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分享吧
关注: 24 贴子: 632

  • 目录:
  • 佛教
  • 2
    《经律异相》,佛教类书,共五十卷,另有目录五卷,南朝梁代高僧宝唱等人纂集。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佛经译本、本土著作积累渐多,为了便于检索阅读,类钞纂集之作应时而起,梁代此风最盛,《经律异相》即于此时成书。该书按照出世间三乘圣者和世间五趣众生,分为天、地、佛、菩萨、居士、庶人、鬼神、**、地狱等二十二部,基本上是直接抄录经律原文类编而成(也有篇目节选部分经文,比如今天这篇故事),引用经律典籍相当广泛,其中
  • 0
    钓鱼不是高雅,而是残忍 众生皆有情,鱼虽是动物,跟人类一样贪生怕死、惧怕痛苦。钓鱼算不上是一种高雅的运动,充其量只是一种杀戮。钓鱼是极残忍的活动,人们把自己短暂的快乐建立在鱼儿无穷的痛苦之上。 水中是鱼儿们的世界。鱼儿在水中悠闲的觅食。当快乐的小鱼儿一口咬上人们精心设计的诱饵时,灭顶之灾已经开始了。 锋利的鱼钩长有倒刺,深深地扎进鱼的上颚或下颚里,甚至被吞进肚子里,随着钓鱼杆的猛烈甩动,生生地将小鱼儿
    aa2622519 3-9
  • 0
    画作【雨后清萍】恭赏: 大雨初歇,水波微漾,莲叶展于水面之下,深深浅浅,远远近近,水汽轻霭,光线透射,茎脉曲折通幽,莲蓬纤纤而立,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一派安宁祥和。青黛之中,点染两抹红,顿然鲜亮生动。隐约中,若有低吟浅唱,缓缓透出,美得低调,却动人心魄。
    梅孑2020 11-12
  • 0
    秋之美,言语不能道尽。秋风起,秋月明,秋叶渲染了秋情。秋天有太多缤纷画面,明月、清泉与秋日森林,一句秋词诉衷情。  秋叶 落叶知秋,见微知著。 随风起落却不惊扰繁华,随季节流转却不论悲欢。一入秋,翠绿葱茏,慢慢转向了草叶黄。丰收的果实,橙亮、金黄,宣示着秋之静美与灿烂。在此刻,请允许我种下一个美好的愿望,用善念、善言与善行来灌溉。山谷铭刻了记忆,在岁月中誊写着一圈又一圈年轮。芳华正好,剪一段时光,让
  • 0
    现在很多人凡事急于求成,而现实是,太想赢的人往往会输,因为急于求成往往欲速不达,很难实现目标。 有一个学佛的小故事。 小和尚跟随老和尚修行。有一天他问老和尚:“师父,您看以我的资质要多久可以开悟?”老和尚回答他:“十年就可以了”;小和尚又问:“要十年这么久吗?那么如果我加倍苦修是不是5年就能开悟了呢?”老和尚说:“那样的话要20年”;小和尚很疑惑老和尚的答案,于是又问:“如果我夜以继日,不眠不休,只修行需
  • 0
    曾经向一位德行极高的师父请教:“为什么善良的人还会经常感到痛苦,而那些恶人却活得好好的呢?”   师父很慈悲地看着我说:“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有痛苦,那就说明这个人的内心一定有和这个痛苦相对应的恶存在。如果一个人的内心已经没有任何恶,那么这个人的心灵是根本不会感到痛苦的。所以,根据这个道理,既然你还经常感到痛苦,说明你内心还有恶存在,还不是纯粹的善人。而那些你认为是‘恶人’的人,未必就是真正的恶人。一个人能快乐地活着
  • 0
    在生活中,总是有非常多的放不下,各种各样的事情牵绊着我们的心,而佛家讲究的就是放下,放下库六根六尘六识,这样其实也一条幸福的道路,本期的佛经故事就为你带来佛家的放下,放下对于每个人来说其实更是一种解脱。   佛陀住世时,有一位黑氏梵志,来到佛陀的座前,运用神通,两手拿了两个花瓶站在佛陀的前面,想把这两瓶花奉献给佛陀。   佛陀见了,说:“放下。”   梵志以为佛陀叫他把花瓶里的花放下,立刻把左手里的那
