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吧 关注:239,403贴子:6,768,483

回复:有谁看过西游记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事三、‘筋斗云,一纵十万八千里’。电视剧里悟空多显摆,一个筋斗,搜一下,无影无踪。《西游记》原著可不是这么写的,书中原话:【一筋斗就有十万八千里路哩!”大众听说,一个个嘻嘻笑道:“悟空造化!若会这个法儿,与人家当铺兵,送文书,递报单,不管那里都寻了饭吃。” 】。看吧,筋斗云小儿科,不过送文书的鸟本领,同学们都不以为然,没当回事的。后面悟空还大大窝囊在这个破本事上,连如来的小小手掌都没跳出去。
    那么,悟空学艺难道真一无是处吗?当然不是!西天取经一路降妖伏魔,基本靠的是孙悟空,一路上悟空的本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和锻炼。注意,这种本事并不是舞刀弄枪的匹夫之勇,个人英雄主义舞刀弄枪是征服不了各路妖怪的。悟空征服妖怪主要靠的是智力而不是武力,靠的是手腕而不是拳头,靠的是计谋而不是棍棒。比如,悟空演戏堪称一流。另外,大多数妖怪悟空是依靠他人之力解决的,这也是本事! 借他人之力可不那么轻松简单,也并不因为你血统高人家就一定屁颠屁颠来帮你。事实上,敷衍搪塞远比实际出工出力容易得多,老总如果不想出面时,他秘书就可以打发你了。但如果人家头头们不怕麻烦、不辞辛劳,心甘情愿大老远跑来出手帮助你,证明你真有能耐,有头脑,明白事理,融会贯通领悟了其中道道。【行者道:“若是天魔,解与玉帝;若是土魔,解与土府。西方的归佛,东方的归圣。北方的解与真武,南方的解与火德。是蛟精解与海主,是鬼祟解与阎王。各有地头方向。我老孙到处里人熟,发一张批文,把他连夜解着飞跑。”】。悟空知道遇什么样的困难该请什么样的神仙,知道请什么样的神仙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每次请神都请得动,请得动真神那就是天大的本事!



39楼2011-06-10 22:35
回复
        人与人交往是有不少规矩的,比如人家帮你办事,你装憨不还人请,下次谁还会理你。即使皇亲贵胄也必须通晓‘规矩’、照规矩办事。悟空由幼年到少年,再到成佛的成长过程中,灵台方寸山的斜月三星洞影响非常大,功不可没名不虚传。可以说悟空在这里学到了真正的一生受益的真本事,这个本事就是“规则”之道,晓悟规则、尊重规则、运用规则。
        三星洞也和其他学校一样,提供学生正果之道的课程 ,【祖师道:“‘道’字门中有三百六十旁门,旁门皆有正果。不知你学那一门哩?”悟空道:“凭尊师意思,弟子倾心听从。”祖师道:“我教你个‘术’字门中之道如何?”悟空道:“术门之道怎么说?”祖师道:“术字门中,乃是些请仙扶鸾,问卜揲蓍,能知趋吉避凶之理。”     祖师又道:“教你‘流’字门中之道如何?”悟空又问:“流字门中是甚义理?”祖师道:“流字门中,乃是儒家、释家、道家、阴阳家、墨家、医家,或看经,或念佛,并朝真降圣之类。”     祖师道:“教你‘静’字门中之道如何?”悟空道:“静字门中是甚正果?”祖师道:“此是休粮守谷,清静无为,参禅打坐,戒语持斋,或睡功,或立功,并入定坐关之类。”     祖师道:“教你‘动’字门中之道如何?”悟空道:“动门之道却又怎么?”祖师道:“此是有为有作,采阴补阳,攀弓踏弩,摩脐过气,用方炮制,烧茅打鼎,进红铅,炼秋石,并服妇乳之类。” 】。
        但是,除了正版的学术课程,除了严密的铭文法典,更重要的是,斜月三星洞还教导现实生活的务实之道,不上台面的地下规则。悟空一到三星洞,【那祖师即命大众引孙悟空出二门外,教他洒扫应对,进退周旋之节】。
    


