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是什么使得他的心空,没有了亮色呢?是他的教义的宿命。克洛德一生接受的是宗教世界观、价值观,这注定他的意志被教义所束缚,他自己则被加上了一个精神枷锁。可他同时又是一个“人”,他也有人的正常的感情需求。然而环境的束缚、善性的爱挫,使他内心深处埋藏着自私、肮脏的欲念,在宗教世界观的压抑下形成了罪恶的企图,从而使他在遇到青春美丽、带着圣洁光辉的爱斯梅拉尔达之后,便再也无法抗拒这巨大的诱丵惑而爆发了畸形、疯狂的占有欲。克洛德不耻运用追逐跟踪、街头抢劫、栽赃诬陷、威逼利诱等一切手段想占有她;最后,自己得不到她,也不让别人得到她,把所爱的人推上了绞刑架,在目睹惨象中满足自己的占有欲。克洛德的残忍.狠毒,不能不让我们对他恨之入骨,不能不让我们唾弃他,恨不得把他打进十八层地狱。
但是,我们不能就此断定克洛德就是这样一个可憎可恨的人物。我们无法否认,他在爱情面前是个敢爱敢恨的勇敢者,他爱得真切、爱得透彻、爱得疯狂,他是经历了灵与肉的挣扎和搏斗,拿人性与神性进行了严峻的挑战。这份勇气足以令爱情游戏中的各色伪君子无地自容,也使我们不得不承认那套黑色袈裟下跳动着一颗灼烧着的滚烫的爱心,那是一颗坦荡的心,最多情的勇士的心。不信?请随我看看他的爱情心路历程吧。
之前,宗教的全套理论已在克洛德的内心深处扎根,“认为情欲是罪恶,会毁灭人的灵魂。”这使他形成了自学奉行禁欲主义的性格。他自愿摒弃了人间的乐趣,压抑着正常感情的发生,用斋戒、祈祷、学习和修道院的灭欲制度把自己拴在冰冷的石头上,过着孤独、刻板、严肃的生活,成为那种不知道有早晨、飞鸟、有花朵的一类人物。他回避一切女性,甚至在国王的女儿探访圣母院时拒绝露面,这不是为了表示对上帝的忠诚,而是出于对“魔鬼”的惧怕。他人为地压制着心中的“魔鬼”,然而这一切如临大敌般的人为的强制的压抑,只能更清楚地说明宗教禁欲制度的不堪一击,并且越是受压抑的东西,越是拐弯抹角地寻找出路。所以当爱斯梅拉尔达,一个“超自然的生物”在他眼前出现时,他所有的抵御防线都崩溃了。少女的美丽、纯洁、善良,像一道闪电划破了深沉的夜色,唤醒了克洛德对宗教的怀疑的背叛的情绪,唤醒了他追求爱情的美好幸福生活的力量。这是美的胜利,爱的胜利,是人性对神性的胜利,似乎已走入人生穷途的克洛德,便再也无法抗拒而疯狂地爱上了爱斯梅拉尔达。这使他有了人的本质,人的内涵。
克洛德这样一个出类拔萃的,以“严肃和贞洁”著称的副主教,在人性的冲击之下,竟然背叛了上帝,作了情欲的俘虏,有力地说明了禁欲主义的反乎自然和畸形必然导致对自身的否定。克洛德的眼里闪烁着“奇异的青春、狂热的生命、深沉的热情,”在他身上“宗教”和“人”发生了尖锐的冲突,作为副主教的克洛德必须压迫着作为人的克洛德,而作为人的克洛德又在不自觉中反抗着作为副主教的克洛德。他最终打算放弃自己的地位、前途,甚至连信仰都丢弃,他不顾一切地跪在爱斯梅拉尔达的脚下勇敢地呼唤:“我们可以逃走……我们会在大地上找到一个更多阳光、更多树木、更广大的蓝天的处所……不断地来斟满我们那杯爱情之酒吧!”这是何等强烈的爱情,作为一个从事圣职的副主教,他对宗教禁欲主义的挑战又是何等的大胆呀!
当他求爱遭到姑娘的拒绝时,仍不甘心,继续发出:“要是你能知道我对你的爱情是怎么回事,那份火,是烧熔的铅,是一千把插在我心上的刀子啊!”在爱斯梅拉尔达身受酷刑时,克洛德的匕首也随着她的惨叫而刺入自己的肉体,他以为爱斯梅拉尔达被自己亲手毁灭的时候,绝望地大哭,使他难过得时时用手拔下几把头发,看看变白了没有,他的灵魂为此经受了一场痛苦的挣扎。“我要从胸中掏出,不是我的话,而是掏出我的肺腑,为了告诉你,我爱你,”这是何等坦荡、何等直白!爱情使他想到了“那些永远誓言的愚昧,想到贞操、科学、宗教和真理的空虚,上帝的无能。”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说:“爱情是一个凶神……她要支配整个的人,直到人不仅将自己的灵魂而且将自己的肉体的‘自我’交给她时,她才感到满足。”我们从这一切可以看到一个在巴黎圣母院的圣钟下度过了几十年的修道生活的圣徒,一个曾经是宗教禁欲主义的奉行者——克洛德,终于抛弃了一切,为了追求对吉普赛姑娘的爱情,他成了上帝面前十恶不赦的罪人,而我们更应该为这个爱的勇敢者大声喝彩。更何况他的一片热诚并没有赢得少女的片刻的柔情,那身袈裟更是让爱斯梅拉尔达害怕的厌恶,这使他承受了多大的苦难,但他毫不气馁,仍然一如既往的付出。因此,我们得肯定克洛德以人性挑战神性的勇气和挣扎反抗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