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一部维护封建正统思想的小说,这似乎早已成为了公论。在尊刘抑曹的思想影响下,《三国演义》出现了我前两个系列中所说的大漏洞,但最令人迷惑的“败笔”出现在两个以“英难”著称的人物——曹操与刘备的处理上,足足可以颠覆整个书的封建正统概念!
“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一句借曹操之口说出的煮酒论英雄名言恰恰诠释了三国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状况完全是这两个“英难”人物的创造出来的,所有的人、势、事、史都是在这两个人对命运和未来的努力缔造和奋斗过程中衍生出来的。无论是“义化”的关羽,还是“妖化”的诸葛亮,其实都只是为这两个“英难”人物缔造历史的过程在服务。但是《三国演义》在对这一对双雄的处理上却显得那样的迷惑和值得玩味,用解放后新版《三国演义》的序作者聂绀弩先生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就《三国演义》说,看不出刘备有啥足以与曹操并论的”!(请注意:是就《三国演义》本身来说的!)——那么,这就成了《三国演义》一大“败笔”,或者说是“尊刘抑曹”思想的一大败笔!——这不得不让人怀疑罗贯中先生的真实意图了!他真的是“尊刘抑曹”的吗?——也许:罗贯中才是历史上第一个为曹操翻案的人!曹操的这个案在罗贯中写他的时候就已经翻了!!!
既然是双雄并论,为什么要把刘备处理得无法和曹操相比呢?让我们来看看《三国演义》里是怎么样处理曹刘双雄的——
1、刘备逢战必先出彩,但最终却一塌糊涂;曹操每战必先败,最终会全胜。
为了“尊刘抑曹”,刘备每次打仗的时候都很光鲜,先声夺人,但最终受伤的总是他!全书开始,讨伐黄巾时起,刘备就总是打了胜仗,输了全部。连鞭打督邮的事迹都变成了张飞(据《三国志》等史书记载,鞭督邮的人应该是刘备!),刘备在此事上竟象一个渴望保住县令官印而逆来顺受的老弱病残!后来有了诸葛,两次火烧后是妻离子散的惨败;两川之后是失荆州;夷陵战前期是势如破竹,最后却败亡白帝城。这难道是“英雄”的战绩吗?
反观曹操,就算是官渡之战,也是被袁绍射得抬不起头来后再慢慢领先的,但最终获胜者都是曹操。张松曾用四大战役来讥讽曹**们就逐一来看一下《三国演义》这四大战役是怎么样描写的:
A、 反西凉拒马超之役:
之所以把这一战放到最前面,是因为这一战写得最离奇!马超为父报仇,杀奔许都来,曹操初战让曹洪守潼关,失!再战则割须弃袍,狼狈不堪!三战则退守渭南几丧命!四战赤膊上阵再丢分!——这样看起来,别说是英雄了,就算是三国时期的“军事家”头衔也名不符实!但罗贯中偏偏在这个时候安排曹操到阵前会韩遂,敌军将士踊跃来观看曹操长什么样——呵呵,这样的败军之将怎么能称“多智谋尔”?
然而答案却在反间计大破马超后解开,曹操回答众将提问作了整个战役的解答:原来之前的四场大败竟是曹操有预谋地“示弱”,他的目的在于一让敌人轻敌、二要让西凉所有的未服部落的头领听马超胜利后都赶了上来以利他一举全歼、三则是要为最终成功使用反间计打好基础!换句话说,曹操用的是三十六计中的“扮猪吃虎”的计策,而且这个计策是在马超兵还没到潼关就定下了!!——这样一写,前面把曹操贬得一无是处的四个小战役是全都失色了,你看他割须弃袍?——那是在麻痹你啊!
最妙的是,曹操班师时留谁防马超的东山再起?——一个书生杨阜!换而言之,匹夫之勇的马超杨阜就足以应付!——而正是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杨阜,靠借兵把不可一世、“有吕布之勇”的马超杀了个家破人亡,兵败逃窜!——整体看起来,你觉得曹操是不是“英雄”呢?
B、 濮阳迎吕布之役:
濮阳城惨败,曹操几乎送命,但曹操居然能够有胆色从吕布身边逃走!——这些如果说都能从《三国志》中找到证据,那么曹操回营后马上就用诈死计复仇则是罗贯中送给曹操的胜利!按照“抑曹”的初衷看,罗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处理一个莫须有的胜利给曹操呢?