    40楼2011-06-10 22:36
    回复
          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明白,现实为人不仅要知道杀人偿命、欠债还钱的大道理,还要谙习不成文的约定俗成的社会行为下的种种小规矩。此类规矩可能不起眼,却往往能办大事。后人取了个新名词,潜规则。名门正派不屑一顾,圣人君子视若无,但它们处处存在,影响我们的生活、行为、决策。如果能掌握到位、了然于胸,自然事半功倍、逢凶化吉。
          滑头祖师教授不谙世事毛头小子,真是费劲心思步步引导。【祖师道:“若要长生,也似壁里安柱。”悟空道:“师父,我是个老实人,不晓得打市语。怎么谓之‘壁里安柱’?”】、【悟空道:“这般也能长生么?”祖师道:“也似窑头土坯。”悟空笑道:“师父果有些滴。一行说我不会打市语。怎么谓之‘窑头土坯’?”】、【悟空道:“似这等也得长生么?”祖师道:“此欲长生,亦如水中捞月。”悟空道:“师父又来了。怎么叫做‘水中捞月’?”】
          悟空这方面有天分、醒水早、悟性高。【祖师闻言,咄的一声,跳下高台,手持戒尺,指定悟空道:“你这猢狲,这般不学,那般不学,却待怎么?”走上前,将悟空头上打了三下,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了,撇下大众而去。】。你知道须菩提什么意思吗,一般人哪个弄得明白啊,但悟空醍醐灌顶:【原来那猴王已打破盘中之谜,暗暗在心。所以不与众人争竞,只是忍耐无言。祖师打他三下者,教他三更时分存心;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上者,教他从后门进步,秘处传他道也。】。〔作个记号,西游规则第五条“走后门好办事”〕
          斜月三星洞学院的精髓正在于此,以潜规则之道强化、训练、体验潜规则,学生了然顿悟。
      


      41楼2011-06-10 22:37
      回复
            原来祖师传授长生术是只个噱头(长生纯属无稽之谈),重点不在教的内容,而在其授课的过程。点拨的手法本身, 悟‘空’的方式才是真正的要点。既然是‘空’,当然不会是摸得着看得见的实物东西,而是指大千世界万事万物生生相克、生生相依的规则。它无影,却无处不在,它无形,却刺穿人心。【无体之体即真体,无相之相即实相。非色非空非不空,不来不向不回向。】。
        (    插一句,悟空的‘空’也不是世上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空’。后面将提到,孙悟空是实干家,不逃避现实。)
            作者要我们大伙悟‘空’,源于很多话不便明言。不过作者担心后人愚笨,于是常常小心提醒、处处点拨,关键要点更是千叮嘱万嘱咐,用心良苦,煞费苦心,要我等切勿错过、切勿漏过。
        


        42楼2011-06-10 22:38
        回复
              【祖师闻言,咄的一声,跳下高台,手持戒尺,指定悟空道:“你这猢狲,这般不学,那般不学,却待怎么?”走上前,将悟空头上打了三下,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了,撇下大众而去。】。须菩提点拨暗示悟空的细节,话里隐话,实是作者煞费苦心在点拨提示我等读者。作者担心我们看不懂,怕我们一不留神错过关键,所以挖空心思故意安排的场景。
          这种类似的点拨提示,《西游记》里很多,历历在目。
              比如,上面梦斩龙王章节提到过的两个秀才拼诗,就是在暗示阴谋。
              再比如,【鬼王道:“久闻大王招贤,无由得见,今见大王授了天箓,得意荣归,特献赭黄袍一件,与大王称庆。肯不弃鄙贱,收纳小人,亦得效犬马之劳。”猴王大喜,将赭黄袍穿起,众等欣然排班朝拜,即将鬼王封为前部总督先锋。鬼王谢恩毕,复启道:“大王在天许久,所授何职?”猴王道:“玉帝轻贤,封我做个什么弼马温!”鬼王听言,又奏道:“大王有此神通,如何与他养马?就做个齐天大圣,有何不可?” 】。赭黄袍,即天子所穿的袍服,因颜色赭黄,故称。联系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故事,孙悟空称‘齐天大圣’正是大不韪犯上之罪,作者明白无误千真万确的高调注解,良苦用心。只有玉帝假装看不出,故意看不出,不追究。
              又比如,悟空被聘弼马温,即是【高迁上品天仙位,名列云班宝箓中。】。作者担心我们误会髙迁‘天箓’是夸张的修饰,于是在后面二郎神战悟空得胜回朝时明确补述,‘天箓’的确意味着很高的地位,是可以面圣的高级职位。【康、张、姚、李道:“兄长不必多叙,且押这厮去上界见玉帝,请旨发落去也。”真君道:“贤弟,汝等未受天箓,不得面见玉帝。教天甲神兵押着,我同天王等上界回旨。你们帅众在此搜山,搜净之后,仍回灌口。待我请了赏,讨了功,回来同乐。” 】。
              另比如,太上老君炫耀他的武器金刚琢时,提到【当年过函关,化胡为佛,甚是亏他】。作者这是暗示‘胡’与‘佛’的渊源,进而揭示‘猢狲’(尚未教化的‘胡孙’)与‘佛孙’的关系。顺便提一下,在很多汉语方言中,‘胡’与‘佛’读音完全相同。
          


