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满楼吧 关注:112贴子:776

【幸福满楼】《幸福满楼》演员简介之赵子琪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1-04-27 22:07回复
    赵子琪,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先从事于中央电视台《生活》的主持,之后转型成为演员。凭着自己的天赋与刻苦,成为了大众喜爱的实力派演技明星。


    2楼2011-04-27 22:08
    回复
      中文名: 赵子琪
      别名: 赵琳(曾用名)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出生日期: 1976年6月17日
      职业: 主播
      毕业院校: 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
      代表作品: 电视剧《别了,温哥华》、《我的青春谁做主》等。
      祖籍: 山西
      身高: 165cm
      体重: 47kg
      血型: B型
      星座: 双子座
      


      3楼2011-04-27 22:09
      回复
        个人档案
        基本资料
             姓名:赵子琪(以前叫赵琳)
             籍贯:北京
             业余爱好:旅游、音乐、电影
             最欣赏的人:年轻人
             最喜欢的书:《围城》、《飘》、《三联生活周刊》
             最喜欢的座右铭:水到渠成
             语录:我不是一个主动进攻型的人。交给我一件事,我一定尽最大的努力做好,如果不给我机会,也没关系,我就做自己眼前的事。
        


        4楼2011-04-27 22:12
        回复



          8楼2011-04-27 22:19
          回复



            9楼2011-04-27 22:19
            回复



              10楼2011-04-27 22:20
              回复
                电影作品
                年份 电影名称 角色
                2005年 《杨德财征婚》 刘盈袖
                2006年 《我的长征》 贺子珍
                2008年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 姚可秀
                2008年 《杨成武将军》 赵志珍
                2009年 《决战刹马镇》 省电视台记者


                11楼2011-04-27 22:20
                回复
                  歌曲作品
                       《为爱而飞》并出演该歌曲MV


                  12楼2011-04-27 22:20
                  回复
                    广告代言
                         2010年奥迪Q5(合作:郭晓冬)
                         德井百货
                         辽宁电讯
                         他加她营养素水饮料
                         爱恋珠宝
                         法国娇兰橙花仙子香水
                         爱国者平板电脑(2010)


                    13楼2011-04-27 22:21
                    回复
                      星路历程
                           在军队大院里踢石头的小女孩,住到了“昆虫世界”里
                           赵琳的爷爷是军人,住在北丵京军区的八大处大院,父母也是军人,在天津,海军。
                           赵琳出生刚刚一个多月时,住在军区大院里的爷爷奶奶家。这时,正赶上1976年地震。不知道什么时候还会有余震,正在休产假的妈妈抱着刚刚起了“赵琳”名字的小婴儿,跑到苏州外婆家,这一去,就是三年。
                           一晃儿,赵琳3岁了。3岁的赵琳被接回北京,住在爷爷奶奶家。上小学的时候,又到了天津父母身边。上了2年小学,父母转业回到北京,赵琳又跟着回了北京,回到北丵京军区大院。
                           位于北京八大处的军区大院,伴着青山,伴着绿地,幽美得似世外桃源一般。对于赵琳来说,绿色的大院里玩的地方特别大,每天放学走一路,15分钟也就到家了,但是赵琳这玩一会儿,那玩一会儿,要用一个多小时才能走回家。童年的赵琳,有一个非常大的爱好:捡石头。上学放学走路,从来不抬着头看前面,而是低着头,在土地里找石头,只要看到感兴趣的石头,就挖出来。
                           有一阵子,赵琳特别着迷一种半透明的能在地上写出字的“画石”。一天,她发现家中柜子里面放着一个石头雕塑鹿,一看,挺像“画石”的,就把石头鹿搬出来,在地上试了试,果然,能写出字!于是,她用鹿角在地上画呀写呀……
                           父亲回来一看,哎,这个鹿怎么少了一个角?
                           父母转业回到了北京,分到大杂院里的一间小平房。小平房终年没有阳光,一到夏天,屋里返潮,地上一片一片的水。房前有一棵大槐树,春天时分,树上有很多很多的“吊死鬼儿”,一刮风一下雨,“吊死鬼儿”劈里啪啦往下掉,房檐上挂着无数条,吓得上小学五年级的赵琳不敢进家门。邻居的奶奶一看赵琳放学回来,就赶紧拿着笤帚出门,一边说“别怕,奶奶给你开路”,一边把“吊死鬼儿”扫掉。赵琳住在搭出来的“小厨房”里,床靠着墙,薄薄的墙上贴着挂历纸,权当墙围子。晚上睡觉,她经常听见挂历纸里面“哗啦哗啦”地响,小虫子爬哪!一天晚上,她睁眼一看,墙围子里爬出了一条大蜈蚣!还有一天早上,床边爬出一条大蝎子!
                           被北京广播学院录取,却破灭了“复旦梦”
                           1994年,赵琳考大学。
                           她的一个家住音乐学院的同桌,想考北京广播学院的文编系,在这位同桌的鼓动下,班里的几个同学都跃跃欲试地去报考广院,赵琳也跟着去了。
                           她们一起骑着自行车,骑了一个多小时,到了广院。赵琳在广播学院的校园里转了一圈,觉得并不似想象中的大学的样子。当时的感觉是“不感兴趣,没有太当回事。”但既然来了,就去报了个名,拿了招生简章。本来,赵琳想跟同桌一起报考文编系。可是一看招生简章,考文编系还要考音乐常识、戏曲常识,心想:“我哪受过这方面的熏陶呀,我家又没有人干这行!”
                           她把招生简章看来看去,哎,播音系挺简单,只考朗诵。“就报播音系吧。”赵琳说:“没有想真考,只是想尝试一下面试的滋味。”初试时朗诵,老师说:“你这个朗诵太平了,像白开水一样。”可是,口齿还算清楚,朗诵基本不懂的赵琳,居然糊里糊涂地进入了复试。复试的前一天,赵琳下楼梯的时候,从楼梯上滚下来,脚摔伤了。坐在医院的床上,隔壁一个正在接骨的病人哇哇地尖叫,赵琳吓坏了,心想一会儿我也得这样。
                           第二天,赵琳右脚打着石膏,用根绳子把爸爸的大拖鞋绑在脚上,柱着一根拐棍,一副狼狈模样去参加复试。
                           进考场之前,她反复念叨:“我一定要跟老师说,我的脚是昨天临时摔坏的,我不是残疾人。”
                      


