宽胸理气,化痰止咳 宣肺止咳化痰 2.风热咳嗽 处方: 推攒竹、推坎宫、运太阳、揉耳后高骨 退六腑/清天河水、运内八卦、清肺经 推揉膻中、揉乳根、揉乳旁 揉肺俞、分推肩胛骨 治则: 清热解毒,宣肺止咳 方义: 疏风解表宽胸理气,化痰止咳 宣肺止咳化
-
0诊断要点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2)严重者可伴有头痛、项强、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表现。 (3)多有情志不遂、年高体虚、饮食不节、跌仆损伤等病史。 治疗原则 眩晕的治疗原则是补虚泻实,调整阴阳。虚者当滋养肝肾,补益气血,填精生髓;实证当平肝潜阳,清肝泻火,化痰行瘀。 证治分类 (1)肝阳上亢证 主症: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遇烦劳
-
01、来源 唇形科植物广防风的地上部分。 2、别名 土防风、抹草、秽草、落马衣、假紫苏、马衣叶、豨莶草、四方茎、臭草、臭苏头、鸭儿蔑、大篾草、大羊古骚。 3、植物状态 一至二年生直立草本,高1~2米。茎方形,多分枝,密被白色茸毛。叶对生,草质,阔卵形至卵形,先端渐尖或短尖,边缘有不规则的齿,基部近圆形,两面均有茸毛,具细小腺点。花轮生,下部为腋生,上部可排到顶端而成长总状花序;萼管状,5裂,裂片三角状披针形,内外均
-
01、来源 豆科植物降香檀树干和根的心材。 2、别名 降真香、紫藤香、花梨母。 3、植物状态 乔木,高达15米。树皮褐色,粗糙,皮孔小而密集。奇数羽状复叶,小叶互生,通常9~13片,近革质,卵形或椭圆形,先端急尖,有钝头,基部圆形或阔楔形,全缘,两面均无毛。花序腋生,由多数聚伞花序组成圆锥花序;苞片阔卵形,花梗短;花萼钟状,5裂,下部l裂齿较长,披针形,其余萼齿阔卵形,急尖;花冠淡黄色或乳白色,5瓣近等长,均有爪;雄蕊9枚
-
0流行性腮腺炎 定义: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以腮腺肿痛为特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病机:邪毒壅阻足少阳经脉,与气血相搏,凝滞于耳下腮部。 病位:肝胆 临床表现 前驱表现:中低度发热(38℃)或不发热,头痛、厌食、肌痛等。 腮腺肿痛: 时间:持续7~10天,一侧肿痛, 2 ~3天后对侧肿痛。病程7~12天。 部位:以耳垂为中心,向周围扩大。 性质:边缘不清,触之有弹性、触痛及热感,无波动
-
0含 义: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一类方剂。 分 类:化湿和胃、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水湿、祛风胜湿 ←五类 注 意:常配伍理气之品,以求气化则湿亦化 49、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苍术 — 燥湿运脾 主治:湿滞脾胃证 厚朴 — 行气燥湿 口淡无味,脘腹胀满,舌苔白腻 陈皮 — 行气燥湿,健脾和胃 病机:湿困脾胃,运化无力,气机不畅 甘草 — 益气和胃,调和诸
-
0一、中药配伍的目的 增强治疗效能,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减少不良反应。 二、单味药配伍 (一)七情配伍 (1)单行 :即应用单味药 就能发挥预期治疗效果,不需其他药辅助。如独参汤,单用人参一味补气固脱等。 (2)相须 :即性能相类似 的药物合用,可增强 原有疗效 。如石膏配知母 可增强清热泻火效果等。 (3)相使 :即性能功效有某种共性的两药同用,一药为主,一药为辅 ,辅药能增强主药 的疗效。如以补气利水的黄芪 为主
-
0(一)组方原则 1.君药 即对处方的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它体现了处方的主攻方向,其药力居方中之首,是方剂组成中不可缺少的药物。其用量也较作为臣、佐药应用时要大。 2.臣药 意义有二: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和主证的药物; 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它的药力小于君药。 3.佐药 意义有三:一为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二为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
-
0钩藤 【来源】 本品为茜草科植物钩藤、大叶钩藤、毛钩藤、华钩藤、或无柄果钩藤的干燥带钩茎枝。 【产地】 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等省。东北及华北各地亦产。 【采收加工】 立冬后至次年清明前采挖,立即洗净,蒸透,敞开低温干燥。 【性状鉴别】 药材 呈椭圆形或长条形,略扁,皱缩,稍弯曲,表面黄白色至淡黄棕色,有纵皱纹及由点状突起(潜伏芽)排列而成的横环纹多轮,顶端有红棕色至深棕色鹦嘴状的芽苞或残留茎基;底部有圆脐形