  • 0
    世上最厉害的算命叫 因果 世上最神奇的消灾叫 忏悔  世上最灵验的延寿叫 护生 世上最稳当的招财叫 布施 世上最有效的美容叫 慈悲  世上最便宜的幸福叫 随缘 世上最殊胜的功德叫 孝顺 世上最快速的解脱叫 放下 世上最睿智的选择叫 修行  心静者高, 高者俯瞰世界; 心和者仁, 仁者包容万物; 心慈者深, 深者淡定人生; 心慧者爱, 爱者笑对每天。 我们只愿心怀清欢 以清净心看世界 以欢喜心过生活  初心 即自然 是绿水青山 是岁月静好
  • 0
    这个,同学们下来可以好好去实践,但是实践的成功与否,必须还要告诉同学们,如若是实践得不成功的,就证明你们业力还重,要加紧修持,从行持上修。还要加紧修百字明,修百字明,光修是不行的,还要从行为上去修,一条落实一条,去忏自己的罪。福报不够的,还要修福报,上供下施。最好是能修曼达供,这是指真言行者。显教行者,如果说要修忏悔罪,还要修忏悔文,或者是实相忏悔,把自己的错误缺点讲出来,要讲出来坦白,向你的同学
  • 0
    六根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 六尘 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
  • 0
  • 0
    一、生日不应杀生。父母生养我们劳累一生,孝敬父母是我们做人的基本道德。我们这个身体诞生的那一刻,正是父母在死亡线上垂死挣扎之时,这一天正应该戒杀持斋,广行善事。 这样才能使已故父母往生善道,健在双亲增福延寿。如果我们杀害生灵,上给双亲留下祸患,下也不利于自己及子孙。种杀业得杀报,当戒之。  二、生子不应该杀生。凡人无子便感到悲哀,有子便感到快乐,这是人之常情。动物界也如此。庆祝我的子女诞生,而杀害它
  • 0
    1 什么是三皈依? 佛教三皈依,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值此末法时期,明注三皈依是皈依十方佛,皈依如来法,皈依贤圣僧) 皈依是你成为佛弟子的第一步。皈就是以我们的身、口、意三业皈向,依就是依傍、依靠的意思,依靠佛法僧三宝学习佛的行为。 皈依不是皈依哪个人,而是皈依佛法僧三宝。任何人发心学佛,都可以皈依。 皈依不等于出家,皈依三宝之后,可以在家修行。在家修行的佛弟子,一般称为居士。如古代苏东坡、王安
  • 0
    无常力量大  过去,有一个村落的长者们,听说佛陀要到村落来,立刻征召年轻力士整顿道路,村内的壮士竞相参与,人数共计五百名。整治中,发现道路中央横着一块大石头,任凭五百力士如何使力,都无法搬动。 这时,正巧佛陀路过,询问原因之后便说道:「我来帮你们把石头移开。」 只见佛陀轻轻一提,便举起石头抛向空中,「咻!」地一声,瞬间就不见石头踪影。在场大众个个目瞪口呆,惊讶不已,不一会儿,天空落下像微尘般的粉末。
  • 0
     南.无.羌.佛的金石,借传统的神韵造型,融新意之雅趣舒展,无论是阴刀阳刻、汉碑古韵、钟鼎行文皆达到金石的最高峰,砸钗还古的境界,视若金玉环垂,坠地有声,玉坠残缺,自然到了炉火纯青之度,如“虚怀若谷”一印,及“江山入画图”,见其笔力之脆劲,力道苍古得以残锋破皮,有的布局舒展,有的苍花雕烂,有的抒心大方,有的莞尔唾涎,美不胜收,实乃夺古人之精华,举现世之奇刀,不愧一代金石巨匠。  而实质上,哪里是金石大
  • 0
    这世上,除了生死,其他的都是小事。人不怕身老,最怕心衰,无论何时,都要保持一颗乐观向上的心。看淡困难打击,看懂经验教训,不卑不亢,不骄不躁。请相信,苦尽甘自来,绝处能逢生。
  • 0
