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蝎在流泪吧 关注:503贴子:68,076

【林语堂】《老子的智慧》———读.摘.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
俺曾在2009年曾贴过    
邓潭洲   译   白话文《道德经》   
如今再重温研读贴存     
林语堂   阐释   《老子的智慧》
————————————————————————————————————————————
第一章   论常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奇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语译】可以说出来的道,便不是经常不变的道;可以叫得出来的名,便不是经常不变的名。无,是天地形成的本始;有,是创生万物的根源。所以常处于无,以明白无的道理,为的是观察宇宙间变化莫测的境界;常处于有,以明白有的起源,为的是观察天地间事物纷纭的迹象。他们的名字,一个叫做无,一个叫做有,出处虽同,其名却异,若是追寻上去,都可以说是幽微深远。再往上推,幽微深远到极点,就正是所有的道理及一切变化的根本了。
0.0.



1楼2011-06-13 23:10回复
    第二章 相对论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知,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主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语译〕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就跟着产生;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没有"有"就没有"无","有无"是相待而生的;没有"难"就没有"易","难易"是相待而成的;没有"长"就没有"短","长短"是相待而显的;没有"高"就没有"下","高下"是相待而倾倚的;没有"音"就没有"声","音声"是相待而产生和谐的;没有"前"就没有"后","前后"是相待而形成顺序的。因此圣人做事,能体合天道,顺应自然,崇高无为,实行不言的教侮。任万物自然生长,而因应无为,不加干预;生长万物,并不据为己有,作育万事,并不自恃其能;成就万物,亦不自居其功。就因为不自居其功,所以他的功绩反而永远不会泯没。
    0.0.


    2楼2011-06-19 20:46
    回复
      第一章(以《庄子》阐释)
      “不知道才是深邃得,知道得就肤浅了。前者是属于内涵得,后者只是表面的。”
      大地给我形体,使我生时劳苦,老时清闲,死后安息。因此,若是以为生是好的,当然认为死也是好的啊!
      有生,有死,有显,有灭,但都无法看见显灭的途径,这就叫做“天门”。天门便是“无有”,而万物就是从“无有”产生出来的。
      0.0.


      3楼2011-06-22 13:04
      回复
        第二章(以《庄子》阐释)
        道,因为有所蒙蔽,才有真假的区别;言语,因为有所蒙蔽,所以才有是非的争辩。
        超脱是非之论,明了自然的大道,深知“是非”是相应相生,“彼此”是相对却又没有分别的。
        分开一物,始可成就数物;创造一物,必须毁坏数物。所谓成就是毁,毁就是成。万物本就无成业无毁,而是通达为一的。
        未曾有心于道,一任自然的发展,方才是道的本体。
        万物没有穷尽,时间没有止期,得失没有一定,始终业无处可寻。所以有大智慧的人观察事物由远及近,不会只偏看一处的。
        “他们知道万物没有穷尽,所以不以小为少,不以大为多;知道时间没有止境,所以不因未看到遥远的事物二烦闷,不因与现代接近二强求分
        外的事;知道得失没有一定,所以虽有得并不欢喜,虽有失也不忧愁;知道始终无处可寻,所以不把生当作快乐,也不以死为祸患,因为他们
        明白生死是人所共行的平坦大道。”
        圣人认清了事物,只是存在心里,总人却固执己见和别人争辩以显耀自己。所以说:“辩论的发生,乃是不曾见到大道的缘故。”
        看破生死,所以能忘去年岁的长短;看透是非,所以能忘掉是非的名义,由此方能遨游于无穷的空间,寄托心灵于无穷的境界。
        0.0.
        


        4楼2011-06-22 13:05
        回复
               第三章 无为而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
          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语译】
               不标榜贤名,使人民不起争心;不珍贵难得的财货,不使人民起盗心;不显现名利的可贪,能使人民的心思不被惑乱。
               因此,圣人为政,要净化人民的心思,没有什么自作聪明的主张;满足人民的安饱,就不会有更大的贪求;减损人民的心志,便没有刚愎自是的行为;增强
          人民的体魄,就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哪里还会与人相争呢?
               若使人民常保有这样无知无欲的天真状态,没有伪诈的心智,没有争盗的欲望,纵然有诡计多端的阴谋家,也不敢妄施伎俩。在这样的情况下,以"无为"的
          态度来治世,哪里还有治理不好的事务?
               【阐释】
          ···德所以放荡,是因为好名;智所以外露,是因为争势。好名是攻击的主因,用智是争胜的器具,这两个都是有害的凶器,不能用作处世的准则。
          0.0.


