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回复贴,共1

﹍﹍﹍﹍﹍﹍「「「「大唐」大唐帝国,盛世之巅。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空。


1楼2011-03-29 13:17回复
    老百姓见官直呼姓+官名,不称“大人”(大人是对别人称呼自己的父亲);
    称呼某家的大女儿为大娘,包括父母和奴婢在内;
    老百姓对皇帝自称“臣”, 包括女子在内;
    某男称呼素不相识的未婚女子为娘子;
    称呼赵姓已婚女子“赵夫人”而非夫姓;
    郭子仪跟帮他家修墙的工人讲话,双方都自称“某”;
    地位高的低的老的少的认识的不认识的男的女的都称呼某男子“郎君”
    唐代时称呼皇帝多用“圣人”,至于和其亲近之人或其近侍则称其为“大家”
    太子、诸王有时自称为“寡人”
    奴仆称呼男主人为“阿郎”
    称呼少主人为“郎君”;称呼主母和小姐俱为“娘子”
    ,“娘子”、“郎君”并非只用于奴仆称呼主人,旁人见了女子亦呼其为“娘子”,见了少年女子也有呼为“小娘子”者;年长者也会叫少年人为“郎”或“郎君”
    


    2楼2011-03-29 13:39
    回复
      隋唐时期(尤其在唐代)妇女对头部的化妆十分重视,发式和发髻式样的变化多式多样,头上插戴簪钗金叶银篦珠玉宝石及鲜花,既承袭前代遗风,又有刻意创新,可谓丰富多彩。  
           唐代妇女面部化妆,一般是敷铅粉、抹胭脂、涂鹅黄、画黛眉、点口脂、描面靥、贴花钿。铅粉古称粉锡或铅华,夏商时已经出现,为我国古老的化妆品。汉以前胭脂主要产于河西走廊焉支山,主要原料为红蓝花,汉武帝击败匈奴,红蓝花在内地大量种植。唐代妇女用青黑色颜料将眉毛画浓,叫做黛眉,描成细而长的叫柳叶眉,短而粗如蛾翅者叫蛾眉,粗而宽的叫广眉。面靥原是用来掩饰面颊上的斑痕的,后和贴花钿都作为妇女面部的装饰。 


      3楼2011-03-29 13:48
      回复
        1、发式
        唐代发式有髻、鬟之分,髻为实心,鬟为空心。髻名称众多,有倭堕髻、螺髻、双螺髻、反绾髻、半翻髻(单刀半翻髻和双刀半翻髻)、惊鹄髻、双鬟望仙髻、抛家髻、乌蛮髻、盘桓髻、同心髻、交心髻、拔丛髻、回鹘髻、归顺髻、愁来髻、百合髻、长乐髻、堕马髻、闹扫状髻、乐游髻、反绾乐游髻、丛梳百叶髻、高髻、低髻、凤髻、小髻、侧髻、囚髻、偏髻、花髻(髻上插花者)、云髻、双髻、宝髻(缀以花钿、簪钗等首饰者)、平番髻、飞髻、义髻(假髻)等。鬟有:云鬟、高鬟、短鬟、低鬟、双鬟、圆鬟、同心鬟、垂鬟等。  
        开元年间,在一般妇女中,又流行双鬟望仙髻和回鹘髻,因比以前略低,以便戴浑脱帽。天宝中,京都妇人梳髻多以两鬓抱面,状如椎髻,时称抛家髻。 


        4楼2011-03-29 13:49
        回复
          4、眉式  
          明皇令画工画十眉图:八字眉、远(小)山眉、五岳眉、三峰眉、垂珠眉、却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云眉、倒晕眉、(月稄眉),此外,还有蛾眉、柳叶眉等眉式。常用黛把自己的眼眉描绘出各样眉式,总称“黛眉”。
          5、面饰
          唐代妇女面部化妆,一般是敷铅粉、抹胭脂、涂鸦黄、画黛眉、点口脂、描面靥、贴花钿。铅粉古称粉锡或铅华,夏商时已经出现,为我国古老的化妆品。鸦黄是一种黄色的染料,用时蘸水画在额上即成。最有特色的是在面上绘画花纹,和粘贴用金箔等剪成的图案。如虢国夫人不施脂粉,被认为不遵礼节。
          (1)梅花妆。传说宋武帝女寿阳公主在含章殿睡,梅花飘着其额。其式,在额上画一圆点,或多瓣梅花状,唐时很流行。
          (2)妆靥。唐代女子喜欢在自己面上敷粉,在颊边画二新月样子或钱样,名“妆靥”。有的更在嘴角酒窝间加二小点胭脂,或用金箔剪刻成花纹贴在额上或两眉。这样金箔花纹叫“金钿”,若用在两颊的,也称“靥钿”。
          


          7楼2011-03-29 13:54
          回复
            中晚唐女服--宽袖对襟衫、长袖、批帛穿戴。这是中晚唐之际的贵族服饰,一般多在重要的场合穿着,如朝参、礼件以及出嫁等。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细钗礼衣”。
            襦裙半臂穿戴--这种服饰早在初唐即已出现,不仅在中原地区流行,西北地区的妇女也同样喜欢。
            还是襦裙半臂穿戴,半臂时光从短襦延边出来的一种服饰,一般都用对襟,穿在胸前结带。也有少数用套衫式的,穿时从上套下,领口宽大,呈坦胸状,半臂的下摆可以显现在外,也可以像短襦那样束在裙衫的里面,
            从传世的壁画,陶佣来看,穿着这种衣服,里面一定要衬内衣(短襦),而不能单独使用。
            胡服--流行于开元天宝年间。他的特征是对襟、翻领、窄袖、紧边。西安韦洞墓,以及乾县李先蕙墓出土的壁画,陶踊中都有大量反映。新疆吐蕃阿斯塔那出土的绢画中也有穿着这类服饰的妇女,同时出土的还有先天二年(公元713年)以及开元二年(公元714年)记帐文字,由此推断唐朝确实是流行胡服的年代。
            从实物反映来看,凡穿着这类服饰的妇女,腰间都系有革带,革带中还有若干条小带下垂。对照文献记载,这种革带应叫做“蹀躞带”,原先是北方人的装束,魏晋南北朝传入中原。
            个人以穿胡服一定身材要好,要不那么紧裹在身上,缺点暴陋无疑,不像其他以纱罗为质地的唐装定是要丰腴白皙才好。


            9楼2011-03-29 14:01
            回复
              在唐朝,慢束罗裙半露胸,并不是什么人都能穿的,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开胸衫,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能裸胸的.
              唐代女服的领子,有方领、圆领、直领、斜领、鸡心领等。短襦长裙的特点是裙腰系的较高,一般都在腰以上。有的甚至在腋下,给人俏丽修长的感觉。
              唐代的裙子颜色绚丽,红、紫、黄、绿等争奇斗艳,尤以红色为佼佼这者。杨贵妃最喜欢着黄裙,那是地位的象征。
              “慢束罗裙半露胸”,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的开放程度。
              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影响社会风尚、衣冠服饰的一个重要因素。


              10楼2011-03-29 14: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