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世界吧 关注:14,201,187贴子:460,694,743
  • 6回复贴,共1

好人来了,高中政治答题技巧。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 选择题的做法
(1)选择题的构成
随着考试制度的改革 , 高考政治尤其是文科综合政治部分选择题 , 从类型上看大多以 “组题” 的形式出现 , 即一个材料设计多个试题 , 最多可达到 5 个试 题;从形式上看有两部分构成:题干、题肢;从内容上看有三部分构成: 立意、情 景、问题设置。
(2)具体做法
①抓住立意。每个选择题只有一个立意 , 即一个中心思想。因而 , 看到试题后 , 认真阅读 , 并要很快地找到它的中心思想 , 最好用一句话的形式提取出立意。然后 , 再看题肢的设问 , 这样就能很快地找到答案。当然 , 对于简单的试题来讲 , 读完也就应该做完。
②找关键词。一般来说。每个选择题的关键词大多在题干的最后一句话中 , 如 “范围关键词” :经济学道理……、哲学道理……等。“内容关键词”: 措施 是……、制度是……等。 “形容词关键词”:根本……、主要……等。 “动词关键词” :表明……、说明 " …·、体现……等。立意和关键词相结合 , 对做难度稍大的题目有较大的帮助。
③排查误项。高考试题中有一部分是难度大的题目 , 甚至有些题肢的设置一时难以理解 , 在这种情况下 , 最好用排查法 , 先把明显错误的选项去掉 , 然后进一步缩小范围。
④不得已 , 猜。对于实在拿不准的题目 , 千万不要放弃猜答案的机会 , 可 用猜测法。如果此题大多数人都不会 , 每一个人都有猜测得分的机遇。先用 排除法排除能确认的干扰项 , 如果能排除两个 , 其余两项肯定有一个正确答案 , 再随意选其中一项 , 这就意味着你答对的概率为 50%, 如果放弃就等于放弃了这 50% 的得分机遇。即使一个干扰项也不能排除仍不要放弃。四个选项中随便选一个 , 得分的机遇率仍有 2596, 若每名考生对自己不能肯定答对的题目都猜一下 , 那么机遇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 , 考试对所有的考生仍是公平的。



1楼2011-08-18 11:22回复
    第三问的哲学启示单纯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变化”是很难看出其哲学启示的,如果说变化本身的启示也只表明“一切事物是变化发展,人的认识也有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肤浅到深刻的发展过程。”(哲学上册P 页)因此要坚持发展的观点,但这并不能算是真正的哲学启示。这就需要我们围绕“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变化”细读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从“变化”的原因、变化的经过、变化的结果等找出对应的哲学启示。
    (1) 从“变化”的原因看
    ①围湖造田是在错误意识指导下的消极行为,退耕还湖是在正确意识指导下的积极行为,于是可以得出唯物论方面的启示: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错误的意识通过人的活动消极地影响和反作用于自然界;正确的意识积极地影响和反作用于自然界,因此必须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意识。
    ②围湖造田是割裂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退湖还耕是看到了二者之间联系。于是得出辩证法方面的启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③围湖造田说明当时湖区政府和人民只注重经济发展,忽视环境保护,退耕还湖表明湖区政府和人民既重视经济发展也注意环境保护,从而可得出辩证法的另一启示:必须坚持全面地看问题的观点,既要发展经济也要注意保护环境。
    ④围湖造田是在错误的社会意识指导、错误价值观导向下的错误做法,而退耕还湖则是在正确的社会意识、正确价值观导向下的正确做法。于是得出价值观方面的启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不同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因此必须坚持科学的社会意识,树立和坚持正确的生态价值观,维护人类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
    (2) 从“变化”的过程和结果看
    ①多年来,片面强调粮食生产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以致围湖造田,造成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这些年在实践中纠正并形成了正确的认识,退耕还湖。于是可得出这一哲学启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②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变化经过还说明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在实践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化、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于是我们可以得出这一哲学启示:
    ③围湖造田造成环境恶化,退耕还湖改善了环境,说明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惩罚。
    在解答材料型主观题时,有的考生答题时感觉很好,一对答案才发现“离题千里”,这主要是审题不清“惹的祸”。在平时复习中,尤其是在高三复习阶段,掌握正确的审题方法,不仅有利于克服审题不清的问题,还有利于提高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审题过程中,以下几点必须特别要注意克服:
    一是急躁冒进。面对陌生的材料,许多考生仿佛进入迷宫,往往会产生一种急躁情绪,企图在较短时间内明确题意,解答问题。事实上,审题的过程是一个运用知识对试题进行分析、归纳、综合的过程,需要我们冷静思考,仔细推敲。而急躁冒进往往阅读分析不细,结果或是经偏盖全,偏离题意,或是挂一漏十,一知半解,或是思维混乱,罗列知识,最终是欲速则不达。
    二是脱离材料。试题的材料和问题是统一的,两者有机结合共同反映了命题者的意图。但许多考生审题时将两者割裂开来,不懂得借助问题分析材料,把握材料内涵,不善于利用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辨清设问方向,
    把握材料内涵,更懂得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以明确题意。于是对题意的理解只能是既费劲又不能切中肯綮。
    


    4楼2011-08-18 11:23
    回复
      想知道,你们的满分多少?


      5楼2011-08-18 11:23
      回复
        这么有用的帖子都没人顶??


        7楼2011-08-18 11:24
        回复
          顺便求粉,有粉必回!


          9楼2011-08-18 11:25
          回复
            悲催,好好练习中国字!


            12楼2011-08-18 11:31
            回复
              就这样沉了么??


              13楼2011-08-18 11: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