          5楼2011-06-23 16:25
          回复
                 第四章 道之德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语译】
                 道体是虚空的,然而作用却不穷竭。其深厚博大的情况,好似万物的宗主。它不露锋芒,它以简驭繁,在光明的地方,它就和其光,在尘垢的地方,它就同其尘。不要以为它是幽隐不明的,在幽隐中,却俨然存在。像这样的道体,我不知它是从何而来?似乎在有天帝以前就有了它。
                 【阐释】
            ···道之深,像大海一样,反复推送永无止境,运转万物永不疲乏。
            ···增加了的并不见得增加,减损了的也不见得减损的大道,才是圣人所珍贵的。
            0.0.
            


            6楼2011-06-25 20:50
            回复
              第五章 天地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语译】
              天地无所偏爱,纯任万物自然生长,既不有所作为,也不经意创造,因此它对于万物的生生死死,好比祭祀时所用的草扎成的狗一样,用完以后,随便拆除,随便抛弃,并不去爱惜它。
              同样的道理,圣人效法天地之道,指百姓看作刍狗一样,让百姓随其性发展,使他们自相为治。天地之间,实在像一具风箱一样啊!没有人拉它,它便虚静无为,但是它生风的本性还是不变的,若是一旦鼓动起来,那风就汩汩涌出了。天地的或静或动也是这个道理。
              我们常以自己的小聪明,妄做主张,固执己见不肯相让,实在说来,言论愈多,离道愈远,反而招致败亡,倒不如守着虚静无为的道体呢!
              【阐释】
              ***道似科学之铁面无私,毫无人情可言。
              0.0.


              7楼2011-06-30 21:26
              回复
                第六章 谷神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语译】
                虚无而神妙的道,变化是永不穷竭的。它能产生天地万物,所以称作"玄牝"。这幽深的生殖之门,是天地的根源。它的体至幽至微,连绵不绝地永存着,而它的作用,愈动愈出,无穷无尽,自天地开辟以来,迄今如此。
                【阐释】
                ***阴阳四时按照自然的规律顺序运行,像是存在,又像是不存在,没有形迹,却又有其妙用,万物受它化育,却不自知的,就是道的本根。
                ***至此,"道之德"大都显现出来:道是万物之母,不能名,更不能言;它出之有形,入于无形;既不行,又不言,是深不可测的众生之源;它公正无私,它无所不在。
                0.0.


                8楼2011-07-01 22:41
                回复
                  第七章 无私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语译】
                  自古至今,天还是这个天,地还是这个地。天地所以能长且久的缘故,乃因它不自营其生,所以才能长生。圣人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常把自身的事放在脑后,但是他的收获却远超出他的本意。这还不是因为他遇事无私,故而才能成就他的伟大吗?
                  【阐释】
                  ***天地包容,承载万物,没有丝毫的私心。
                  ***君子不会再苦心求取富贵,更不喜欢长寿,不哀伤夭折,不以显达为荣,不以穷困为忧,不把世俗的财利占为己有,不认为君临天下是自己的荣耀。因为,当他忘掉物我的分别,与万物同归于一时,生死荣辱对他而言便没什么不同了。
                  0.0.


                  9楼2011-07-03 14:54
                  回复
                    第八章 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
                    【语译】
                    合于道体的人,好比水,水是善利万物却又最不会与物相争的。他们乐于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卑下地方,所以最接近"道"。
                    他乐与卑下的人相处,心境十分沉静,交友真诚相爱,言语信实可靠,为政国泰民安,行事必能尽其所长,举动必能适其会,这是因为他不争,所以才无错失。
                    【阐释】
                    ***没有一样东西能比水还平坦,必定要用水作法则。静止的水,外无水波,内里透明。人心也是如此,如果内心能保持平静,便不会被外物所动摇。
                    ***“某些事是不能被帮助的。不助的态度就是圣人的态度。”
                    0.0.


                    10楼2011-07-05 07:15
                    回复
                      第九章 自满的危险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语译】
                      若是自满自夸,不如适时而止,因为水满自溢,过于自满的人,必会跌倒。若常显露锋芒,这种锐势总不能长久保住;因为过于刚强则易折,惯于遥人,必易遭打击。
                      金玉满堂的人虽然富有,但却不能永久保住他的财富;而那持富而骄的人,最后必自取其祸。只有功成身退,含藏收敛不自满、不自骄的人,才合乎自然之道。
                      【阐释】
                      ***“无耻的人大多富有,言过其实的人大多显达。”
                      0.0.