          43楼2011-06-10 22:39
          回复
                另有一个明证,说明古佛与悟空渊源相当深不可测。与唐僧饱读经书相比,孙悟空几乎就是一文盲,但是,悟空对燃灯古佛的《多心经》造诣却远胜于唐僧。
                取经前期,【行经一个多月,忽听得水声振耳,三藏大惊道:“徒弟呀,又是那里水声?”行者笑道:“你这老师父,忒也多疑,做不得和尚。我们一同四众,偏你听见什么水声。你把那《多心经》又忘了也?”唐僧道:“多心经乃浮屠山乌巢禅师口授,共五十四句,二百七十个字。我当时耳传,至今常念,你知我忘了那句儿?”行者道:“老师父,你忘了‘无眼耳鼻舌身意’。我等出家人,眼不视色,耳不听声,鼻不嗅香,舌不尝味,身不知寒暑,意不存妄想——如此谓之祛褪六贼。你如今为求经,念念在意,怕妖魔不肯舍身,要斋吃动舌,喜香甜嗅鼻,闻声音惊耳,睹事物凝眸,招来这六贼纷纷,怎生得西天见佛?”三藏闻言,默然沉虑】。徒弟教训师傅,也算千古奇闻了。
                取经中期,【师徒们都笑不合口。正欢喜处,忽见一座高山阻路。唐僧勒马道:“徒弟们,你看这面前山势崔巍,切须仔细!”行者笑道:“放心,放心!保你无事!”三藏道:“休言无事。我看那山峰挺立,远远的有些凶气,暴云飞出,渐觉惊惶,满身麻木,神思不安。”行者笑道:“你把乌巢禅师的《多心经》早已忘了?”三藏道:“我记得。”行者道:“你虽记得,这有四句颂子,你却忘了哩。”三藏道:“那四句?”行者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三藏道:“徒弟,我岂不知?若依此四句,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行者道:“不消说了。心净孤明独照,心存万境皆清。差错些儿成惰懈,千年万载不成功。但要一片志诚,雷音只在跟下。似你这般恐惧惊惶,神思不安,大道远矣,雷音亦远矣。且莫胡疑,随我去。”那长老闻言,心神顿爽,万虑皆休。】。注意,乌巢禅师传唐僧的《多心经》时,并无四句颂子。这猴子再天才,也不可能一股脑拍拍脑袋无中生编什么颂子,而且还出口成章吟诗一首注解,   弓虽!!
                取经后期,【却说唐僧四众,餐风宿水,一路平宁,行有半个多月。忽一日,见座高山,唐僧又悚惧道:“徒弟,那前面山岭峻峭,是必小心!”行者笑道:“这边路上将近佛地,断乎无甚妖邪,师父放怀勿虑。”唐僧道:“徒弟,虽然佛地不远。但前日那寺僧说,到天竺国都下有二千里,还不知是有多少路哩。”行者道:“师父,你好是又把乌巢禅师《心经》忘记了也?”三藏道:“《般若心经》是我随身衣钵。自那乌巢禅师教后,那一日不念,那一时得忘?颠倒也念得来,怎会忘得!”行者道:“师父只是念得,不曾求那师父解得。”三藏说:“猴头!怎又说我不曾解得!你解得么?”行者道:“我解得,我解得。”自此,三藏、行者再不作声。旁边笑倒一个八戒,喜坏一个沙僧,说道:“嘴脸!替我一般的做妖精出身,又不是那里禅和子,听过讲经,那里应佛僧,也曾见过说法?弄虚头,找架子,说什么晓得,解得!怎么就不作声?听讲!请解!”沙僧说:“二哥,你也信他。大哥扯长话,哄师父走路。他晓得弄棒罢了,他那里晓得讲经!”三藏道:“悟能悟净,休要乱说,悟空解得是无言语文字,乃是真解。” 】。画蛇添足的废话不多唠叨,古佛独步天下的绝技,悟空却早心领神会,二者密切关系各位自己掂量,古佛是与唐僧亲近,还是与悟空亲近,想想,自然豁然开朗。这里,唐僧顿然省悟。
            


