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吧 关注:3,407,247贴子:88,639,352
  • 1回复贴,共1

关于姜维和邓艾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新出的山包里,作为三国后期非常重戏份的角色,姜维和邓艾两人登场了(钟会痛哭中:本来应该我先出场的!把青春还给我!),在这里写一点我对姜维和邓艾两个人的感想。
最终蜀汉的灭亡,有一派的观点是归咎于姜维汉中防守策略的失误,不能说这个意见完全没有道理,但是也要分成两个部分来看。
三国时期蜀汉的国土地形,其实类似于一个“葫芦型”,最顶上的狭窄“葫芦口”是诸葛亮和姜维屡次攻击曹魏所途经的“褒、斜、子午诸道”,向南则是比较开阔的汉中平原(省会南郑为中心),再向南的“葫芦腰”则是邓艾偷渡的“阴平、剑门诸道”,然后是成都平原。
其中比较要冲的地区就是上面所提到的“葫芦口”和“葫芦腰”,而虽然险要,但是在攻守态势上均体现出“南攻北比较容易,北攻南更加困难”。所以虽然诸葛亮屡次北伐不利,往往多由于补给运输困难而失败,但是包括邓艾最终灭蜀成功的那一次,魏先后四次攻蜀(定军山夏侯渊战死为第一次,曹真在诸葛亮第二到第三次北伐间主动进攻为第二次,诸葛亮死后曹爽主动进攻为第三次)却也都吃了非常大的亏。
其中第三次曹爽进攻蜀国,起兵数量约在15到20万左右,实际上已经超出了蜀汉的总兵力,甚有一举消灭蜀汉的态势。
当时蜀国当政者为大将军费祎,汉中守将为王平,其所采取的策略是:王平率汉中全军前出,利用地形优势,扼守“葫芦口”中所有通往汉中的通道,将曹爽军全部堵在山谷中,不让其有进入汉中平原展开优势兵力的机会。小费则率领大军北进汉中,作为王平军的预备队,同时利用蜀汉军掌握的山道,派遣小股精锐部队,向曹军后方的运输线发动骚扰,并借机对曹爽军展开反包围态势。
结果无法展开优势兵力的曹爽军,其庞大的军队唯一的作用,就变成了使本来在不断被蜀军骚扰已经不堪重负的补给压力彻底爆发。最终曹爽军的撤退可以说是相当狼狈甚至是悲惨的:吃不饱饭的十几万大军在狭窄的山道中像乌龟爬一样地撤退,同时无论是在行军还是在宿营中,都会不断遭到两侧山谷中蜀汉“飞军”的突袭和狙击,甚至于曹爽本人都只是在“蜀军急击之”下,“仅而能过”,最终部队伤亡数字可能超过十万人,这也是蜀汉后期最大的一次胜利(第二大的胜利,是姜维在北伐时,于洮水大破魏凉州刺史王经,斩杀凉州精兵数万)。
而在蜀汉灭亡那一次,负责蜀汉全国防务的姜维,没有完全照抄上次小费和王平的破敌策略,而是用自己的方法对其进行了修改,其思路是:汉中守将蒋舒、傅佥率领精兵固守南郑,放魏军进入汉中平原;张翼、董厥等成都防卫军固守“葫芦腰”地区,姜维自己则率军驻扎在汉中西北方的沓中。
这个防守体系的思路在于:汉中守军不前出防守,以此为诱饵,将魏军全部引入汉中平原,同时采取坚壁清野的措施,可以让魏军同样陷入补给的困难中;南郑的防御坚固,无法迅速攻克,而如果舍弃南郑南下进攻“葫芦腰”,则前无法突破成都方面蜀汉军的防守,后路又被南郑所威胁;一旦魏军再次被迫粮尽退兵,其已经深入汉中并完全展开的大军,将比曹爽那次撤退更加行动缓慢。此时先期已经完成迂回的姜维军将迅速向东,横向切断魏军归路,南郑军和成都军再向北发动反攻追击,就可以将二十万魏军全部合围歼灭在“葫芦口”地区。
应当说这个战略还是不错的,其设计的出发点,就是如果按照小费和王平的防守策略,顶多不过重创和击退敌军,而如果冒放弃“葫芦口”第一防线的风险,如果一旦成功,就几乎可以一次性歼灭相当于魏国全军半数的军队。到时整个魏国关中地区将全部空虚,蜀军一旦发动反攻,很有可能可以拿下雍、凉。
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出了问题:
第一是蒋舒投降,南郑陷落。使用坚壁清野将魏军迅速饿死在汉中的计策由此失效;并且由于失去了南郑这个“中间点”,使得沓中的姜维军和剑阁的张翼军面临被分断歼灭的危险。此时姜维马上意识到自己的战略失败了,于是迅速作出反映,从沓中的伏击位置撤离,摆脱魏军诸葛绪部的追击,从汉中魏军各部的结合部地区迅速穿过,全军安然撤退至剑阁,与成都方面军会合(无论怎么说,这次撤退都是相当漂亮的;钟会如此看重姜维,很大程度上是惊叹于这次绝境中的撤退)。



