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吧 关注:60,965贴子:1,283,750
  • 2回复贴,共1

(转发)【此文值得一看】|彻底颠覆罗贯中对曹操的看法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三国演义》是一部维护封建正统思想的小说,这似乎早已成为了公论。在尊刘抑曹的思想影响下,《三国演义》出现了我前两个系列中所说的大漏洞,但最令人迷惑的“败笔”出现在两个以“英难”著称的人物——曹操与刘备的处理上,足足可以颠覆整个书的封建正统概念!
“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一句借曹操之口说出的煮酒论英雄名言恰恰诠释了三国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状况完全是这两个“英难”人物的创造出来的,所有的人、势、事、史都是在这两个人对命运和未来的努力缔造和奋斗过程中衍生出来的。无论是“义化”的关羽,还是“妖化”的诸葛亮,其实都只是为这两个“英难”人物缔造历史的过程在服务。但是《三国演义》在对这一对双雄的处理上却显得那样的迷惑和值得玩味,用解放后新版《三国演义》的序作者聂绀弩先生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就《三国演义》说,看不出刘备有啥足以与曹操并论的”!(请注意:是就《三国演义》本身来说的!)——那么,这就成了《三国演义》一大“败笔”,或者说是“尊刘抑曹”思想的一大败笔!——这不得不让人怀疑罗贯中先生的真实意图了!他真的是“尊刘抑曹”的吗?——也许:罗贯中才是历史上第一个为曹操翻案的人!曹操的这个案在罗贯中写他的时候就已经翻了!!!
既然是双雄并论,为什么要把刘备处理得无法和曹操相比呢?让我们来看看《三国演义》里是怎么样处理曹刘双雄的——
1、刘备逢战必先出彩,但最终却一塌糊涂;曹操每战必先败,最终会全胜。
为了“尊刘抑曹”,刘备每次打仗的时候都很光鲜,先声夺人,但最终受伤的总是他!全书开始,讨伐黄巾时起,刘备就总是打了胜仗,输了全部。连鞭打督邮的事迹都变成了张飞(据《三国志》等史书记载,鞭督邮的人应该是刘备!),刘备在此事上竟象一个渴望保住县令官印而逆来顺受的老弱病残!后来有了诸葛,两次火烧后是妻离子散的惨败;两川之后是失荆州;夷陵战前期是势如破竹,最后却败亡白帝城。这难道是“英雄”的战绩吗?
反观曹操,就算是官渡之战,也是被袁绍射得抬不起头来后再慢慢领先的,但最终获胜者都是曹操。张松曾用四大战役来讥讽曹**们就逐一来看一下《三国演义》这四大战役是怎么样描写的:
A、 反西凉拒马超之役:
之所以把这一战放到最前面,是因为这一战写得最离奇!马超为父报仇,杀奔许都来,曹操初战让曹洪守潼关,失!再战则割须弃袍,狼狈不堪!三战则退守渭南几丧命!四战赤膊上阵再丢分!——这样看起来,别说是英雄了,就算是三国时期的“军事家”头衔也名不符实!但罗贯中偏偏在这个时候安排曹操到阵前会韩遂,敌军将士踊跃来观看曹操长什么样——呵呵,这样的败军之将怎么能称“多智谋尔”?
然而答案却在反间计大破马超后解开,曹操回答众将提问作了整个战役的解答:原来之前的四场大败竟是曹操有预谋地“示弱”,他的目的在于一让敌人轻敌、二要让西凉所有的未服部落的头领听马超胜利后都赶了上来以利他一举全歼、三则是要为最终成功使用反间计打好基础!换句话说,曹操用的是三十六计中的“扮猪吃虎”的计策,而且这个计策是在马超兵还没到潼关就定下了!!——这样一写,前面把曹操贬得一无是处的四个小战役是全都失色了,你看他割须弃袍?——那是在麻痹你啊!
最妙的是,曹操班师时留谁防马超的东山再起?——一个书生杨阜!换而言之,匹夫之勇的马超杨阜就足以应付!——而正是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杨阜,靠借兵把不可一世、“有吕布之勇”的马超杀了个家破人亡,兵败逃窜!——整体看起来,你觉得曹操是不是“英雄”呢?
B、 濮阳迎吕布之役:
濮阳城惨败,曹操几乎送命,但曹操居然能够有胆色从吕布身边逃走!——这些如果说都能从《三国志》中找到证据,那么曹操回营后马上就用诈死计复仇则是罗贯中送给曹操的胜利!按照“抑曹”的初衷看,罗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处理一个莫须有的胜利给曹操呢?