“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一句借曹操之口说出的煮酒论英雄名言恰恰诠释了三国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状况完全是这两个“英难”人物的创造出来的,所有的人、势、事、史都是在这两个人对命运和未来的努力缔造和奋斗过程中衍生出来的。无论是“义化”的关羽,还是“妖化”的诸葛亮,其实都只是为这两个“英难”人物缔造历史的过程在服务。但是《三国演义》在对这一对双雄的处理上却显得那样的迷惑和值得玩味,用解放后新版《三国演义》的序作者聂绀弩先生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就《三国演义》说,看不出刘备有啥足以与曹操并论的”!(请注意:是就《三国演义》本身来说的!)——那么,这就成了《三国演义》一大“败笔”,或者说是“尊刘抑曹”思想的一大败笔!——这不得不让人怀疑罗贯中先生的真实意图了!他真的是“尊刘抑曹”的吗?——也许:罗贯中才是历史上第一个为曹操翻案的人!曹操的这个案在罗贯中写他的时候就已经翻了!!!
既然是双雄并论,为什么要把刘备处理得无法和曹操相比呢?让我们来看看《三国演义》里是怎么样处理曹刘双雄的——
1、刘备逢战必先出彩,但最终却一塌糊涂;曹操每战必先败,最终会全胜。
为了“尊刘抑曹”,刘备每次打仗的时候都很光鲜,先声夺人,但最终受伤的总是他!全书开始,讨伐黄巾时起,刘备就总是打了胜仗,输了全部。连鞭打督邮的事迹都变成了张飞(据《三国志》等史书记载,鞭督邮的人应该是刘备!),刘备在此事上竟象一个渴望保住县令官印而逆来顺受的老弱病残!后来有了诸葛,两次火烧后是妻离子散的惨败;两川之后是失荆州;夷陵战前期是势如破竹,最后却败亡白帝城。这难道是“英雄”的战绩吗?
反观曹操,就算是官渡之战,也是被袁绍射得抬不起头来后再慢慢领先的,但最终获胜者都是曹操。张松曾用四大战役来讥讽曹**们就逐一来看一下《三国演义》这四大战役是怎么样描写的:
A、 反西凉拒马超之役:
之所以把这一战放到最前面,是因为这一战写得最离奇!马超为父报仇,杀奔许都来,曹操初战让曹洪守潼关,失!再战则割须弃袍,狼狈不堪!三战则退守渭南几丧命!四战赤膊上阵再丢分!——这样看起来,别说是英雄了,就算是三国时期的“军事家”头衔也名不符实!但罗贯中偏偏在这个时候安排曹操到阵前会韩遂,敌军将士踊跃来观看曹操长什么样——呵呵,这样的败军之将怎么能称“多智谋尔”?
然而答案却在反间计大破马超后解开,曹操回答众将提问作了整个战役的解答:原来之前的四场大败竟是曹操有预谋地“示弱”,他的目的在于一让敌人轻敌、二要让西凉所有的未服部落的头领听马超胜利后都赶了上来以利他一举全歼、三则是要为最终成功使用反间计打好基础!换句话说,曹操用的是三十六计中的“扮猪吃虎”的计策,而且这个计策是在马超兵还没到潼关就定下了!!——这样一写,前面把曹操贬得一无是处的四个小战役是全都失色了,你看他割须弃袍?——那是在麻痹你啊!
最妙的是,曹操班师时留谁防马超的东山再起?——一个书生杨阜!换而言之,匹夫之勇的马超杨阜就足以应付!——而正是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杨阜,靠借兵把不可一世、“有吕布之勇”的马超杀了个家破人亡,兵败逃窜!——整体看起来,你觉得曹操是不是“英雄”呢?
B、 濮阳迎吕布之役:
濮阳城惨败,曹操几乎送命,但曹操居然能够有胆色从吕布身边逃走!——这些如果说都能从《三国志》中找到证据,那么曹操回营后马上就用诈死计复仇则是罗贯中送给曹操的胜利!按照“抑曹”的初衷看,罗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处理一个莫须有的胜利给曹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