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古称彭城,是我国历史上的名城之一。在江苏省西北部,地当苏、鲁、豫、皖四省之交。春秋战国时期,吴国的邗沟和魏国的鸿沟二运河系统相继开通以后,扼汴、泗二水汇合处的彭城,就成为中原通往江淮流域的水运要地。元代,京杭运河开通以后,又是江苏省通往北京和直隶省(今河北省)的必经之地,交通形势和战略地位重要,索称“五省通衢”和“军事重镇”,因此有“自古彭城列九州,虎争龙斗几千秋”之说。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从传说中的夏代帝启命彭伯寿率兵征西河起,到辛亥**为止,环绕着徐州及其毗邻地区进行的战争,约在二百起以上。迨至近代,津浦、陇海二铁路相继建成通车,徐州又成为我国东部的铁路枢纽之一,俨然苏、鲁、豫、皖四省之交的第一大城和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战争时期的台儿庄战役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淮晦战役,都是为争夺徐州而进行的。建国以后,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已发展成为以煤炭、电力、工程机械等工业为主体的中型工业城市,成为江苏省的能源基地。现全市人口已达八十万,仅次于南京、无锡二市,为江苏省第三大城。
《竹书纪年》一书中,曾有关于帝尧封彭祖于大彭氏国的记载。在以后的地方志中,又传说大彭氏国在今徐州附近的大彭山下,附近又有大彭村。大彭山今称义安山,山北约一点五公里处的大彭村,今称大彭集。在远古时代,地当古汴水和泗水汇流处的今徐州市中心,岗峦环合,为一小型盆地,水源充足,山林茂盛,有利于氏族部落定居和谋取生活资源。因此,可以设想,从古萧县经大彭村,到徐州市中心的近三十公里范围内的古汴水沿岸,大致是古大彭氏国的活动场所。最初以大彭村为政治中心,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增多,生产发展,为了防御洪水泛滥、野兽侵扰和敌人掠夺,大彭氏国就选择了环境优越的汴泗汇流处的今徐州市中心修建原始村寨,以为政治中心,这就是涂州市的起源。
公元前十一世纪中期周王朝建立,徐州初属吕,后属宋,始称彭城邑。彭城得名于大彭氏国。
秦统一中国,改彭城邑为彭城县,属泗水郡,为彭城建县之始。
楚汉之际,楚怀王孙心和西楚霸王项羽先后建都于彭城。现徐州市云龙山前的戏马台,相传为项羽建都彭城时的遗迹。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这里仍称彭城县,为楚国都,并因大彭氏国村寨重筑外城。地节元年(公元前69年)改为彭城郡,寻复故。进入东汉,彭城县仍为楚国都,章帝后改为彭喊国都。建国后,徐州市在云龙山前土山出土的银缕玉衣和在市北茅村出土的大量汉像画石和在狮子山麓发现的兵马俑等文物证明,两汉时期徐州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都是相当繁荣的。
《竹书纪年》一书中,曾有关于帝尧封彭祖于大彭氏国的记载。在以后的地方志中,又传说大彭氏国在今徐州附近的大彭山下,附近又有大彭村。大彭山今称义安山,山北约一点五公里处的大彭村,今称大彭集。在远古时代,地当古汴水和泗水汇流处的今徐州市中心,岗峦环合,为一小型盆地,水源充足,山林茂盛,有利于氏族部落定居和谋取生活资源。因此,可以设想,从古萧县经大彭村,到徐州市中心的近三十公里范围内的古汴水沿岸,大致是古大彭氏国的活动场所。最初以大彭村为政治中心,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增多,生产发展,为了防御洪水泛滥、野兽侵扰和敌人掠夺,大彭氏国就选择了环境优越的汴泗汇流处的今徐州市中心修建原始村寨,以为政治中心,这就是涂州市的起源。
公元前十一世纪中期周王朝建立,徐州初属吕,后属宋,始称彭城邑。彭城得名于大彭氏国。
秦统一中国,改彭城邑为彭城县,属泗水郡,为彭城建县之始。
楚汉之际,楚怀王孙心和西楚霸王项羽先后建都于彭城。现徐州市云龙山前的戏马台,相传为项羽建都彭城时的遗迹。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这里仍称彭城县,为楚国都,并因大彭氏国村寨重筑外城。地节元年(公元前69年)改为彭城郡,寻复故。进入东汉,彭城县仍为楚国都,章帝后改为彭喊国都。建国后,徐州市在云龙山前土山出土的银缕玉衣和在市北茅村出土的大量汉像画石和在狮子山麓发现的兵马俑等文物证明,两汉时期徐州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都是相当繁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