1楼2011-08-10 18:47回复
    虽然围歼魏军的图谋失败,但是会合后蜀汉军依旧足够可以固守剑阁,使得汉中平原的魏军无法突破“葫芦腰”。同时由于“葫芦口”的运输实在困难,即使没有骚扰和切断,也根本不能满足二十多万魏军的要求。所以虽然不如姜维原先的设计,但是魏军最终还是挨饿了。
    如果没有邓艾的“偷渡阴平”,那最终的结果,大约就是魏军无法支持,只能撤退,顶多留下小部分军队守南郑和“葫芦口”地区,局面就会变成夏侯渊被杀前的双方对峙态势;但是当时的情况最后变成了夏侯渊败死,曹操亲自来也无用,汉中地区为刘备所夺,这是汉中和成都的养兵财力差距以及攻守态势、运输条件所决定的,最终很有可能还是变成原来的开战前的情况。
    但是不能因此就说姜维对于蜀汉的灭亡完全没有责任,全部都是蒋舒这个卖国贼和邓艾的灵光一闪害的。兵法上最高的境界,有所谓“先为我之不可胜,而后图敌之可胜”的说法,意思是一切用兵的基本是先要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后在保持自己“不败”的前提下,促使敌人进入“败”的轨道中。
    所以如果比较小费王平组合的战略和姜维的战略,我们就可以发现,第一个战略虽然对敌人造成的伤害不如姜维的战略大,但却正好符合“先为我之不可胜,而后图敌之可胜”,也就是说他几乎没有失败的可能性。
    而姜维的战略虽然对敌人造成的伤害巨大,但是其结构过于复杂,对于各个部队的连动要求太高,同时不能出一点差错。而其又充满了各种例如“部队分散指挥不能保证齐心”之类的漏洞,所以他是一种“舍我之不可胜,图敌之可大胜”的带有赌博意味的战略,其在用兵学的基本上是不值得提倡的。
    而山包中姜维的技能“挑衅”,大多数人将其归结为姜维北伐时急于交兵屡次挑战的典故。而在我看来,姜维最后所指挥的这场战役中,这个最终失败的“诱敌深入,聚而歼之”战略,其实也是“挑衅”技能比较重要的背景。
    另外:姜维的“觉醒”和继承师傅诸葛亮的技能,从本质上来说没有问题,但是用“观星”我不大赞同:姜维根本就没有继承到师傅的天文学嘛。
    到现在一共出了3个诸葛,“空城”、“观星”、“狂风”、“大雾”、“七星”、“火计”、“看破”、“八阵”8个技能中,和姜维贴合度最高的其实是“八阵”,第二是“看破”(其实他“看破”的本事也有限,不然也不会多次被邓艾摆一道),其余的完全都没有关系。
    而且如果觉醒后配上“八阵”,还可以进一步提升“挑衅”的威力(有一半机会可以不出闪),不能完全防御地滴水不漏,也正好贴和姜维最终由于有漏洞而弄巧成拙。
    姜维被同样是山包的邓艾克制得实在有一点太过,并不符合演义中两人斗智斗勇难分高下的形象。而且邓艾的设定也偏离邓艾对付姜维以防守为主的特色(无论出杀还是被姜维拆,都算失去1张牌,那还不如出杀,还能废姜维1个闪乃至1点血),所以如果把“观星”换成“八阵”,这样就可以不仅可以让双方的手牌交换率相对更平衡(现在的邓艾用0.25张牌换姜维1.75张牌;如果有“八阵”,就是0.25张牌换1.25张,邓艾也已经占很大便宜),也可以让被邓艾“凿险”掉全部牌的姜维保持最后一点防御能力。


    2楼2011-08-10 18: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