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纪吧 关注:93贴子:1,288

“看什么道纪,看点动画片吧!”这种情况算不算陷入“失循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1   回复:看什么道纪,看点动画片吧!
   循环这种东西是在三维时空中存在的概念引申……哲学是探索自身与宇宙逻辑奥秘的学问…哲学不是境界,跟狗屁的绝对时间绝对光速宇宙观木有关 系…量子理论解释了很多经典力学无法解释的现象……………多么美好的夜晚,你就承认你是在达到了绝对光速时从一个时间节点跃过另一个时间节点来到我们这儿 的吧!你是因跃过了才来的吗?不,你是因来了才跃过的……   
作者:我最讨厌名字长 2011-6-7 23:1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虽说只是在网上争一个口舌之快,有嫉妒心作祟,但这同样能反应一个人的思维逻辑,说这人已经陷入“失循环”是否过于严重?如果过于严重那这种情况又属于什么呢?



1楼2011-06-08 00:21回复
    和完全未接触道纪的人辩论,恐怕本吧吧友很少有我这种兴致吧。虽说无大益,但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过去的自己,也算起到一种警示作用吧。


    2楼2011-06-08 00:25
    回复
      这句话可以简化以下。你向大家推广的道纪实际上是关于人生的思考,是思想。而看动画片或许也可以获得人生方面的收益,但是对于一个20几岁的人来讲,更多的是一种消遣。于是这句话就演化为与其思考人生,不如消遣一下。孔子早就说了:“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这是人的本性之一,是“倾向无为”,在人的德容器还没有进入到自动蓄积状态时,“倾向无为”会无条件的支持欲望。当然,欲望的满足过程肯定会加速失循环的运转。


      IP属地:甘肃3楼2011-06-09 10:15
      回复
        那么不看但是心里明白应该看只是控制不住自己,与不看而且自以为是地认为不应该看的人,这两种人区别大不大呢?


        4楼2011-06-09 12:34
        回复
          还有,人们往往不会单纯的“好色”,还要为自己的“好色”找很多理由,就像自己做坏事,还要自己证明自己做的是好事,别人的“好德”才是坏事,一楼的例子正是这样。歪曲事实、自成逻辑,这样的人如何“醒过来”?可以被别人“唤醒”吗?


          5楼2011-06-09 20:36
          回复
            老子关于“中士、下士”的说法似乎符合这两种人。对于“不看而且自以为是地认为不应该看的人”往往对没有了解的东西下结论,这违反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知者”原则,因此属于“不学”。


            IP属地:甘肃6楼2011-06-10 21:24
            回复
              为自己的“好色”找很多理由,正是失循环封闭循环的结果,在“人文系统图”上表现为“寻求合理性单元”的开关被锁定在“失循环”一侧,要想使得这个单元的开关打开这种锁定而在一定的时间段导向“德循环”一侧需要爱的洋流。如果错过了爱的洋流流经“寻求合理性单元”的年龄,则需要人为地调整自己的逻辑环路,但这往往是有难度的。刘敢零先生介绍了西方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他们认为“人文系统”中的“寻求合理性单元”是人在成长过程中最后长成的。在《玄德》的第一部分论述的“人生曲线”显示人生在30~40岁之间会开始分化,走向殊途。我觉得那个分化点就是“寻求合理性单元”发育完成的时间。在此之前,“唤醒”是可能的,在此之后,我就不知道了,或者说“我未见”。


              IP属地:甘肃7楼2011-06-10 21:35
              回复
                我认同人生的阶段划分,用人生曲线可能比论语里面单纯用语言描述更生动形象,那么只是精确度的问题了。人与人之间个体差异很大,这点在身体素质方面表现的非常明显,那么心理方面的差异有多大呢?论语以每十年划分一个阶段精确度如何呢?我觉得这还有待科学的验证。


                8楼2011-06-10 22:08
                回复
                  《论语》里的十年一划分是孔子说自己的,总的来讲,十年又一个突变是可信的,当然不排除这里会有一两年的误差。这样的突变或许就是刘敢零所讲的“范式变换”。
                  对于不同的人,人生曲线的走向肯定不同,但孔子所说的“四十、五十而无闻则不足畏”无疑说明了人生道路的分叉点发生在这个年龄段之前的某段时间。


                  IP属地:甘肃9楼2011-06-11 21:41
                  回复
                    只有一两年的误差吗?我在想会不会有些人因为个体差异的关系,人生曲线和其他人可以有几十年的差别。


                    10楼2011-06-12 09:21
                    回复
                      这一、两年的误差说的是一个人对自己各个关键点的判断,就如同孔子说自己是以十年为基准,但真正的人生曲线中的转折点可能不是那样准确的十年一划分的。至于不同的人,差距肯定要大得多,《玄德》人生曲线部分就论述了不同人之间对于同一个转折点的差距。学而知之者15岁就达到了“志于学”的点,而因困而学的人的这个点要晚一些,最晚的可能会在30到40岁之间才到来,说几十年的差别显然是可能的。


                      IP属地:甘肃11楼2011-06-12 10:19
                      回复
                        我和causeevery聊的时候他提到机缘,我说机缘不存在,不过要不是您恰好写了《道纪》这本书,我可能到现在还是不理解物理学跟人文思想有什么联系,也不会明白哲学的谬误,这算不算机缘呢?
                        加入有这么一个人,十分好学,如果这个人十岁看了《老子》,就马上能变成道纪思想,但是《老子》这本书如果在这人五十岁的时候才出现,那么这个人五十岁才变成道纪思想,这个算不算机缘呢?或者这应该叫什么呢?
                        


                        12楼2011-06-12 10:50
                        回复
                          机缘这个词好像来源于佛教,我们可能会有些排斥,但时机是有的。如果将你所说的事件都说成是时机的话,那么造成时间转换的是“学”、“时”、“习”的相遇。没有自己的“学”作基础,时机到来时也无法转换为成果。


                          IP属地:甘肃13楼2011-06-12 17:55
                          回复
                            哦,对的对的,看来我对论语第一句话的理解还是不够。事实证明确实是需要自身的某些素质,有机会闻道的人其实越来越了,但是否会勤而行之还是看自身,自身没有学这个基础,真是“神仙也救不了你”。


                            14楼2011-06-13 11:59
                            回复
                              我从小就对佛教有种抵触,我这个人从小喜欢刨根问底,佛教里面好多玄乎乎的东西,我就喜欢追根究底,可每次都发现那些概念是靠更玄乎乎的词汇来解释的。还有一点是佛教强烈的绝对空间思维,任何东西都往玄了说,然后丢给佛祖,我一直十分不满意这样的解释。
                              后来看到道可道,不可道的解释是真理不可描述,我曾认为这种说法是对的,直到看了《道纪》,这种想法彻底从我脑中消失了。《道纪》之所以能让我相信,是因为里面说明了哲学都是谬误,“无限”就是“无限误导人”,看到这部分的时候虽然还没有完全认同《道纪》,但已经完全认同哲学是谬误了,因为我对哲学总是不能很好的解释很多问题也一直困惑着。
                              再看了《玄德》之后,对生而知之者这种说法感到太过难以想象,不过那时对《道纪》已经完全赞同。看完《玄德》后我又想了很多次生而知之者到底是否可能,最后还是接受了《玄德》里面的解释,既然可以“闻道”,那么必有可以“讲道”之人;又想到这有点像是“难者不会,会者不难”的道理,对于我们这些“不会者”来说,总会感觉生而知之不可思议,其实对于“会者”来说,真理十分容易,或者说十分清晰。
                              


                              15楼2011-06-13 12: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