                      14楼2011-04-27 22:26
                      回复
                             可是,一进考场,赵琳就蒙了,想说的话忘了!“唉,这下完了,老师肯定想,这个残疾人怎么还考播音系?”结果,面试分居然勉强通过了,60多分。其实,赵琳当时特别想报考的是复旦大学新闻系。于是,第一志愿,填报了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在提前录取一拦,填上了北京广播学院。为了考上复旦,赵琳特别用功,拼命地复习功课。甚至还买了上海地图,买了一本《厚黑学》,想着怎么对付以精明著称的上海人。
                             最后由于自己填报志愿的问题,她被北京广播学院录取而不得不放弃复旦,这让当时的赵子琪十分难过。
                             播音系来了一个“丑小鸭”
                             赵琳的专业分数并不高,凭什么就被门槛很高的广播学院播音系录取了呢?“那一年,特别奇怪。以前,广院录取都要看面试成绩好不好,但是那一年,广院换了一个新校长,新校长说,要重视文化素质,文化分数要好。我在北京的考生中是文化分最高的,就被录取了。”歪打正着考进广播学院的赵琳,先天条件并不适合传统的播音,不属于有播音天赋的人。有一次上发声课的时候,老师让她念了一段古诗,念完之后,老师沉默了一会儿,看着赵琳问:“唉,你父母是干这行的吗?”
                             “不是”
                             “那你为什么要考播音系呀?”
                             赵琳心里凉嗖嗖的,心想“又不是我要考,谁让你们录取我呢!”
                             在学校,赵琳默默无闻,对播音专业很没有信心。觉得自己先天条件不行,不适合干播音。她对自己前途很担忧:学播音,将来干什么去呀?当时的赵琳,有些瞧不起学播音,觉得学4年就是学怎么说话,有什么意义呢?好像只有学习不好的人无可奈何了才学播音。
                             但是,上了几年播音系之后,赵琳意识到自己的想法错了。她从老师们身上感觉到了一种对播音职业的热爱,和对播音的钻研精神。她明白了一个道理:每个行业都有发挥的空间,关键就看自己怎样去做。特别是当老师们讲怎样揣模播音角色的时候,赵琳觉得,播音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学问,是一个很值得尊敬的职业。慢慢地,赵琳调整了心态。对于没有上复旦,赵琳现在还后悔不后悔?
                             “现在不后悔了。当时,对于将来的职业是一个很朦胧的概念,没有确定要去干什么,只不过感觉想干新闻一类的职业。如果当时考了复旦,可能也有机会做主持人,但是绕了一圈,而上广播学院,是做主持人的直通路。”
                             原来真有天上掉馅饼这种事,伸手接好
                             大一下半学期,同学们开始蠢蠢欲动,想接触一下电视,“找点活儿干”,但是,根本没有机会。宿舍里的女孩们在一起设想:“要不咱们去通县电视台毛遂自荐,试一试?”赵琳却根本没有想到自己可能干电视这一行,也根本没有发现自己能干电视这一行。赵琳上大二的时候,北京电视台开了一个新栏目《流行20分》,需要找一些年轻的主持人。电视台到广播学院来挑人,赵琳和班里的几个女孩去试镜,一试,挺好,赵琳被选中了。
                             选中赵琳这个播音系的丑小鸭?真没想到!赵琳和同宿舍一个也被录取的女孩,走在回学校的路上,一路感觉踩着云似的,想:怎么可能呢?原来真有天上掉馅饼这种事,馅饼怎么就掉在咱们身上了?从此,赵琳开始接触电视,做电视主持人。在《流行20分》这个栏目中,她主持《流行视窗》板块,给观众们介绍北京一些时髦的酒吧、咖啡屋等等。
                             第一次,面对镜头说话,是在一个外景--刚刚开张的星期五餐厅。赵琳心里特别紧张,刚好摄像师又很不耐烦,他看赵琳一遍一遍地总出错,他老得扛着机器,就对赵琳说:“哎,你争取一遍就过啊。”赵琳每录一段之前,摄像师都要说这么一句。本来赵琳就不太知道面对着镜头应该怎样说话,摄像师这么一说,弄得她别提多紧张了!一边盯着镜头,一边脑子里使劲地想着词儿,不知怎么的,老出错!摄像师在旁边唉声叹气:“啧啧,唉……”而赵琳手拿话筒,哆哆嗦嗦地在发抖。
                        