    释迦牟尼佛十大弟子简介 第一为摩诃迦叶,称苦行第一; 第二阿难陀,称多闻第一; 第三舍利弗,称智慧第一; 第四是须菩提,称解空第一; 第五是富楼那,称说法第一; 第六是大目犍连,称神通第一; 第七是摩诃迦旃延,称论义第一; 第八是阿那律,称天眼第一; 第九是优婆离,称持戒第一; 第十位是罗睺罗,称密行第一。   阿难陀  阿难陀一名难陀尊者,生于迦毗罗卫城,是提婆达多之弟,甘露饭王之子,与释迦佛是表兄弟。他幼年
  • 0
    很多学佛的信众知道在寺院中可以做超渡,我也曾去做过这类事情,为先亡们在寺院中出钱请寺院的出家人做超渡。但是,寺院中的出家人,真的能给人做超渡吗?我很想对这个问题作个探讨。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逻辑思维的方式,来推断一下:如果寺院中的出家人,他自己还是凡夫,对自己都超渡不了,那么,如何有这个能力把别的亡灵超渡到善道? 二、有缘无缘之原因。佛说:无缘不渡。纵然是佛陀,但因为有的人与佛陀无缘,听不进佛陀的话
  • 0
    从前佛陀在舍卫国祇园精舍说法时,有位年轻的比丘进城托钵,看见一位容貌端正的女子。比丘对她产生了欲念,沉迷其中无法自拔,不但茶不思、饭不想,还卧病在床,形容憔悴。 师兄弟去探望他时,年轻比丘告诉他们:“因为我的欲爱无法得到满足,所以才忧愁生病。” 众人纷纷规劝他,但他就是听不进去,于是大家强行将他带到佛陀面前,禀告佛陀事情的原委。 佛陀对年轻比丘说:“不用忧愁,我会达成你的心愿。”比丘听了佛陀的话十分高
  • 0
    在美国曾经发生这麼一个故事:   有一位老人在无意中谈到了自己的财富,说他是国内最富裕的人,这些话很快地传进了税务局长的耳朵,局长便派一位税务员去拜访老人,要他说出财富的总值,以便照章徵税。   税务员问那个老人:「听说你很富有,对吗?」   老人说:「是的!我是个富有的人。」    税务员很感兴趣,从口袋里摸出一本笔记簿來,说:「如果是这样,我必须估计你的财产,你有哪些财富?」   老人说:「我的身体
  • 0
    【 十恶业中最为至恶是?】 答:1、杀上师、或佛菩萨、阿罗汉或杀父母。2、盗窃三宝之财物。3、惑他破不淫戒。4、对师妄语。5、轻视佛法,藐视如来。6、分裂师友,破和合僧。7、言失有过,冲犯上师,顶撞父母。8、闲暇散语,误及他人学佛之心。9、对三宝之供品心存非念。10、挑唆他人心生恶意,言辞过非。11、怀疑佛法,怀疑三宝,心存痴见。(完整法义请详见《入法门论》)
  • 0
    【 什么是魔?】 答:梵语为魔罗,Mara.又译其为障碍、夺命、扰乱或破坏等。皆因其为行者成就之障阻物,挠乱其心智,破坏人之善事或夺人之命者,故谓其为魔也。(完整法义请详见《入法门论》) 【魔有多少种?】 答:蕴魔、烦恼魔、业魔、心魔、死魔、天魔、善根魔、三昧魔(禅定魔)、善知识魔、菩提法智魔等。蕴魔者,即五蕴魔,众生由无明起痴见,凭色、受、想、行、识等诸蕴而为邪解邪事,致令五蕴成为众生邪恶之渊藪,障蔽正道,害
  • 0
    问:什么叫圣人?(《学佛》P21) 答:不生不滅、離開生老病死苦、最後成為一個自由的、幸福常樂的、神通廣大、無有障礙的這麼一個人就是聖人。 问:什么叫凡夫俗子?(《学佛》P24) 答:當一個人心中還有私心雜念、分別心、瞋恨心、貪奪心、嫉妒心、狂妄心、驕傲心、不知羞恥心、自以為是心、欺騙他人心、那種人根本就是愚癡,那種人根本就是凡夫俗子。
  • 0
    南天竺国有个男子皈依佛法,出家修道。这本是好事,但他有一种习气,喜欢经常洗澡,用酥油等物满身涂抹,一定要使身体十分洁净、香滑。在其他吃穿方面也十分讲究。总之,一句话,他非常珍惜他的肉体。可是佛门修持方法最要紧的是,必须把一切幻色妄境看清楚、看透彻,知道那些都是虚幻的、幻妄的。不能被这些引起爱憎、好乐的情绪,因为这种情绪会缠缚正智慧,令人迷而不悟。这位比丘因为有色身的爱缚,所以修了好久,竟不能证得圣
  • 0