                      11楼2011-07-05 20:09
                      回复
                        第十章 抱一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语译】
                        你能摄持躯体,专一心志,使精神和形体合一,永不分离吗?你能保全本性,持守天真,集气到最柔和的心境,像婴儿一样的纯真吗?你能洗净尘垢、邪恶,使心灵回复光明澄澈而毫无瑕疵吗?你爱民治国,能自然无为吗?你运用感官动静语默之间,能致虚守静吗?你能大彻大悟,智无不照,不用心机吗?
                        这些事如果都能做到的话,便能任万物之性而化生,因万物之性而长养。生长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兴作万物而不自恃己能,长养万物而不视己为主宰。这就是最深的"德"了。
                        【阐释】
                        ***“赤子整天号哭,声音却不嘶哑,这是心气和顺的极致;整天握拳而不拿东西,这是德性自然的结果;整天看而眼珠不动,是看不偏向的结果;走路没有目的,停下来也不知道要做什么,只是随顺外物,与之同浮同沉罢了。而这就是保全本性的常道。”
                        0.0.


                        12楼2011-07-06 20:06
                        回复
                          第十一章 "无"的用处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语译】
                          三十根车辐汇集到一个毂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否则车轴便无处安插,车也不能转动了。糅合陶土成为器具,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否则器具便失去了用处,连一点东西也不能包容。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否则也就毫无用处可言了。
                          如果明白这种道理,就知道"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真正有用的所在,还是在于虚空的"无"。
                          【阐释】
                          ***脚所踩的地方虽然只是像鞋那么大的一块地,但他还必须靠他没有踩着的地方继续远行。
                          ***精于手艺的人,不用规矩就可以画圆或直,那是因为他的手指和使用的工具已化合为一,可以专心致志而不受拘束。因此,忘记了有脚的存在,鞋子穿起来就舒适了;忘记了腰的存在,皮带束上也舒适了;忘记了是非的存在,心情自然也随之舒畅起来。
                          ***心志不变,便不会受外物的影响,所在之处则无不安适。一旦觉得安适,就再也不会觉得不安适了,那是因为"它"--道,是忘记了安适的"安适"。
                          0.0.
                          


                          13楼2011-07-08 07:21
                          回复

                            第十三章 荣辱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 ,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语译】
                            世人重视外来的宠辱,没有本心的修养,所以得宠受辱,都免不了因而身惊。又因不能把生死置之度外,畏惧大的祸患也因而身惊。
                            为什么得宠和受辱都要身惊呢?因为在世人的心目中,一般都是宠上辱下,宠尊辱卑。得到光荣就觉得尊显,受到耻辱就觉得丢人,因此得之也惊,失之也惊。为什么畏惧大的祸患也身惊呢?因为我们常想到自己,假使我们忘了自己,那还有什么祸患呢?所以说,能够以贵身的态度去为天下,才可把天下托付他;以爱身的态度去为天下,才可把天下交给他。
                            人失去本性,乃因五官分心于物质世界所致。一般宗教家认为,要使人类的精神得到解脱,惟有采取无我之教,这也是他们共同的理想。
                            至于道家的解脱,乃是透过了解自身之无及天地之有而来。明白了这个道理,万事的幸与不幸,荣或辱都将化成肤浅和无义。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也出现在三章之四,若能对照阅读,将会有更深一层的领悟。
                            【阐释】
                            ***快乐又保有天性的叫做"得志"。古代所谓的得志,并不是高官厚禄的意思,乃是指没有比现在再欢乐的愉快而言。如今所谓的得志,指的却是高官厚禄了。
                            ***因外物而丧失自己,因世俗而丧失天性的人,便是不分轻重,本末倒置的人。
                            ***“我的身体不是我的,是谁的?”
                            “是天地借给你的。不但如此,你的生命也不是你的,是天地借给你的冲和之气;本性也不是你的,是天地借给你的自然法则;子孙更不是你的,是天地借给你的蜕变(若蛇或蝉)。所以动则不知去向,止则不知何为,食也不知其味。这一切的一切,乃是天地运行的阳气所形成,你怎么能占有它啊?”
                            ***圣人将心寄托在没有变化而永远存在的大道中,无啥欢喜,也无啥悲哀。
                            0.0.


                            15楼2011-07-10 20: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