-
0通草 【来源】 本品为五加科植物通脱木的干燥茎髓。 【产地】 主产于贵州、云南、四川、湖北等地。 【采收加工】 秋季选择生长3年以上的植株,割取地上茎,切段,捅出贿心,理直,晒干。 【性状鉴别】 药材 呈圆柱形,表面白色或淡黄色,有浅纵沟纹。体轻,质松软,稍有弹性,易折断,断面平坦,显银白色光泽。中部有空心或半透明圆形薄膜,纵剖面薄膜呈梯状排列,实心者少见。气微,味淡。 【性味归经】 甘、淡,微寒。归肺、胃经。
-
0免试部分科目的规定 药学 取得药学或医学专业高级职称并在药学岗位工作的,可免试“药学专业知识(一)”“药学专业知识(二)”,只参加“药事管理与法规”“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两个科目的考试。 中药学 取得中药学或中医学专业高级职称并在中药学岗位工作的,可免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中药学专业知识(二)”,只参加“药事管理与法规”“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两个科目的考试。 免试细则说明 符合免试部分科目的报考人
-
0
-
0晕针是在针刺治疗中病人发生的晕厥现象。处理要点:可分五个步骤进行救治。 1.立即停止针刺,并将已刺之针迅速全部起出。 2.将患者扶至空气流通之处,让患者头低脚高位平卧,松开衣带,且要注意保暖。 3.症状轻者静卧休息,给予温开水或糖水,即可恢复。 4.在上述处理的基础上,可针刺人中、素髎、内关、涌泉、足三里等穴,或温灸百会、气海、关元等。尤其是艾灸百会,对晕针有较好的疗效,可用艾条于百会穴上悬灸,至知觉恢复,症状消退。 5.经以上处理,
-
0【来源】 本品为兰科植物铁皮石斛的茎。 【产地】 主产于广西、贵州、云南、江西、安徽。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鲜用者除去根和泥沙;干用者采收后,除去杂质,用开水略烫或烘软,再边搓边烘晒,至叶鞘搓净,干燥。 【性状鉴别】 药材 铁皮枫斗: 呈螺旋形或弹簧状,通常为2~6个旋纹。表面黄绿色或略带金黄色,有细纵皱纹,节明显,节上有时可见残留的灰白色叶鞘。质坚实,易折断,断面平坦,灰白色至灰绿色,略角质状。气微,味
-
0【来源】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牡丹的干燥根皮。 【产地】 主产安徽、四川、河南及山东等省。主为栽培品。 【采收加工】 秋季采挖根部,除去细根和泥沙,剥取根皮,晒干或刮去粗皮,除去木心,晒干。前者习称连丹皮,后者习称刮丹皮。 【性状鉴别】 药材 连丹皮: 呈筒状或半筒状,有纵剖开的裂缝,略向内卷曲或张开。外表面灰褐色或黄褐色,有多数横长皮孔样突起及细根痕,栓皮脱落处粉红色;内表面淡灰黄色或浅棕色,有明显的细纵皱纹,
-
0汗出异常: 汗出异常是指非生理状态下的出汗或无汗,是中医内科疾病中较常见的症状之一。 其基本病机是津液的生成、敷布失常所致。通过分析汗出异常的性质,有助于判断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和疾病的轻重等。临床时应了解汗量多少、汗的粘稠度、汗出时间、汗出部位及主要兼症等情况。 无汗:兼见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脉浮紧者,为外寒束表;若在发热过程中无汗,兼皮肤干皱无弹性,舌红绛者,为邪热人营伤
-
0补气药1.人参功效: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增智。2.西洋参功效:补气养阴,清热生津。3.党参功效:补脾肺气,补血,生津。4.太子参功效:补气健脾,生津润肺。5.黄芪功效:补气健脾,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消肿,托毒生肌。6.白术功效:健脾益气,燥湿利尿,止汗,安胎。7.山药功效: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8.甘草功效: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补阳药1.鹿茸功效:补肾阳,益精血,强筋
-
0刮法:刮法是指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以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或食指或中指指甲,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 操作要点: ①进针后刺入一定深度。 ②用拇指指腹或食指指腹轻轻抵住针尾。 ③用食指指甲或拇指指甲或中指指甲频频刮动针柄。可由针根部自下而上刮,也可由针尾部自上而下刮,使针身产生轻度震颤。 ④反复刮动数次。 注意事项: ①刮动时要手指灵活,用力均匀,力度适中。 ②刮动频率要匀速。 ③术者
