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沉思的灵魂吧 关注:16贴子:657

每天心理学~~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来学点心理学吧~
我一直认为人类有最基本的生存背景,我总结为一元世界人本论,就是世界任何事物可以被联系到一点,而做到这一点的,是人,在人的世界,人是最根本的基础,是一切存在的中心,这种论点的人本思想,我会尽量的在码字是表现出来。
所以心理学,一直也被我认为是人类所有知识中和人自身相关度最大的知识体系。
当下心理学被定义为系统研究人们思维意识和行为的科学。
最重要的几个派别分别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华生、斯金纳行为心理学,马斯洛人本主义(此人本非彼人本),还有现代的认知心理学。
这几个派别不能代表全部,但是都有各自的特点,具有心理学思维方法或说研究方法的代表,其他还有很多小分支,在以后遇到再提他们。
谁也不知道自己的路怎么走,只有被生活拖着走了一段,才慢慢懂得。



IP属地:湖北1楼2011-09-06 16:37回复
    之所以选择心理学,是因为其中的思考方式,非常有意思~~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最大的特点就是重视人的潜意识,他提出了本我自我超我,最被称道的就是提出了,人的意识如同冰山一般,我们能知觉到的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潜意识如同冰山的水下部分一样,是大头部分,具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在人的毕生发展上,也提出了5个阶段。
    这种理论最重要的是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是不可靠的,其思维与行为的发生,是有他内在的动力,但是他将这种动力归结为性趋力,成为大多数心理学的的诟病之处,所以他的发展5阶段,虽然重要,但那是了解下就可以了。
    但是他的这种理论确实具有相当广泛的影响,尤其是在人的意识领域。
    虽然如此,但是对于心理学爱好者来说,我认为不需要过多的花精力,只要了解自己所拥有的,远远比自己能意识到的多得多,就可以了,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在社会心理学中,这一点表现得很明显。
    一次一个学派吧~~
    每个人都在努力的时候,于是感觉自己落后了。
    


    IP属地:湖北2楼2011-09-06 16:38
    回复
      行为心理学与精神分析不同,他并不在意内在的心理动力,而重点放在外部环境的刺激,也就是研究外部环境(刺激)与人的生理行为反应之间的关系。华生和斯金纳认为行为都可以说是一种习得反应,行为会因为后果而得到选择并强化或削弱。行为主义者将人心灵比为黑箱子,我们不知道内部,但可以通过不同的输入,来控制它的输出。
      所以华生有一句很极端的话,就是给我一打儿童,和完全可控的环境,我可以将他们任意培养成为任何人,无论是富翁医生还是律师乞丐。
      这个学派其实起源于巴甫洛夫,巴甫洛夫的一次意外,导致神经反射的发现,而后产生了重大影响,之后华生做了一个报告,好像是行为主义眼中的心理学吧??
      不过行为主义者有一种把生命视为机器的思想,它可以不在乎人内心的感受,所有的研究都围绕着外界环境,算是与精神分析思想上极端对立的一个学派。(这两个学派之间并没什么矛盾,其实最初的学派是结构主义,它成为后来大多数学派的靶子,既是一个被抨击的学派,也是之后大多数学派的老爹。。。)
      关于这个学派,其实有一个重大的缺陷,就是人是根据自己对刺激作出的解释来进行自认为合理行为反应,所以这里的观点虽然相对比精神分析好理解也看似正确,但一定要注意,人不是机器!!!
      人们总在一句话或一个动作的瞬间,产生莫名的触动。
      


      IP属地:湖北3楼2011-09-06 16:43
      回复
        人本主义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学派,因为这个主义的学者将研究心理学的目的定位为 了解人性的潜能,追求个人的自我实现,以人的幸福为目的。 这种定位,也必然决定了作为新星学派的它和传统学派的一些区别,就是以观察正常人,研究正常人为重点,而不是去研究异常。
        代表人物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引号来自百度百科)这几种需要,一般来说是在低级需要满足后,才会产生下一级需求。
        崇尚认知的学者,更重视人与信息的关系(接收,传递,加工,储存,提取),认知观点将心理比作电脑,与行为主义不同的是,认知研究人对信息(刺激)的内部处理,而不是最终的输出(反应)。
        认知心理学可以说是对精神分析学派中,为什么人的意识很大一部分是潜意识作出一定的补充解释。
        其它心理学派不多说了,只是这几个就足够了,他们每一个都具有广泛的影响,无论是理论上,还是思考角度和方式上,如今这些学派的理论大多都是综合起来,所以这部分背景是不得不提的。
        明天讲研究方法,之后就正式开始。
        一个人的理想,在分给很多人后,就变成了未来的蓝图。
        