    光绪年间的故事,一位江苏的贾先生,在上海租界一洋行工作,深得老板信任。端午节前,老板派他去城南一带收欠款,他带上皮袋子就出发了。事情进展还算顺利,到中午,共收得银洋一千八百多块。贾先生走了半天,说了半天,早已口干舌燥,疲惫不堪。正好来到“十六铺”的茶楼,进去匆忙喝了点茶就急忙赶回去交差,以便好好休息一下。   贾先生回到商行才发现皮袋子不见了,顿时如雷轰顶、大汗淋漓、吓懵了,慌乱中更加说不清道不明
  • 0
      在佛陀时代,某日,舍卫国国王波斯匿王在睡眠中,听见自己的左右两位侍卫官争论不休。其中一位说:「我是依靠国王才得以活著」;另一位则说:「我没有依靠什麽,完全是随著自己业力所牵引而活著」,国王听了这番对话后便沾沾自喜,骄傲地以为是自己的威德服人,准备赏赐那位依靠国王而活著的人。于是派人告诉夫人说:「国王现在请一个人到夫人您那裡,请您赐与他钱财、衣服及珠宝饰品。」接著就请那位依靠国王而活著的人,拿著
  • 0
    福尽而死是真理,故当惜福少享福。有人说:我自己赚的钱我自己花,不把钱花光享受,不是白赚钱了吗? 也许我们可以通过比喻来思考,比如一个农民对着粮仓想:这是我自己种的粮食,当然应享受,不把它吃完不是白辛苦一年吗?这显然是愚人自绝后路的做法,不为明年留下种子,最后只会饿死而已。可见,不顾及后果的过分享受,将会耗尽福报,给自己的未来和后世带来无量的痛苦。 来看一则公案:明朝正德三年出现了大旱灾,楝塘地方因为有
  • 0
    人有福德,鬼神护佑 《印祖文钞》提到过一个公案:有一位梦庵居士,谈当地发生的一桩车祸。一个司机夜间开车,一不小心从山路上栽到江里去了,包括司机在内的四十多个人全都掉下去了。第二天早上大家去营救,发现有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妇女坐在岸边。大家问:你怎么坐在岸边,你是不是车里面的乘客?这女人说是坐在车里面的乘客。   但是大家问:大家都淹死了,你为什么坐在岸上呢?连衣服都没有湿呢?这个女人说:不知道。一问三不
  • 0
    佛教故事:不要轻视孩子,孩子也能成就 八岁小和尚证得罗汉果 飞入皇宫开示讲法    很久以前,当时印度由孔雀王朝阿育王统治。有一次印度境内爆发传染病,阿育王担心疫情会扩大,下令阻断皇宫对外交通,并派使者前往寺院,祈请圣僧慈悲祝祷疾病早日消除、天下太平。当时僧团派出已证得罗汉果位的八岁妙颜沙弥前往皇宫,为阿育王、夫人、大臣、宫女开示佛法。   妙颜沙弥施展神足通飞到皇宫中,阿育王夫人及宫女见到妙颜沙弥,
  • 0
    佛教对于众生心性的认识,非常的深刻、全面与究竟,远远超过现代心理学的认知,在整部大藏经里佛陀在经文中开示了无数的对治自心的智慧与方法,那是众生的宝藏,是一种妙药,任何一个摘录出来都可以解除众生的烦恼,治愈心理疾病,获得自在无碍的安乐,善知识开示佛法无边,是佛的智慧方法无量无边,无论怎样的烦恼、困境在佛法里都有应对的方法,就看自己是否具足智慧,经云:佛言。一切壮无过心。心是怨家。常欺误人。心取地狱。
  • 0
    佛教真实故事:冷眼看因果:一命偿一命 正信佛学佛法之网络讲堂昨天    常州的马士麟,讲过一个他亲身经历的事:小时候,他跟父亲在北楼读书,打开北楼的一个窗户,就可以看见对面卖菊花王老头的露天花台。   十二岁那年,有一天,马士麟很早就起了床,倚着北楼的窗口望下去,这时天色已渐渐亮了,看见王老头登上花台浇花。浇完花后正要下台,见有个挑粪的,提着两只粪桶,已上了花台,想帮助老头浇花。老头脸上露出不高兴的
  • 0