            46楼2011-06-10 22:43
            回复
                   另外,还有一个神仙,菩提祖师,可能也是燃灯古佛的化身。悟空有次自报家门:【 一点诚心曾访道,灵台山上采药苗。那山有个老仙长,寿年十万八千高。 老孙拜他为师父,指我长生路一条。】。十万八千岁,如来的弟子须菩提应该没这么大年龄。那么就是祖师冒用须菩提的名字了。这么高资历的老干部,极其可能,只怕就是古佛。
                  


              47楼2011-06-10 22:49
              回复
                    还有,在佛的地盘,居然有人胆敢传播《黄庭》(《黄庭经》早期道家上清派奉此经为主要经典之一),不可思议!回头想想,倒有可能古佛故意掩饰身份的烟雾弹,古佛经常与老君等论道,聊聊《黄庭》亦无可非议,如此而已吧


                48楼2011-06-10 22:52
                回复
                       考虑燃灯古佛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一贯风格,秉性难易,他藏手藏脚的交待嘱咐保密身份也就不奇怪了。【祖师道:“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 】。
                       “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其实也有深意。“灵台”,在《辞海》和《辞源》中有一种解释,指‘心’,因为“心有灵智能任持也”,所以称心为灵台。“方寸”的本意是‘一寸见方’,引申为‘心’,‘心为方寸之地’。“斜月”是指心字的斜钩一画,“三星”是‘心’字的三个点画。 总结,“灵台方寸,斜月三星”实际上指的就是“心”,引申为佛教的“一心”。一心在佛教有许多名字:真如、自性、法身、实相、佛性、法性、如来藏、圆成实性、本来面目、本地风光、大圆镜智等。一心的真谛不可思议,即禅宗的‘动念即乖、心行处灭’。
                       孙悟空有个外号叫“心猿”,“第十四回 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行者的胆量原大,那容分说,走上前来,叉手当胸,对那六个人施礼道:“列位有什么缘故,阻我贫僧的去路?”那人道:“我等是剪径的大王,行好心的山主。大名久播,你量不知,早早的留下东西,放你过去。若道半个不字,教你碎尸粉骨!”行者道:“我也是祖传的大王,积年的山主,却不曾闻得列位有甚大名。”那人道:“你是不知,我说与你听:一个唤做眼看喜,一个唤做耳听怒,一个唤做鼻嗅爱,一个唤作舌尝思,一个唤作意见欲,一个唤作身本忧。”悟空笑道:“原来是六个毛贼!你却不认得我这出家人是你的主人公,你倒来挡路。把那打劫的珍宝拿出来,我与你作七分儿均分,饶了你罢!”】注意这六个毛贼,分别暗指‘眼、耳、鼻、舌、身、意’,原来是‘六根’。六根又作六情,指六种感觉器官,或认识能力。悟空自称是它们的主人公,即感觉的发源地‘心’。心无旁念,自然六根清净。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
                       更有意思的是,灵台方寸山是个‘心’,斜月三星洞又是个‘心’。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连在一起,不就是‘多心’的意思吗? ‘心猿’与“多心经”的渊源不言自明(更多深层含义后面再慢慢道来),不得不感叹作者安排巧妙精致。
                       还有,西游记里佛院都叫‘寺庙’,道院都叫‘观宇’,只有妖怪的宿舍才叫做‘洞’。但悟空的母校,斜月三星洞,居然数个“洞”??【 猴王听说,只得相辞。出深林,找上路径,过一山坡,约有七八里远,果然望见一座洞府。】这样掩饰,更说明古佛欲盖弥彰,教授悟空歪理,非“正道”。
                  


                  49楼2011-06-10 22:53
                  回复
                        但是大圣盗蟠桃的事实已经确凿无疑,脱不了爪爪了。
                        继而,赤脚大仙又接力忽悠一把,众人拾柴火焰高嘛。猴子越陷越深,钩子越钩越牢:【   那里铺设得齐齐整整,却还未有仙来。这大圣点看不尽,忽闻得一阵酒香扑鼻,急转头见右壁厢长廊之下,有几个造酒的仙官,盘糟的力士,领几个运水的道人,烧火的童子,在那里洗缸刷瓮,已造成了玉液琼浆,香醪佳酿。大圣止不住口角流涎,就要去吃】。酒飘香,客未到,经不起,顶不住,没办法,口流涎,只欲食。不是猴子不把持,只怪‘鱼饵’诱惑太强悍。于是一发不可收拾,只好酒后肇事逃逸。
                    


