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夜话吧 关注:113贴子:16,427

性情之辩——疯语一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百度


1楼2011-06-12 15:46回复
         过去好像看过一点关于“性”与“情”的东西,早忘到爪哇国去了。之所以想起这个命题,是因为“多余的话”以及过去看过的有个人写的一篇关于林徽因的文章,他分析了林徽因对婚姻以及婚姻以外的情感的态度,认为林是一个“至情而不至性”的人,所以,做为她的丈夫梁思成活的很累。觉得评价得很好。由此引发讨论,不敢掠人之美。至于讨论处什么样的结论,那就看思维所能到达的地方了。


    2楼2011-06-12 15:51
    回复
           至情而不至性,活的未免虚伪;至性而不至情,忍得未免痛苦。倘若一个人性情能够融洽相得,那真是莫大的福分,当然也是天分。


      3楼2011-06-12 15:54
      回复
             人生在世,真的能够至情至性吗?我看瞿秋白在处理人生两大问题(婚姻与死亡)的时候,均做到至情至性,真是难得。这其中既有瞿氏先天性格的缘故,也有外界环境的因素。比如最后,如果不是那样一个死亡,是否还有“多余的话”那样动人的绝境中的感悟?此前的瞿秋白内心其实忍的很苦,如果不是那样一个结局,他是否还要继续忍下去?我觉得,依他的个性,是很可能的。


        4楼2011-06-12 15:59
        收起回复
               梁衡评价瞿秋白,看起来大多还是从世俗的功利立场上。比如他说瞿秋白是“舍其事而成其心的哲人”,将“生命的价值”又往上推了一层。
               我是这样认为的:瞿秋白是谈不上“舍其事”的,因为无论从历史上看还是从他自己的叙述中看,他根本没成过“事”,不过身不由己,所以也谈不上舍。我觉得他也算不上严格的哲人,不过就是活的比较真实而已。我宁愿给他做一个这样的评价:一生求真终不悔。瞿秋白说到底,太真了些,人的味道太浓了些。不过,人太真实了,未免太累。
              另外,我认为关于生命的价值,是很难分得清高低的。因为每个人的性情均不相同。比如矛太祖与瞿秋白就很不同。所以,我宁愿说,无愧于自己,才能无愧于历史。我喜欢瞿秋白多一点,那纯粹是个人的偏好。


          5楼2011-06-12 16:10
          回复
                 现在回到关于性情的讨论。先给性情下个定义吧。我觉得“性"这个东西是人天性中的一种赤子情怀。“情”是流落到人间的“性”。(或许是非专业定义,可是那个哲学家会说自己的解释就是专业的呐?


            6楼2011-06-12 16:16
            回复
                   我的观点是:人是不能至情至性的。为什么?我的理由是:人生下来就是不能至情至性的。(我想起孟子论证人性本善的时候,手忙脚乱的举了一大通经验的例子,最后的逻辑还是:为什么人性本善?那仅仅是因为人生下来就是善的。就是善啊就是善。和我的差不多啊。所以可想而知下面的论证会有多尴尬。)
                   如果把至情至性理解为完整自由的自己的话,那么人可不可以做那个“自己认为的”(这点也很重要)那个完整自由的自己呐?不能。因为一个人自己完整自由了,他身边与他有冲突的人就不会完整自由了,换句话说,我如果绝对的爽了,别人会因为我而不爽。那么我还会真正的爽么?因为人除了替自己着想之外还要为别人着想,我们的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真是很有道理。那么人为什么要给别人着想呐?是被迫的吗?(我干脆不举比如父子母子之爱之类的理由,否则又经验了,干脆直接下结论)不是的。那是因为人的天性里就有为别人着想的因子。既然人的天性里就有为别人着想的因子,那他还是不是完整自由的自己。既然天性如此,是的。
                  如此看来,人的天性中就应该有一些被动的不能完全自由的成分,而不能仅仅归咎于“虚伪”的“情”。
                  


              7楼2011-06-12 16:33
              回复
                     果然即便踮起脚也咬不住自己的鼻子。未能免俗。


                8楼2011-06-12 16:34
                回复
                      至此,我觉得,人打天性里就有某种不自由的东西,人生下来就不会是完整的自己。所以那句名言:人生来是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可不可以修改为:人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是因为人生而不自由的。
                      既然这样,人在这个世界上就得忍受很多痛苦。为什么?因为你生下来就是这样的。
                      那就忍着好了。(这两句话怎么这么宿命呐?保留一下)
                      