-
0弹法:弹法是指在留针过程中,医者用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的方法。 操作要点: ①进针后刺入一定深度。 ②以拇指与食指相交呈环状,食指指甲缘轻抵拇指指腹。 ③弹叩针柄:将食指指甲面对准针柄或针尾,轻轻弹叩,使针体微微震颤。也可以拇指与其他手指配合进行操作。 ④弹叩数次。 注意事项: ①针刺深度要合适。针刺过浅则容易被弹叩出针。 ②弹叩时要手指灵活,用力均匀,力度适中,轻轻弹叩,以针身微微颤动为度,
-
0循法:循法是指在针刺前或针刺后留针过程中,医者用手指顺着经脉的循行径路,在腧穴的上下部轻柔循按的方法。 操作要点: ①确定腧穴所在的经脉及其循行路线。 ②循按或拍叩,用拇指指腹,或第二、三、四指并拢后用第三指的指腹,沿腧穴所属经脉的循行路线或穴位的上下左右进行循按或拍叩。 ③反复操作数次,以穴周肌肉得以放松或出现针感或循经感传为度。 注意事项: ①医者宜用指腹而非指尖进行循按或拍叩。 ②循按时用力要轻柔、
-
0第五节 劳逸失度 一、过度劳累 过劳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劳力过度 指体力劳动负担过重,时间过长,得不到应有的休息以恢复体力,耗气伤血,积劳成疾。表现为少气乏力、神疲消瘦、自汗等症。 2.劳神过度 指思虑太过,劳伤心脾而言。思虑劳神过度,则耗伤心血,损伤脾气,可出现心神失养的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及脾不健运的纳呆、腹胀、便溏等症。 3.房劳过度 指性生活不节,房事过度频繁而言。若房事不节,过度频繁,则耗伤肾
-
0第二节 疠气 一、疠气的概念 疠气,即疫疠之气,是一类具有很强传染性的病邪。在中医文献的记载中,又有“瘟疫”、“疫毒”、“戾气”、“异气”、“毒气”、“乖戾之气”等名称。 常见病如大头瘟、疫痢、白喉、烂喉丹痧、霍乱、鼠疫等。 二、疠气的致病特点 发病急骤,病情较重; 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第三节 七情内伤 一、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
-
0一、六淫的概念 1.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中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变化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2.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又称为六邪。 六气变为六淫的条件:当自然界气候变化异常,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或人体正气不足,抗病能力下降,不能适应自然界气候变化而导致发病时,六气则成为六淫。 二、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1.外感性 :多从肌表、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
-
0脾失健运证 主症:食欲不振,厌恶进食,食而乏味,或伴胸脘痞闷,嗳气泛恶,大便不调,偶尔多食后则脘腹饱胀,形体尚可,精神正常,舌淡红,苔薄白或薄腻,脉尚有力。 治法:调和脾胃,运脾开胃。 方药:不换金正气散加减。常用苍术、藿香燥湿运脾,陈皮、砂仁理气助运,鸡内金、焦山楂开胃消食。 脾胃气虚证 主症:不思进食,食而不化,大便偏稀,夹有不消化食物,面色少华,形体偏瘦,肢倦乏,舌质淡,苔薄白,脉缓无力。 治法:健
-
01.头痛 头的某一部位或整个头部疼痛的症状。 (1)部位:前额部疼痛连及眉棱骨者,为阳明经头痛。头部两侧疼痛者,为少阳经头痛。后头枕部疼痛连及项部者,为太阳经头痛。颠顶痛者,为厥阴经头痛。 (2)病程:病程短、头痛剧烈、痛无休止者,为外感所致,属实证。病程长、头痛较缓、时痛时止者,为内伤头痛,多属虚证;亦有因肝阳上亢、痰浊上扰、瘀血阻滞所致者,属实证或虚实夹杂证。 2.胸痛 胸的某一部位疼痛的症状。多为心、肺病
-
0(1)外感头痛 治法:祛风通络止痛。以督脉及手太阴、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百会、太阳、阿是穴、风池、列缺。 配穴:阳明头痛配印堂、阳白、攒竹、合谷、内庭。少阳头痛配率谷、太阳、悬颅、外关、侠溪。太阳头痛配天柱、后顶、后溪、申脉。厥阴头痛配百会、四神聪、太冲、内关。风寒头痛配风门、合谷。风热头痛配大椎、曲池。风湿头痛配头维、阴陵泉。 操作:毫针泻法。风门拔罐或艾灸;大椎点刺出血。头痛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