                        15楼2011-04-27 22:26
                        回复
                               第一次,在演播室里拍片头。片子拍出来之后,大家都说:感觉真是不错。赵琳自己也觉得,演播室里灯光一亮起来,灯光打在身上,自己马上就进入了兴奋状态,一点也不紧张,表现挺自然。她发现,原来,自己是有这个能力的,在演播室里,在灯光下,感觉特别好。
                               赵琳开始有信心了。由于主持《流行20分》这个栏目,赵琳开始介入电视,走进电视圈。后来,其他电视台也找她去做节目。上大三的时候,是她最忙的一年。那一年,她同时在做四五个节目,北京电视台的《双休日计划》、北京有线台的《休闲假日》和介绍时尚的《综合传播》,凤凰卫视的《汽车冲动》等等,1996年底,又在中央台接手《生活》栏目。
                               荧屏上,穿着大家为她凑的套装
                               还是大二学生的赵琳,开始在中央电视台主持《生活》栏目。
                               《生活》这个栏目,一开始的镜头是一个小门,主持人推开小门,走到镜头前,说几句话。主持人要穿职业套装,穿高跟鞋。而赵琳还是学生,从来没有穿过高跟鞋。为了做节目,她特意去买了一双高跟鞋,穿上走进演播室。
                               哇呀,高跟鞋实在是难受,脚痛得不行,而且走起路来别别扭扭,浑身不协调。每次从小门走到镜头前,都极其费劲,经常不成功。有一次,她从小门里走出来时,高跟鞋居然不幸地掉了!练了两年多,穿高跟鞋走路很自如了。赵琳笑侃:“这也是收获之一。”主持人要穿职业套装,职业套装的价格却很贵。《生活》栏目开始时有服装赞助,一年多之后合同期满就没有再续。没有人赞助服装了,只有自己去买。但赵琳是个学生,要买套装,经济上实在支付不起,觉得:太贵了!
                               组里的编辑、记者们想办法帮助赵琳凑衣服。有一天,她刚刚走进办公室,一个编辑就招呼:“来,赵琳,给你看一样东西。”编辑拿来一张纸,上面用圆珠笔画着几款服装,右下角画着赵琳的小人头儿,咧着嘴笑,下面写着一行字:“赵琳,我们在为你凑衣服。”赵琳真感动哪。
                               播新闻怎么有些像凤凰卫视的新闻主持人
                               1998年毕业时,赵琳水到渠成地进入了中央电视台,这时,她主持了一年多《生活》栏目,观众们已经认可她了。中央电视台新分配来的大学生,都要到基层锻炼3个多月。赵琳被分配到济南电视台锻炼。济南电视台的同行们知道赵琳已经做过几年的主持人,就说:“你来主持《晚间新闻》吧。”“好啊”。赵琳挺激动。她觉得,“自己这样的条件做主持人还可以,中央台的《晚间新闻》是绝对不会让我播的。”
                               第一次,做完《晚间新闻》,大家看带子,哟,不像传统概念中的播新闻的感觉。有人说:“哎,看你播新闻,就想起你主持《生活》来了。”还有人说:“哎,你播新闻有些像’凤凰卫视’新闻主持人。”赵琳心想:“这是夸我呢还是骂我呢?”开始,大家不太适应赵琳播新闻,过了几天,可能是习惯了,大家觉得,不错,挺好的。赵琳播了一个星期的新闻后,就有观众给她打电话、来信,一个老局长还写了一首“央视有主持,济南来播音”的打油诗,夸她播得不错。
                               后来,就让赵琳正经八百地播《济南新闻》了。播《晚间新闻》,只是星期一到星期五,周末休息。而《济南新闻》是天天播。刚开始,赵琳没有反映过来,周末,跟着人事处长和几个实习的大学生去郊游。车一路疾驶,快到目的地时,赵琳突然想起;“今晚会不会还有‘新闻’啊?”大家说:“哎,没准儿。”怎么办?人事处长赶紧跟台里联络,果然当晚有‘新闻’!赶紧协调,找人替班儿。以后,同事们老拿这件事笑话她:“还说别人记性不好呢,就你记性不好,晚上播新闻都忘了!”
                          