                    53楼2011-06-10 22:58
                    回复
                          小不点变成肉中刺眼中钉,玉帝按奈不住了,只好摆明了下猛药,让猴子去管桃子。【 一日,玉帝早朝,班部中闪出许旌阳真人俯囟启奏道:“今有齐天大圣日日无事闲游,结交天上众星宿,不论高低,俱称朋友。恐后闲中生事。不若与他一件事管,庶免别生事端。”玉帝闻言,即时宣诏。那猴王欣欣然而至,道:“陛下,诏老孙有何升赏?”玉帝道:“朕见你身闲无事,与你件执事。你且权管那蟠桃园,早晚好生在意。” 】。猴子管桃子不出事才奇怪怪,那是烟鬼见鸦片,挡都挡不住,【唐僧道:“徒弟啊,又来猜了。”行者道:“放心,等我再去看看。”又嘤的一声飞将去,还从板缝儿钻进去,见是一个桃子,正合他意,即现了原身,坐在柜里,将桃子一顿口啃得干干净净,连两边腮凹儿都啃净了,】,【八戒听说,与沙僧微微冷笑道:“还不知他是会吃桃子的积年哩!”】
                      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猴子偷桃。
                          前面侧引旁论,兜了半斤废话,玉帝一而再再而三给悟空下套,他得有个目的,得有个动机。不可能无缘无故,无端抽风。各位大侠可能早忍不住要问,为什么呢?堂堂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为什么费这么多神,几次三番跟只小毛猴过不去?
                      


                      56楼2011-06-10 23:02
                      回复
                            前面提过,安天大会时,王母娘娘也登过台。【只见王母娘娘引一班仙子、仙娥、美姬、毛女,飘飘荡荡舞向佛前,施礼曰:“前被妖猴搅乱蟠桃嘉会,请众仙众佛,俱未成功。今蒙如来大法链锁顽猴,喜庆安天大会,无物可谢,今是我净手亲摘大株蟠桃数颗奉献。” 真个是——半红半绿喷甘香,艳丽仙根万载长。堪笑武陵源上种,争如天府更奇强。 紫纹娇嫩寰中少,缃核清甜世莫双。延寿延年能易体,有缘食者自非常。 】。第一次读到这就发现有问题,王母哪来的大株蟠桃献佛?前面七仙女摘桃时,发现紫纹缃核大蟠桃,也就是九千年一熟的后树上的桃子,熟的都喂猴了,【先在前树摘了二篮,又在中树摘了三篮,到后树上摘取,只见那树上花果稀疏,止有几个毛蒂青皮的。原来熟的都是猴王吃了。】。只有一种解释,王母给佛祖的是几个毛蒂青皮的桃子,也就是上面提示的紫纹娇嫩的没有熟的桃子。王母给佛祖的竟然是生桃子,奇怪,么意思嘛?
                            ‘生桃’谐音‘申讨’。肯定有驳友拍砖抗议,对不起,‘生’和‘申’有鼻音之差。汗颜,不敢狡辩,即使古文典籍很多谐音是对应古汉语和作者乡音,也无需权且生搬硬套将就‘申’这个谐音。呵呵,咱还有后手。感谢computer、感谢internet、感谢search engine,找到另一个词‘声讨’(跟申讨意思完全一样)。而且明朝人用过这个词,《明督抚年表》卷六:登莱巡抚袁可立上言:‘以侄废伯,所当声讨’。
                            直译,王母献生桃,是为‘声讨’。那么,王母大张旗鼓声讨什么呢?
                        


                        57楼2011-06-10 23:03
                        回复
                          看过啊,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第一,《西游记》第二


                          IP属地:广东58楼2011-06-11 00:01
                          回复
                            “孙悟空”这个名字,早在西游记成书之前就已经有了。“猢狲”佛孙?是由“胡僧”变异而来的好吧。


                            59楼2011-06-11 09:35
                            回复
                              楼主读书也算用了心了,可惜心思没用对方向,活生生将西游记读歪了去。
                              建议楼主多了解一下西游记成书史相关。把钻研西游记的劲头用对地方才好,否则先是误己,后又误人。


                              来自掌上百度60楼2011-06-11 10: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