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这个名字,再也不会成为一种莫名奇妙想“挤”眼泪的感觉,再也不会成为哪些单纯害羞内敛爱哭的女生的代名词,黛玉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那么美好、那么幸福的名字
从看了花絮始,我开始从新的角度看《红楼梦》。我在回忆那个初中的我。很多人为了说服不喜欢小蒋的人,常常说看到后来就好了,可我却偏偏更喜欢前半部分的小黛:探宝钗时因为和宝玉的熟悉摆出那副最亲密者、甚至是占有者的小架势;剪香囊时的赌气,一会儿又破涕为笑;端午吵架后和好,两个小人儿相对流泪......我开始想起初中的同桌,仅仅是同桌,什么也没有,连小时侯最常传的绯闻都没有,可是回忆起来却其实那么亲密,其实能想起的最亲密的情节也就是常常比赛做作业了。记得有一次,他想借什么东西,先问前排的女生借了,忘了我当时为什么竟有了些醋意,当他再来向我借时,我就甩给他一句“那你问某某借好了”。这不是早恋,什么也没有,也没有“后来呢”,只是现在回忆起来,那时的这种亲密真美好。当我回去读剪香囊那段书时就是带了当年的那种小恼怒、小醋意去理解的。
以前也看了很多关于红楼梦的杂书,拥黛派需要摊很多的理由为黛玉的“小性”辩解,可是想想那只是个初中的小女生,就连“小性”都不会想到了。黛玉不是20多岁的忧愁女子,我现在也觉得,不管演技再好、气质再仙女,那些“女人们”也是演不了黛玉这个“女孩”的,哪怕是在戏剧里。现在已经不再看那些考究派的文章了,但是很喜欢听蒋勋老师讲红楼,因为他是单纯从文本、从故事、从感情讲的,更因为他从“青春”的角度来理解红楼,我觉得我真是老了,不然怎么突然特别能体味到“青春”的美好,当我看到小宝黛、看到《山楂树之恋》里静秋稚嫩的脸时特别能感觉到初恋的感觉,所以上次有人用《小小》做了宝黛的视频,我看一遍就哭一遍,甚至光想想都哭,哭宝黛哉?哭俺逝去中的青春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