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吧 关注:1,193,312贴子:8,760,373
植类之中,有物曰竹。不刚不柔,非草非木。小异空实,大同节目。这是康熙字典里的解释。很久以前曾读到过两句话,分别从褒贬意义上来描写竹。褒句为:未出土时先有节,一到凌云总虚心。贬句为:腹空不堪栋梁用,随船漂泊泪涟涟。而我并不想洋洋洒洒地写一大串竹是如何如何地姿骨柔丽风雅幽静。也没有说它不堪栋梁之柱的理由。爱竹不一定非要赞竹。我最喜欢的就是在安详的天空下的某个角落退在一旁比它还安静地静静地看着它们,就像看着一个梦,十分安静的梦,醒与不醒也都无所谓了。
  



1楼2011-02-28 16:54回复
    紫竹为传统的观杆竹类,竹杆紫黑色,柔和发亮,隐于绿叶之下,甚为绮丽。  
    此竹宜种植于庭院山石之间或书斋、厅堂、小径、池水旁,也可栽于盆中,置窗前、几上,别有一番情趣。紫竹杆紫黑,叶翠绿,颇具特色,若植于庭院观赏,可与黄槽竹、金镶玉竹、斑竹等杆具色彩的竹种同植于园中,增添色彩变化。
    


    3楼2011-02-28 16:58
    回复
      紫竹调
      紫竹调原是一首具有山清水秀、鱼米盛产地江南地方色彩的民歌。它的旋律起伏爽朗,情绪乐观亲切,一句一顿的曲调,活泼明快的节奏,富有江南人民朴素勤劳的性格。 紫竹调最初在沪剧“同场戏” 《双脱花》 中为磨豆腐劳动时所演唱的一支曲牌。演员在演唱时,双手摇曳做滤豆浆的动作。这过滤豆浆的布兜时用两根斑纹竹杆支撑,演员演唱时就是握着这两根斑纹竹杆摇曳,这种斑纹竹杆叫做“紫竹”,自此这首民歌被叫作“紫竹调”了。
      特色 江南的清丽孕育了紫竹调浓浓的吴地韵味轻柔婉转的“紫竹调”节奏明快,旋律优美,起伏爽朗,既有江南水乡的吴侬软语,又有海派文化的奔放而不失内敛、含蓄,不仅悦耳动听,并且歌唱性很强,民间流传广泛,上海的地方戏沪剧和滑稽也都将“紫竹调”作为基本调。 紫竹调也是由起承转合四句组成。但在第三句(转的部位)前有两个五字“垛句”,这就是所谓“转前加垛”,第四句是一个重复句,这是许多民歌小调中加强结束感所常有的。 紫竹调通常用于叙事、抒情、交流思想等场合,可用独唱、对唱的形式,女声独唱犹为适宜,唱正调(C或D),男声唱反调(F或G),但较少运用。
      


      5楼2011-02-28 17:01
      回复
        湘妃竹又名斑竹
        陈鼎《竹谱》称“潇湘竹”“泪痕竹”。竿部生黑色斑点,颇为美丽。是我国竹家具的优质用材。《阵物志》:“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啼,以涕汨挥,竹尽斑。”《群芳谱》:“斑竹即吴地称‘湘妃竹’者”。(具体见百科)
        


        6楼2011-02-28 17:07
        回复
          湘妃竹即九疑斑竹,亦称泪竹,是一种驰名中外的稀有珍贵竹种。湘妃竹的表皮,有非常逼真的泪痕,外形呈棕黑或紫褐色,具有较高的经济、观赏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续竹谱》云:世传二妃(尧之二女,舜之二妃即娥皇和女英)将沉湘水,望苍梧即九疑山(今湖南宁远县东南)而泣(是舜帝去逝之地),洒泪染成斑,产峡州宜都县飞鱼口,大者不过寸,鲜美可爱。点上苔钱封之,洗去苔钱,则显紫晕斓斑可爱,为真斑竹。
          (其实是竹子上易生一种菌,长锈斑。所以称之为斑竹)


          7楼2011-02-28 17:12
          回复
            湘妃竹诗词
            《潇湘神》 刘禹锡.唐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望湘人 贺铸  
            厌莺声到枕,花气动帘,醉魂愁梦相半。被惜馀薰,带惊剩眼。几许伤春春晚。泪竹痕鲜,佩兰香老,湘天浓暖。记小江、风月佳时,屡约非烟游伴。须信鸾弦易断。奈云和再鼓,曲终人远。认罗袜无踪,旧处弄波清浅。青翰棹舣,白苹洲畔。尽木临皋飞观。不解寄、一字相思,幸有归来双燕。
            山鹧鸪词 李益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
            湘夫人祠 杜甫
            肃肃湘妃庙,空墙碧水春。虫书玉佩藓,燕舞翠帷尘。 晚泊登汀树,微馨借渚苹。苍梧恨不尽,染泪在丛筠。
            斑竹 刘长卿
            苍梧千载后,斑竹对湘沅。欲识湘妃怨,枝枝满泪痕
            杜牧《斑竹筒簟》
            血染斑斑成锦纹, 昔年遗恨至今存。 分明知是湘妃泣, 何忍将身卧泪痕。

            


            9楼2011-02-28 17:21
            回复
              写湘妃竹的诗词不止这些。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收集。我的资料大多取材于百度。
              今天也是心血来潮突然想小整理一下竹的资料。不过若是认真整理,恐怕不是很容易能办到的。