                          16楼2011-04-27 22:26
                          回复
                                 2000年春节晚会,其中的一个新面孔
                                 1999年,为了庆祝国庆50周年,举办了一台大型文艺晚会“江丵山如此多娇”。
                                 赵琳正在和朋友们唱卡拉0K,忽然,有人呼她,一看,是国庆晚会剧组。她觉得挺奇怪:“国庆晚会剧组找我干吗?”赶紧回电话,导演说:“你赶紧过来,参加国庆晚会剧组。”
                                 赵琳根本没有想到能够有这样的机会!她刚刚分配到中央电视台还不到一年的时间,而且,从来没有接触过文艺晚会一类。她就去了。试了试,大家觉得还不错。国庆晚会上有3对主持人:周涛和朱军,张正和王玲玲,而亚宁的搭当,就是赵琳。国庆晚会,当然要非常正规。事先拿到了稿子,但是不能像电视主持人那样可以借题发挥,而是一个字都不能错,说出的话也要慷慨激昂,像诗朗诵一般。开始,赵琳有些不适应,因为《生活》栏目比较贴近生活,说话跟平常聊天差不多。而主持国庆晚会,别的主持人都是调门儿提高八度,几乎是激情地喊着,赵琳自我感觉已经向“激情地喊着”靠拢了,但是,导演说:“不行,调门儿还得再提高!”每次都比上次的调门儿再提高!到了彩排的最后一天,导演说:“哎,行了,这样的调门儿合适。”一个朋友问赵琳:“你最近忙什么去了?”“我天天录国庆晚会哪。”“你主持的时候说什么啦?”“没说什么,就喊了几句。”
                                 离开央视
                                 当时辞别央视进军影视圈,虽有风险她没有后悔。“当时我只是说,对主持人这个工作已经彻底厌倦 了,我就肯定在今后的生涯里面我不想再做了,所以我是一定要改行的。”当时的工作状态已经不能发挥赵琳的创造力,“我就觉得总是在重复一些事情,用的是你这个智力部分最低端的记忆力部分。每天你也不能乱说话,编辑已经给你写好了,我的记性特别好,那词儿写得再长,再有什么专业术语,基本上就是一遍就下来了。所以,后来我的一个朋友陪我去录像,那时候我已经有打算说要去演戏了。他开始劝阻我说,你不要轻易放弃。但是,我带他去看过我的一个录像,录完了以后,他说你改吧。我觉得,现在的工作用了你的智商还不到1/10呢。目前这个工作状态对你来说太简单了,可能确实是这样的。对我来说,我不知道自己做这个工作的意义在哪儿。”
                                 不要再叫我“赵琳”
                                 《我的青春谁做主》热播以后,赵子琪这个名字正在逐渐进入公众视线。优秀而果断的赵青楚取代夏琳成了新一代白领的偶像。剧中的姐妹们竭力摆脱上一辈的管教和束缚,角色以外的赵子琪也一直努力为自己的人生做主。为了和“中央电视台《生活》栏目主持人赵琳”这个称号彻底告别,她为自己改了名字,“我的父亲非常喜欢石头,而‘琳’和‘琪’都是美玉的意思。因为家里有南方人,他们用苏州话说“琳”非常顺口,所以家里人就给我起了“赵琳”这个名字。当我准备改名字时,又遇见了‘琪’这个字,觉得和它很有缘分,于是我就把名字改成了赵子琪。”
                                 有人说改名是演艺圈大忌,但赵子琪的新名字却为她带来了好运。“其实赵子琪是我小时候的名字,是我爷爷奶奶取的,我一直很喜欢,后来被改成赵琳,当时年龄小,尽管不喜欢,也做不了主。”用赵子琪的说法是,新名字相当于个人的风水,而且也会让自己更自信、会带动自己的气场。“在拍《我们生活的年代》时,字幕上写的还是赵琳,而从去年拍《我的青春谁做主》开始,我就完全改成赵子琪了。之后连续接了《天地不容》、《无间有爱》、《你永远都不会独行》这些戏,虽然很忙,连休息时间都没有了,但我觉得很快乐。”
                                 保持本真质朴率真
                                 改名之后的子琪并未为此改变自己固有的生活圈。她依然生活在曾经的友谊包围中。荧屏中,她可能是干练的职业女性,也可能是温婉贤惠的居家女。不过,在生活中,她是那个朋友圈中著名的“马大哈”,她经常忘记应付生活中的麻烦事,比如,车的年检,比如,什么什么费,很多时候,是朋友打来电话提醒或者直接替她代劳。
                            