     弥勒佛简介 弥勒佛(即弥勒菩萨)(梵文Maitreya,巴利文Metteyya),意译为慈氏,音译为梅呾利耶、梅怛俪药,名阿逸多,译曰无能胜,佛教八大菩萨之一。大乘佛教经典中又常被称为阿逸多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将在未来娑婆世界降生成佛,成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在贤劫千佛中将是第五尊佛,常被尊称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窥基法师在《阿弥陀经疏》中解释说:“或言弥勒,此言慈氏。由彼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故言慈氏,修慈最
  • 0
    佛教故事:前世欠三文钱,今世连本带息偿还三千万元    从前,有一个海滨国的国王上山打猎,遇见一位在山中修苦行的出家人,国王把他请回宫中供养。有一天晚上沙门以梵呗赞佛,梵音嘹亮。国王听了大喜说:“这位道人是精通技艺的大歌星。”于是就把他当作歌手的使臣。   外国有一位信佛的商主来到海滨国,国王召见商主,命令沙门唱梵呗为歌。商主听闻佛经梵音之后,欢喜踊跃,便和国王商量,愿以千万金钱为沙门赎身。可是国王
  • 0
    今天这则故事,选自《经律异相》,原始出处是《日难经》。故事讲述佛陀住世之时,有一位大富豪家财万贯,但他为人悭吝,不肯布施,转世投生盲妇胎中,盲妇被贫寒丈夫赶出门,在破围墙生下儿子,竟然也是双目失明。小孩到前世儿子家乞讨,却被推倒门外,跌断手臂。佛陀感知此事,大发慈悲,令其复明,并且明白前世经历。华人佛教故事栏目所发文章,凡标明本生故事、佛经故事者,全都出自佛经,至于白话译文,多数出自权威译者,少数
  • 0
    佛说因果偈,云: 富贵皆由命。前世各修因。有人受持者。世世福禄深。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善男信女至诚听,听念三世因果经。三世因果非小可,佛言真语实非轻。 今生做官为何因,前世黄金装佛身。前世修来今世受,紫袍玉带佛前求。 黄金装佛装自己,衣盖如来盖自身。莫说做官皆容易,前世不修何处来。 骑马坐轿为何因,前世修桥铺路人。穿绸穿段为何因,前世施衣济僧人。 有食有穿为何因,前世茶饭施
  • 0
    过去有一个婆罗门,他有一位妻子,年轻美貌,姿色无双,可惜情欲深重,心中向往纵欲淫乱,但因家中还有婆婆,不能肆无忌惮行淫,心里偷偷设想奸计,想要害死婆婆。她平日装得很孝顺,迷惑丈夫,早晚勤于家务,恭敬侍候婆婆,让她衣食无缺。丈夫非常高兴,对妻子说:“你现在很孝顺婆婆,称得上是一位贤惠媳妇。我母亲年纪已老迈,多亏有你侍奉,才能安享晚年。”从此以后,婆罗门对妻子言听计从,不再怀疑。   过了一段时间,妻
  • 0
    八基正见: 第一基是无常心。 第二基是坚信心。 第三基是出离心。 第四基是实愿心。 第五基是精进心。 第六基是戒律。 第七基是禅定。 第八基是菩提心。
    hanmei 2-3
  • 0
    有一次乘搭地铁,隔邻坐了一位大婶,在用整节车厢都能听到的音量在聊电话。不知不觉,脑海中随着她的声音,开始勾勒一幅画面。她的职业应该是厨房帮工,因为不满同事的态度,每天都冲突不断。长期处在负面情绪底下,累积了种种的不满,向电话另一端及车厢内的我们,想要藉由语言述说自己的遭遇,吐出心中的闷气。回过神来,我又想到,到底佛陀是如何看待职场的人事纷争?   根据《增一阿含经·地主品》的记载,佛陀有一次与阿难一
  • 0
    知恩图报的公主      从前,有一个城市叫头迦罗。城中有一户人家非常乐于布施穷人和僧人,他们虽然并不富有,但总是请僧人来家里吃斋饭,从未中断。      有一个僧人,每天都到他们家来托钵乞食,接受斋饭款待。僧人在吃饭时,有一条狗总是围在僧人脚边转,于是僧人每次都把碗里的饭分一半给狗吃。狗吃饱后对僧人摇头摇尾,显得十分亲密友好,十分感激,出入与僧人形影不离。      日复一日,僧人每天都来这家乞食,狗总