        IP属地:湖北4楼2011-09-06 16:43
        回复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个案研究、调查、实验法等。
          观察和个案研究被分为描述性研究,他只能告诉是什么样的,却不能解释,而且作为心理研究,即使是描述,也会带有观察者的个人偏见,还记得行为主义中我说的个人解释的重要性么?所以可能会因为观察者有所预期或期待,而将注意放在某一方面。观察为了有效,常常会进行参与观察或是自然观察,并且时间一般都非常长。
          调查法也被称为相关法,通过调查,了解两个或多个数据的相关性,可能一方高,则另一方也高(会很低),这就是正相关(负相关),但要注意,相关不是因果,比如喜欢某门课程的人,那门课程就学的很好,我们可以说是兴趣影响了成绩,也可以说成绩使他自信影响了兴趣,也或者是第三个原因,比如他的朋友或家人对这门课程很了解,给了他很多帮助,使他产生了兴趣,并且给他指点,使他学的很好。
          实验法属于因果研究,它可以通过控制变量,来研究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以获得因果关系,它具有严格系统的研究步骤(提出假设、使变量操作化、制定标准程序、选择被试、实验结果统计显著性、得出结论),在心理学中,即使经过了严格的实验研究,也很难自信的宣布就是这样,就是因为A的变化,所以B发生变化!
          还记得心理如同黑箱子的比喻么?没错,我们不知道是否有第三方因素在中间起作用,而且这种作用还可能有两种情况,一、A→C→B;二、C→A同时C→B。所以,任何一项研究结果都需要被极其严格谨慎的对待。
          在这些实验方法介绍后,应该会发现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因为这些方法蕴含了心理科学工作者的思考方式,而这是经过多年,多代不断总结形成的,其中心理科学工作者的贡献只占一小部分,了解科学史的话,你会知道,方法论在西方是一个争议的问题,这种争议,遍布在科学界中。
          一个人静静的听歌,静静的回忆,还有什么比这种感受自己存在的感觉更好的呢~


          IP属地:湖北5楼2011-09-06 16:44
          回复
            精神分析学派只要使用个案研究法,个人感觉内省法在这个学派使用也很频繁,内省法是结构主义冯特使用的,旨在直接研究心灵,但事实上这是行不通的,而也正是因为弗洛伊德的结论基本上是靠少量个案研究得出,所以备受争议。
            行为主义学派主要使用实验法,前面说过巴甫洛夫对这个学派出现的重要意义,而巴甫洛夫所采用的就是实验法(狗的唾液分泌与外界刺激的联系),所以华生也延续了这个手段。
            认知主要采用的也是实验手段,但因为其研究内容与神经学,生理学相关度很大,所以相对其他心理学研究,要好操作一点点,但也仅是一点点而已。
            人本。。我对这个学派了解的不多。。不过从他们的出的结论来看,调查法应该是主要的研究方法。
            实验的道德问题,总结起来就是——不伤害,不欺骗,尊重参与者。
            不伤害,在实验中,尽量避免对人有直接或间接的负面影响,即使不得已需要,也要在实验结束之后进行消除,但好像也有说,只有在特别重要,对人有非常积极作用的影响,可以在第三方监控的情况下实验;
            不欺骗,实验之前就要将实验说明白,如不得已需要欺骗,在结束之后也要释疑面谈;
            尊重参与者,知情同意就是在知道实验性质的情况下同意实验,同时参与者有拒绝和随时推出参与的权利,除此之外,也要尊重参与者的个人隐私等。
            华生为了研究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曾用一个小男孩做实验,使他从喜欢小白鼠变为惧怕小白鼠,这件事始终受其他学者诟病;如此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只要以这三个标准来评判,很容易发现不道德研究。
            每天捡一点,天天多一点~~


