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拖拉拉地过了一个半月,终于把《赎罪》看完了。在豆瓣上我想来想去还是打了四星。结尾很美,有些颠覆之前我对这本书的看法。似乎前面都太拖沓,而主线索里只有三个画面能够清晰呈现出来。伊恩描述故事的时候总是把铺垫盖得很厚实很冗长,而真相爆发的那一时刻却尤其短暂,轻描淡写掠过。这种阅读过程像爬一段一直往前铺展的楼梯,虽每一步都可以踩得踏踏实实,但你永远不知道它将带你延伸至何方。或许突然在哪一站就这样止步不前了,而你自然毫无心理准备。相比故事本身的情节,阅读时一路停不了的猜疑更显得出其不意且阴森。
《赎罪》其实是很简单的一个故事,甚至可以缩成短篇。纵然的确经历过长久年代,横跨半世纪,但伊恩缓慢叙述的时候那种用来体现岁月流逝不止的写作手法则表现得异常轻松而独特。他喜欢花很长篇幅去勾勒出某个活生生的场景,定格下来,让读者脑中产生一个几乎静止但清晰无比的画面,接着他开始去描画另一个。而全书这样产生出来的画面一共只有三个。我记得自己当时在看了一半左右这本书的时候,已经开始替这故事担心,因为自开头写起直至快一半了他还在描写同一天里的内容。这就是印象最深的第一个画面,布里奥妮无意间犯下改变她一生的罪恶的十三岁其中一天。然后时间就飞速跳跃,用开启另一章节的形式直接把旧页翻了过去;当第二个画面逐渐清晰的时候,她早已告别青涩无知的少女时代。中间没有一点过渡,心安理得地像在讲另外一个故事。她一直心怀沉重的歉意,准备用一生时间去赎罪,像是一场必须自己一个人去完成的仪式,她从未试想过最终可以得到当年无辜受害的人真正的原谅。她早已长大,摒弃自幼坚守的文学梦,在战争时期毅然加入了医疗站负责救伤病员的护士行列。她活在对过去自己犯下罪恶的痛苦悔恨之中,她只能以尽力救助战场上受伤战士的实际行动来缓解心底无处散发的压抑。但他们已无法原谅她。她曾在“天真无邪”的借口的安全笼罩下重重地毁了别人的生活,罪孽太大,哪怕是自此她一生的弥补亦无济于事。所以最后出现的第三个画面是:已入晚年的她,子孙后代环绕身边,但随着记忆中的人早已离开,往事亦归为云烟。但她精神上的赎罪从未停止,成了她生命中一份重大内容。老了的她终于写完整个故事,明白文字会作为一种有效的方法永远地保存好那个时代和记忆中的人,保留她至死不愿搁置的心意。她终于安心。
这个结局是最好的。
我的生活很安逸。开始接着看新书。那天正午在书店猛然发现的共上中下三本的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由具有突破性的意识流写法闻名;一直很感兴趣,但之前苦于书店没得卖完整的,那天看见便当即把全套都买了下来。
每天凌晨三四点钟醒来后便没睡意,就爬起来看书。上午总是八点出门,背包里带上书和单反相机,去广场边那家固定的咖啡店点一杯冰咖啡、看一上午书。正午的时候离开那里,到F街一家不大的、但自己喜欢的西餐厅解决午饭,饭后靠窗坐在那里继续拿出书来看。下午两点半去图书馆,每次到它总是刚开门,而我总是第一个抢着去霸占二楼阅览室里最凉快的位子。下午三个半小时默不作声的自管自的阅读时间真的很惬意。坐着看报或杂志的基本上都是些戴老花眼镜的“文艺”老头,他们每天都来这儿,互不相认互不交谈,安静地管自己埋头阅读新旧文章,直到天黑图书馆关门才离去。置身其中,我总是感到安宁和快乐。
晚上吃好饭下楼跟阿猫去散步。阿猫是我刚联系上的初中时的好哥们,人很好,和我住同一个小区。晚上七点我去他家楼下等他,然后两人一起走路到海边。一路上讲一大堆,听了想哭想笑想喷血的,总之两人都傻得要死。不过我心情似乎也好得要死,这就够了。散步回来他脱了上衣又来回地跑步,而我邪恶地在想他哪天说不定会裸奔到马路上去。等他跑步跑完,我们就在小区跑道边上坐一会儿,然后又开始乱侃。仰头时我看见满天的星星。而这样的夏夜像场梦。
夜深他陪我到我家楼下,然后他自己也回了家。其实都离得不远。分手再见。
末了。记忆是有价值的,只有记忆才能生动地构成现在的我们。转眼都已长大,便尤其怀念年少无知的时候。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5a67bc36f3deb48ffb69a1d6c01e3aef/785da635e5dde711377265a1a7efce1b9c16618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