                  9楼2011-06-12 16:38
                  回复
                         突然想抒发一下“克己复礼”的意思。过去有这样一句话: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那真是老祖先在充分了解了人性人情后说的。制定一个合乎大多数人标准的行为规范,避免不同个体因性情的不同出现冲突和混乱,使一个人在一定程度上舒展自己的同时尽量少去妨碍别人。我们中国古人的思想,真了不起。礼是一个好东西,可惜常常仅被理解成一种外在的形式。
                        除此之外,我觉得中国的思想还有更了不起的一个地方,就是知行合一。想到了说到了做不到,统统是废话。


                    10楼2011-06-12 16:44
                    回复
                           还有,过去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常常想,圣人为什么能够成为圣人呐,最后得到的结论是那是因为他将凡人做到极致的缘故。因为他特别的通达人情世故,特别的明白人间的悲欢离合,所以为普通人尊重爱戴,成为他们的人生导师。
                          是啊,平常的人,平常的理。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踏实实在的呐?


                      11楼2011-06-12 16:48
                      回复
                        至此,我觉得,人打天性里就有某种不自由的东西,人生下来就不会是完整的自己。所以那句名言:人生来是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可不可以修改为:人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是因为人生而不自由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不可以修改为:人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是因为人是生而不自由的。
                        


                        12楼2011-06-12 17:09
                        回复
                          这种命题会把人绕死的。
                          我给你理一理吧。
                          从现实与心理感受两个角度来讲人能不能至情至性。
                          现实角度:因为人一生会有很多限制,从生到死,死本身也是限制,这些限制常常会左右到心理,于是人不能至情至性。
                          从心理感受角度讲:你觉得受到限制,就有限制,如果你没感到限制,那限制就不存在。比如猪肉涨价,对于爱吃排骨的人,他会说生活越来越艰难,会有失落感,而对于恶心猪肉的那群人,这会是限制么?
                          其实想要心理感受的无限制,可以通过对现实限制的心理躲避而实现。(这句真TM绕)
                          圣人从心所欲时,不是真的可以为所欲为,而是,对不适合他为的,他已经习惯性不为了。
                          对一个以前吃猪肉的人,切断其肉源,长年累月进行猪肉很恶心的心理暗示,总有一天,猪肉再怎么涨价也不会影响到他的幸福,他彻底与猪肉绝缘了。(我曾经一年多不吃腰花,就是我妈给我的心理暗示
                          从这个层面上讲,性情还是可以实现的。毕竟性情,不须要广泛的自由。它更多的情感上和情感表现上的自由。比如明明知道随兴飞骏是女人,将来还会去找个猪头嫁,我和她生活在一起的希望灰常渺茫,但是在这一刻,我喜欢她,凭什么不让我喜欢她呢?谁规定一定要有结果才可以喜欢一个人?就算有规定,我可不可以不遵守呐?
                          至情至性,在我理解,是一个人有着丰沛的情感(不管对人还是对事),并且敢于放飞自己的情感,这种放飞不是不管不顾的放飞,而是勇于承担的放飞。承担,有时,对有些人,并不是限制。
                          


                          13楼2011-06-14 14:49
                          回复
                            我常说白玉堂是至情至性的人。怎么个至情至性法呢?他不是不受限制的,他甚至会为声名所累,但是,高兴就是高兴,不高兴就是不高兴,喜欢就全身心的喜欢,不喜欢谁说也是不喜欢,他不去装。喜欢颜查散就结为生死交,他放在包公案上的刀是什么,是宣示,如果包公枉法,那刀就不是摆设了。生死对他不是限制,他有他更看重的东西,或许是自在、自由吧。
                            当然这是文学人物,现实中很少,却也不是没有。我说我羡慕那种有可为之付出生命的执著的人,那样的情,那样的性,还够不上“至”这个字么?


                            14楼2011-06-14 15:10
                            回复
                              我是这样认为的:瞿秋白是谈不上“舍其事”的,因为无论从历史上看还是从他自己的叙述中看,他根本没成过“事”,不过身不由己,所以也谈不上舍。
                              —————————————————————————————————————————
                              举双手赞同,瞿秋白不就舍了点虚名吗?算什么事!那个叫梁衡的人太小家子气了。


                              15楼2011-06-14 22: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