1楼2011-08-01 11:14回复
    关羽的“义化”其实曹操是另一执行者!关羽的“屯土山,约三事”表面上看是表现关羽有情有义的,但之后的发展却完全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曹操两大特征:一是爱才,二是守诺!从奸雄的身份看,曹操完全有理由有实力不放关羽走,而且可以杀了他!但是曹操最终是守约的!如果说没有华容道的因果报应,曹操做到守约无疑就更加的不容易!
    诸葛亮的“妖化”在很多层面上是躲开曹操的,明显的例子是两人几乎没有真正地较量过。汉中之役曹操来的时候就已经难以挽回了,而诸葛亮则在第七十二回总结说:“操虽知用兵,不知诡计”——这可理解成什么?曹操这次与诸葛亮的面对面是一次诡计的交锋,不是用兵的交锋!——除此之外,诸葛与操从未正式较量过。而在第九十七回,诸葛亮的出师表里却这样评价曹操:“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这样的评价在《三国演义》把诸葛亮“妖化”到无所不能的地步的描写里,显得曹操是多么的高大呢?
    也就是说,在《三国演义》中人造痕迹最重的两人人物身上,罗贯中都或多或少地在影射曹操的高明——这难道也是“尊刘抑曹”吗?
    5、双雄之死的诗叹。
    最有趣的,莫过于曹操和刘备死了时的诗叹:
    曹操的:(无名氏《邺中歌》)
    邺则邺城水漳水,定有异人从此起:雄谋韵事与文心,君臣兄弟而父子;英雄未有俗胸中,出没岂随人眼底?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文章有神霸有气,岂能苟尔化为群?横流筑台距太行,气与理势相低昂;安有斯人不作逆,小不为霸大不王?霸王降作儿女鸣,无可奈何中不平;向帐明知非有益,分香未可谓无情。呜呼!古人作事无巨细,寂寞豪华皆有意;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
    刘备的:(杜工部诗)
    蜀主窥吴向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翠华想像空山外,玉殿虚无野寺中。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武侯祠屋长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这两首诗分明地写明了罗贯中本人的真实意图!——刘备的诗叹虽出自名家名手,但仅仅表述的是刘备死了,而且有一半还在讲诸葛亮。而曹操那首呢?在满书里到处说的奸、诈、国贼等词汇你一点也看不到,更多的是对曹操本人的赞叹!而且毫无掩饰地称曹操为“英雄”!如果从这两首诗来看,你认为罗贯中是在“尊刘抑曹”吗
    众所周知,历史上的曹操就是个矛盾的结合体,就是功过两评的!在《三国演义》的创作中,罗贯中这样处理刘备和曹操显然不是偶然的!也许有的朋友会抬杠,说因为罗贯中再怎么“尊刘抑曹”不可能脱离历史……云云,但是,在历史中,刘备虽然说军事、能力上不如曹操,却是个有英雄气概有野心有抱负的真英雄——至少是个准英雄,绝不是这样无能、软弱、哭出江山来的小市民!而且,就一个写小说的大家来说,他根本就没有必要这样去处理两个人物,完全可以在历史的基础上把曹操写得更坏,刘备写得更好,但,他却有技巧地这样去处理两个人……
    我这个系列说是《三国演义》的三大败笔其实并不象有的朋友认为的那样在贬罗贯中和他的《三国演义》,恰恰相反,我觉得罗贯中是在无奈中有意无意用“败笔”来完成这部作品!就象下围棋一样,一块棋下得“薄”可能不太好,但几块棋“薄”的话反而会使全局生动的道理一样!
    所谓的“败笔三”其实是说罗贯中在“尊刘抑曹”的整体风格中有意地在“尊曹”“贬刘”!我想其中的原因是这样的:自晋朝后期来,在群众心里,曹操就是坏人,刘备就是好人——以至于茶楼的说书圈子里听到刘备败就痛哭流涕,听到曹操败则鼓掌大笑!于是《三国演义》要传世就必须“应观众和社会要求”将它写成是“尊刘抑曹”的封建正统思想的,但在罗贯中心里对曹操的理解显然要高于世人的——换句话说,他心里是认同曹操的!也正因为如此,他用了他非凡的技巧,将曹刘两人用他的观点来处理过——于是,外行看热闹,以为是“尊刘抑曹”的;内行知门道——罗贯中是喜欢曹操的!!!
    如此:罗贯中才是为曹操翻案的第一人!
    我没什么用意哦,这是我在三国吧里面转发的,如果有人没有去过三国吧里面看过,那就再本吧里面看看吧,没什么坏处!
    


    3楼2011-08-01 11:14
    回复
      进贴不发言者,拖出去斩了!


      9楼2011-08-05 08: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