              10楼2011-02-28 17:27
              回复
                墨竹
                萧萧疏竹不胜看,到此方知画竹难。谁信中书曾放笔,片时行进楚江干。郑板桥擅画墨竹。他在《墨竹图》中题记:“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自题《墨竹图》:“在纸中者,有在纸外者。此番竹竿多于竹叶其摇风弄雨,含霜吐露者,皆隐跃于纸外平!”他又说:“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与可之有成竹.所谓渭川千亩在胸中也;板桥之无成竹,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有莫如其然而然者,盖大化之流行.其道如是,与可之有,板桥之无,是一是二解人会之。”
                


                11楼2011-02-28 17:35
                回复
                  画竹,无非是竿、节、枝、叶、笋,我总结一下具体技法:
                  画竿:注意变化,不可平行;竿竿交叉,不可十字;三竿交叉,不可一点。
                  画节:乙字横弧,八字形、螳螂眼,笔法顿挫,一点便过。
                  画枝:节节生枝,行笔爽快,不可迟移,向外迸跳,向里跺叠,生叶处“丁香”,
                  相合处“雀爪”,叶密枝多,粗细掌握。
                  画叶:大小长短、肥瘦曲直、尖秃不同,透视、形状记心中,“写叶”如字不可描,
                  提笔挥就用中锋。
                  画笋:画竹添笋春意浓,注意类别不相同;植物之中竹难写,自上而下一气成!
                  


                  12楼2011-02-28 17:39
                  回复

                    竹花
                    竹子是多年生一次开花植物,竹子开花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属于竹子结籽繁殖的一个过程。《山海经》中就有:“竹生花,其年便枯。”的记载。竹子开花的周期,也因竹子种类不同有三种类型:少数竹子可以年年开花,开花后竹秆并不死亡,仍然可以抽鞭长笋;大部分竹子在整个生长过程中只开一次花,而且有一定周期,开花后杆叶枯黄,成片死去,例如华桔竹、大箭竹;还有一种类型是不定期零星开花,开花后,竹林并不死去,例如慈竹。


                    13楼2011-02-28 17:48
                    回复
                      竹花,又名竹黄、天竹花、淡竹花、竹茧、赤团子、竹赤团子、竹赤斑菌、竹参、竹三七、血三七等属于真菌界、子囊菌亚门、核菌纲、肉座菌目、肉座菌科、竹黄属真菌。 多生于衰败或即将衰败的竹林中。竹花在我国民间作为药用,治疗虚寒胃疼、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跌打损伤和筋骨酸痛等。


                      14楼2011-02-28 17:51
                      回复
                        竹笛
                        笛子是中国民族乐队中重要的旋律乐器,多用于独奏,也可参与合奏。中国笛子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发音动人、婉回。古人谓“荡涤之声”, 故笛子原名为“涤”。
                        中国竹笛的种类及名称极为丰富多彩,如以形制为名,饰龙:“龙头笛”;乐师在皇帝面前将双手交 叉作拱手之意来演奏谓:叉手笛;以尺寸为名的如截竹一尺八寸的洞箫谓:“尺八”。唐代传入到日本仍谓尺八,我国福建南中常用的洞箫即为“尺八”;以典故为名如:汉代音乐家蔡邕,拆“柯亭”第十六根竹制笛,其音色优美,后人赞好笛子谓:“柯亭笛”。《史记》记载伍子胥曾吹箫乞食于吴市中,后人谓“子胥箫”;以材料为名,如:“铜笛”、“铁笛”、“玉笛”、“鹰笛”、 “猿臂笛”等顾思义,以取材而得名;以地域为名如:四川姜笛的“姜笛”、广西侗族的“侗笛”;以剧种为名的如:昆曲的“曲”、梆子戏的“梆笛”、雅乐中的“雅笛”、能乐的“能笛”等等。由于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十分丰富,在此不能一一举。


                        15楼2011-02-28 17:59
                        回复
                          在强盛的唐朝也是竹笛的兴旺时期,笛曲丰富,人材辈出,着唐朝歌舞音乐和大曲的盛行,出现了许多盛名的演奏家,如李暮、孙梦秀、 尤承恩、许云封等一代神笛。汉代和晋代的马融、蔡邕、桓尹、绿株等演奏家,曲目有《武溪深》、《落梅花》、《梅花三弄》、《紫云回》、《云州曲》等遗憾的是历代众多的笛曲却没有谱子能留传下来,就现在演奏《梅花三弄》即晋代桓尹的笛曲,也只能从古琴谱的《梅花三弄》中去翻版演奏了。


                          16楼2011-02-28 18:00
                          回复
                            竹扇子
                            扇子是引风用品,夏令必备之物。中国扇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级成部分,它与竹文化、佛教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历来中国有“制扇王国”之称。

                            


                            17楼2011-02-28 18:05
                            回复
                              相传制作折扇历史最久远的,是杭州的芳风馆。这家世代制售折扇为业,因此致富。在杭州城内购置一处别墅,花木竹石,十分精幽。《在园杂志》的作者在杭州代掌府政时,曾经造访其家。座间询问主人制扇之法,主人拿出一柄小巧折扇,说,这叫“百骨扇”,传世已经数代了。数一数,扇骨果然有一百之多。但一点儿不显得扇骨多而厚大。颜色古润苍细,的确是传世古物。听主人讲,这种扇,当时已经不能仿造了。即使仿造出来,效果也十分不佳。
                              


                              18楼2011-02-28 18: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