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人和泪吧 关注:55贴子:4,953
  • 5回复贴,共1

(转贴)药家鑫案背后的生命观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


IP属地:北京1楼2011-06-14 18:39回复
    一直想把皮艺军教授的这个文搬一下。。。
    就一段一段试着来吧,不知能顺利不。


    IP属地:北京2楼2011-06-14 18:40
    回复
      (2)
      二    
      人的逃避有两种,一种是本能的逃避。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学里发现了人的自我防御机制,防御的目的就是让人解除焦虑,恢复心理平衡,例如否认、投射、合理化、压制、文饰和补偿等等,这些防御机制是在压力或挫折产生之时起自动生成的。
      司机的自发逃逸就是一种本能的逃避——肇事后人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想一跑了之。逃逸就是要“否认”肇事的事实;把杀人的理由说成是因为“伤者想记住车牌”,于是杀人便成为一种“合理化”的解释。当然,在“压制”中对肇事情节进行选择性的遗忘,“文饰”自己的罪行等等都是自我防御机制的体现。
      并不是说人有了这种本能的逃避就可以不必承担责任。人是理智的动物,会采取理性的逃避,逃避肇事后随之而来的责任。反之,在有意识地决定逃逸的时候,人的良知会对这种无意或有意的逃逸动机加以阻止。这是人与动物逃避行为的最本质的区别。很可惜,药家鑫在他的社会化过程里没有学会承担责任,孱弱的良知没有足够的力量阻止他的恶行,于是他偏离了人性,显得更加冷血。
      逃逸就是拒绝承担责任。我那辆可怜的汽车,在五年中被人撞过三次,而且三次对方居然都逃逸了。两次是在停车场里有人倒车时撞了我的车就跑,撞得很惨,跑得很快。还有一次是一辆军车撞掉了我的车前面的反光镜后逃逸,因交通拥挤而被截获。我的这一辆车就遭遇过三次被撞后逃逸的事件,请读者朋友设想一下,在中国每天会发生多少类似的逃逸事件?其实,撞人或撞车这两种肇事逃逸没有多大区别,两种肇事人的动机也不会有本质性的差异。逃逸事件的大量存在,预示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从逃逸的高发生率来看,我无法保持乐观。
      在有关药家鑫案的讲座上,我问在座的学生,如果你去打开水,碰倒并摔坏了他人放在水房里的暖瓶;如果你用球踢碎了一扇玻璃门,而此时周围都没有人,你们会做何选择呢?你会在肇事地方留下你的姓名电话吗?台下几乎没有人能做肯定的回答。
      中国人的国民性中深藏着一种逃避。从宏观上讲,在“大跃&近”的浮夸风看到了荒谬绝伦的人造神话;在改*=革中看到了明知不可而为之的时弊;从微观上讲,在长途车上目睹了抢匪的罪恶,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了公然的循私舞弊,面对所有这些,绝大多数中国人选择的是:逃避。特别是在能够保护自己、成功地逃避的情况下,有多少人会做出讲出真话、说出真相、承担损失、承担责任的选择呢?
      


      IP属地:北京4楼2011-06-14 18:43
      回复
        皮艺军: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青少年犯罪教研室主任,青少年犯罪与少年司*法研究中心主任; 现任北京市禁*毒*委专家咨询委员、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犯罪学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犯罪学研究会预防犯罪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最高人民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厅专家咨询委员、团中*央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专家顾问组成员。
        


        IP属地:北京6楼2011-06-14 18:48
        回复

          关于这个,想起前些天俺在小说开篇里写过的一句,俺倒相信,这句话或许更接近人生本态:
          我们都不是多么坏的人,但是,我们也都不是多么好的人。所谓人生,也便如此。
          我是并不相信任何媒体所宣传所渲染的所谓“好人”及“坏人”的。关于某个人是“好”是“坏”,是何等性格,其实我们永远也不会了解真相,除非你常年生活在那人的身边。
          几十年来,放眼看去,我想我可以说,在生活中,我没有看到任何一个真正的“坏人”,有些人品性确实较差,确实口碑不好,确实有着令人鄙夷的人生观,但是,我也的确在这些人的每日举止中,看到过他们做下的“好事”。至少在不牵涉他们利益的时候,他们并不“坏”。
          从另一方面说,我也没有看到任何一个真正的“好人”,常年的接触和感受中,得到“这人不错”的众论的人,也的确是有一些的。比如我的一些朋友,我也很喜欢他(她)们。但是,他(她)们同样会因各种原因,或有心或无心、或者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对旁人造成伤害。而受到伤害的,也很可能就会是我。
          我想,对“人”这种动物来说,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好人”这个定义,实在是一个太高太高的标准。这个称呼,非修为了数十年的方外人才有底气说出口。不过,这方外人肯定不会说出来的了。呵呵。
          作为一个凡人,在道德这个问题上,有的人底限高些,有的人底限低些,甚至,有的人在这方面底限高,而在另一方面,却底限很低了。在利益上,有的人需求多些,有的人需求少些,但是,真的不在乎自身利益者,在生活中,我的确一个没有看到。
          其实,每一个人都是那么复杂,永远难以用定性的东西去划分,人性永远值得探究和深味的地方,也正是在于这种复杂,这种不可一概划之。如果忽视这种复杂,那么可以说,那是不真实、不诚实的。
          


          IP属地:北京13楼2011-06-17 09:44
          回复

            《竹林七贤》是人文历史随笔,不是小说了。咳,我那个签名。。。。其实有啥可好,字写得难看着呢。呵呵。不过有机会的话,当然是没问题的。只是近期八成是不行了,基本是除了去医院,连门都出不得。 等过了这段时间吧
            


            IP属地:北京15楼2011-07-08 17: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