                            17楼2011-04-27 22:26
                            回复
                                   赵子琪明白,她选择了演员这一职业,也就意味着选择了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明星毕竟不同于普通的社会大众,更不应甘于做普通大众,或以低于普通大众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明星们应勇敢的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这份责任,源于对“衣食父母”应有的回报,源于作为公众人物应有的自律。
                                   面对贫困,面对不幸,人性和良知的光辉弥足珍贵,赵子琪将这一点感动发散开来,弥漫开去,再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于是成就了她与众不同的熠熠的星光。
                                   生活中,赵子琪爱好广泛,从某种程度上说,她有着生活家的潜质,她对居家装修乐此不疲,喜欢在家中营造一种优雅,舒适的环境,她的家也因此被布置的绿意融融,诗意盎然。闲暇时间,她爱好摄影,随身携带着一个小小的摄像机,看到或感动或美的瞬间就会抓拍下来,将瞬间留驻永恒,她用摄影记录着生活中的点滴感动。书是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或许她身上那股浓浓的书卷气就来源于此。随着年龄,人生阅历的增加,看书的心境也会有所不同。
                                   “刚刚看完张爱玲的《小团圆》,以前可能真的很迷恋她小说中的那种苍凉感,可是,现在读完这本书我的触动不是很大。或许,我已经走过了那个为张氏小说唏嘘感叹的阶段。我觉得这本书带给我的触动,远远不如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子琪说:“我更愿意看一些哲学的,带有人生思考意味的书。”
                                   读书的心境随着年龄会变化,人生观、价值观也当然随之改变。以前,她会以为一个女孩子的传统幸福模式是结婚生子,有一个好的归宿,现在则不。“幸福的模式有很多种,不是仅仅有一条大家都约定俗成的路。”子琪说,“重要的是,有幸福的心境与感受幸福的能力。”
                                   这个在军区大院中长大的孩子,从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当兵的爸爸用近似军训的严厉要求她,早睡早起,每天跑步。按照父母设置的路径,她应该是循规蹈矩的乖乖女,一路波澜不惊。如今,她依然是父母眼中的乖乖女,但是她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成长方式――一边走,一边寻找自己最喜欢的表达方式。
                                   总是让别人担心她的选择有点冒进,却总是走得沉稳有力。因为,她明确地知道,自己选择切入生活的角度,是源自内心的需求,并会为之付出一生的努力。
                              


                              19楼2011-04-27 22: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