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吧 关注:17,032贴子:220,785
  • 4回复贴,共1

杨广的政治眼界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1-06-22 08:46回复
       囧~~~~~~~~~转帖,出处:隋朝吧


    2楼2011-06-22 08:48
    回复
               。。。。。。。杯具,万恶的河蟹词~~~~~,第3帖转不来


      5楼2011-06-22 08:53
      回复
        但是,即使是这个治标之计,也同样遭到了不可克服的困难。其中最突出者,就是三门天险问题。原来黄河自潼关以东,河身在中条山与淆山之间流过,河道狭窄,水深流激。本来就很狭窄的河谷,在今河南省的三门峡市和山西省平陆县之间一段河床,又为雄峙河中的两大石岛所分开,河身被劈为三股,水势湍急无比,水下又多暗礁,行船至此,危险万分,故三股水分别被称为”人门”,”神门”,及”鬼门”,合称”三门峡”,是水路运输关东粮食布帛到关中去的必经之地。为了尽可能地克服这一困难,隋文帝于开皇三年,”遣仓部侍郎韦瓒,向蒲,陕以东,募人能于洛阳运米四十石,经砥柱之险,达于常平仓者,免其征戍。”这里的”砥柱之险”,就是三门天险;”达于常平”,即水运至陕州常平仓。能作到这一点的,就”免其征戍”,意在以格外的优待条件,鼓励越过三门天险的做法。然而,即使如此,人们仍视三门天险为畏途。所以,自开皇四年起,便采取”自小平(今河南孟津县西北)陆运至陕”,然后,”还从河水,入于渭川”而达于京师的办法。其目的在于绕过三门天险这段水运。这自然是在当时的条件下无法克服三门天险而采取的不得已的措施,而且运输量是十分有限的。这一方面是由于陆运需要的车辆与人丁过多,费用过昂;另一方面,还由于陆运也同样艰苦。因为自小平达于陕州的陆运,必需经过岗岭起伏,深沟满布的淆,函山谷之中,”峻阜绝涧,车不可方轨”。自古被称为险道,为兵家行军所忌之地。所以,隋文帝虽然采取了自小平陆运以绕过三门天险的措施,仍然不能扩大漕运量,以致开皇五年,就不得不允许关中贫民,”往关东就食”。到了开皇十四年,因为”关中大旱,人饥”,连文帝本人也不能不率领他的文武百官”幸洛阳”,至于关中”百姓”,尤允许他们”就食”关东。在就食途中,”从官并准见口赈给,不以官位为限”,其狼狈之状可想而知。小平陆运既然根本无济于事,到了开皇”十五年六月戊子”,隋文帝又被迫恢复水运,而且”诏凿底柱”。即沿着三门峡两岸岩壁,凿空架设人工栈道,以利于纤夫牵引,自然这更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从其效果来说,也没有因此而导致漕运量的增加。
        从上述一系列情况看来,表明隋文帝之建都长安,在经济上带来了颇为严重的困难。在关东经济超过关中的情况下,与其苦于漕运而不得不频频就食洛阳,何苦迁都洛阳,弃俭就丰,既临近山东,河北与江南等产粮地区,又可省漕运三门天险之烦哩!因此,隋炀帝即位之初的迁都洛阳之举,实为审时度时之行,为历史发展的必然,非出于炀帝一人之私欲!更不是迷信什么童谣之类的胡说!
        


        7楼2011-06-22 08:55
        回复
                不好意思打开浏览的各位,缺1楼,凑合着看看


          10楼2011-06-22 08: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