  • 0
    过去,有一位国王以正法治化国家,深得人民敬仰,却因没有子嗣而愁忧不已;听闻佛陀来到国内,随即前往拜见、聆听开示,并且欢喜受持五戒。国王一心奉敬,唯愿求子,昼夜精进用功,无有懈怠。      宫中,有位十一岁、专门服侍国王的使仆,一向忠诚信实、遵守法令,行住坐卧不失威仪,为人谦卑忍辱,精勤恭诵经偈。每日早起上香,精进用功,数年来始终如一,不以为苦,后因重病而往生。不久,他投生为国王之子,年至十五岁,被
  • 0
    佛教故事:佛门奇事!百岁高僧再生36颗牙齿 正信佛学佛法之网络讲堂今天 佛教故事:佛门奇事!百岁高僧再生36颗牙齿    虚云老和尚在云居山的事迹及其生活特点,希望以他老人家的种种嘉言懿行,作为我们后人学佛的榜样。同时,也想藉此为纪念老和尚圆寂四十周年,献上一片微薄的心意,以酬报他老人家对我的法乳之恩。由于本人修行很浅,佛法水平有限,若有错误或不到之处,还请诸方大德们慈悲指正。      我是于一九五六年八
  • 0
    佛教故事:佛门奇事!百岁高僧再生36颗牙齿 正信佛学佛法之网络讲堂今天 佛教故事:佛门奇事!百岁高僧再生36颗牙齿    虚云老和尚在云居山的事迹及其生活特点,希望以他老人家的种种嘉言懿行,作为我们后人学佛的榜样。同时,也想藉此为纪念老和尚圆寂四十周年,献上一片微薄的心意,以酬报他老人家对我的法乳之恩。由于本人修行很浅,佛法水平有限,若有错误或不到之处,还请诸方大德们慈悲指正。      我是于一九五六年八
  • 0
    佛教故事:心地的耕耘-不要有不舍之心    世间的欲念有善恶两种,心志清明、存有善念,就能看开世间的一切;若起恶念则人生方向就会偏差,因此产生了烦恼。   有一次,佛陀来到一个小镇说法,有位富翁也和镇上的许多人一样,虔诚地聆听佛陀宣说人生的真理;听完之后,他便向佛陀请示:「听了您的教诲,知道心要时时保持平静,最近我正为了家产而烦恼,使我一刻也不得安宁;我知道心不平静的根源是因为有烦恼,但是要如何去除
  • 0
    佛教故事:贪欲者始终没有满足的时候    有些人将优质的财物贮存起来,而使用下劣的财物,妄想以后再使用优质的财物,但这些人往往没等到使用优质的财物,就遇到违缘而死去,这方面也有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猎人去打猎,他放出毒箭射中了一头大象,大象在临死前也杀死了猎人。不久,有五百个盗贼来到此处,他们看到了大象的尸体,因为当时正值饥荒年间,这五百人立即进行分工,一半人煮大象肉,另一半人去提水。这些
  • 0
    佛教故事:鸟雀知恩图报 救出一家二十口人    明朝末年,河南有一个人叫柏之桢,心地善良,平日非常爱护动物,小到飞禽昆虫,都曾蒙受他的恩泽。      因为长年累月慈心护生,鸟雀也都能感受到柏之桢的善意。每天他们家即将开饭的时候,就有很多鸟雀飞到地面,聚集在柏之桢面前,也不知道害怕,颇有点鸥鹭忘机的意思。      遇到冬天下大雪时,因为大雪覆盖地面,柏之桢担心鸟雀找不到草籽,必将忍饥挨饿,于是不避寒
  • 0
    我真的是一名合格的佛教徒吗? 世间学佛的人很多,大家因各种缘起而进入佛门。有人为求财而学佛,有人为保平安而学佛,有人为求内心清净而学佛,有人因家人信佛,自己也就跟随着信佛了,更有人觉得有点信仰对自己有帮助而学佛了。无论哪种,我们有受用吗?如果没有受用,很可能因为你不是一名真正的佛教徒。 可能很多人会说,我怎么不是?我受了皈依,学佛多年,我恭敬佛菩萨,我在做佛事,不做恶事,多做善事,当然是佛教徒。很多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会员: 会员

目录: 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