            IP属地:湖北7楼2011-09-06 16:46
            回复
              一元世界人本论:
              ...删了三次了。。。这个内容实在太庞大了,即使想简介都简不起来。。。
              干脆就作为一个 一元世界人本论者 来评价一些问题,以此来感受吧。
              首先,我不支持人类中心主义,可以说我是人类主义,但我更愿意说自己是意识主义。
              从前面的介绍可以看出,如今的科学,已经变成如同上帝或是佛陀一般的存在,成为了一种崇拜,如果你要提出自己的一套理论,那么你的理论验证一定要经过严格的科学方法的检验,才能被认可,所以会出现所谓的 第一第二类错误,和弗洛伊德因证据的问题而被质疑,其实这是很没有道理的,为什么要有这些严格的步骤?因为人们要去排除自己心中的疑点,和证明心中的推测,之所以理论被人们(非科学家)认可,是因为它确实以让人理解的方式,解释或说解决了人们心中的一些问题,而不是这些结果经过了多么严格的证明。
              每个人都有探究别人想法的欲望,每个人都算是一个业余的心理学家,而且很多人内心得到的结论,有相当一部分是正确的,比如你会认为一个学习不好的人不喜欢学习,也同时会认为是因为他不喜欢学习,所以学不好,但也许也有其他原因,这么想基本上就很完善了;或者你会认为一个觉得作弊不是什么不可原谅的事的同学喜欢作弊,或至少作过弊,那么你也是对的。
              因为人生活在一个世界,用同样的方式感受和认识世界,接收类似的教育,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自己和别人的分析,来分析所要研究的人,我们可以获得类似的经验,所以即使我们知道“分离是思念更浓”与“分离让人变陌生”明明是完全不同的说法,但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它们都是对的。
              如果人类要臣服于自己创造的科学,那么中国的所有思想,知识全都要被批判,而事实上也真被一些NC人士批判着,在一元世界人本论下,质疑是必要的,但是任何否认人类的说法,都是。。。反正我不知道比尔盖茨会不会因为计算机带给他成功的机会,而去崇拜计算机,但我知道,他一定会在计算机无法带给他利益的时候,毫不犹豫的抛弃它。
              而行为主义,他虽然明白了环境的重要性,但是人显然不是一个固定的操作结构,不可能输入一个刺激,就输出一个动作。
              至于华生的实验(后来查了一下,是经典型条件反射实验),使得小孩子惧怕一个事物,这个确实有点缺德。。
              信仰,只是因为虔诚,至于是否合理,是否是善的,这都不重要。
              


              IP属地:湖北8楼2011-09-06 23:33
              回复
                之前一直忘说了,举例请打1,求详细解释请打2,有感兴趣问题或话题,直接打出来(对任何看帖人有效)。
                之所以首先选取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就是想让你们直观的感受一下毕生发展理论的样子,发展理论发展到现在,有了更加完善的看法,而这种看法,可以为你了解人生提供一个不错的角度。
                比如巴尔特斯认为:
                发展是延续一生的,毕生发展,认为成年不是发展的终点,而且也不存在发展的优势阶段。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对人的不同时间段的经历和心理适应进行研究;
                发展是多维度的,发展包括生理、认知和社会情感等多个维度。即使在同一维度中,如智力,也会包括多个成分(抽象智力,非语言智力,社会智力);
                发展是多方向的,成长和衰退同是发展的特征。个体在发展时,某些维度或维度中的某个成分在成长,而其他的某些部分则可能在衰退。例如儿童在早期语言能力很强,而到青少年期就开始衰退;
                发展是可塑的,比如成年后语言功能衰退,但是通过培训,依然能简单的掌握一门语言,或者老年人记忆衰退,也可以通过培训得到改善,除了外部可塑,还有生理可塑,比如有些孩子出生只有一半大脑,但是剩下的半脑却可以最终承担起另一半脑负责的各种功能;
                发展是情境性的,简单地说,就是个体与环境交互影响,就是你影响环境,也会根据环境作出反应。
                一般情境影响主要有三个:1、以年龄分层的常规影响;(这就是我为什么说百科说埃里克森的理论是说基因决定发展阶段是很不动脑子的信口开河了)2、以历史分层的常规影响;(就是不同时代背景,决定不一样的人,最常见的例子就是——代沟)3、非常规生活事件;(天灾人祸什么的)
                发展研究是多学科的,另说;
                发展包括成长、保持和调节,随着个体步入成年和成年后期,处于个体发展中心位置的是保持和调节,而不再是儿童期和成年早期的成长。比如对于老人而言,不再追求智力和体能的提高,而是保持或尽量减缓其衰退。
                以上来自《毕生发展》(第3版)【美】约翰。W。桑特罗克 著;桑标 等 译。
                关于多维度,其实从一元世界人本论的角度看,能意识到的一切都是在人这里集中,对人而言,这个世界既是分散孤立的,但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一元体系,就如同种属关系一样,一个个刚科目是分开的**,但是最终的大**又是生物,而生物和非生物结合又是存在,存在还能和非存在结合……虽然他们实际上是分开的,但是在人这里,却可以将他们视为一,这就是以人为核心的一元论。而这种思维可以应用到任何地方,这里的发展多维,其实也是一个人的发展。
                关于多学科,在人类的知识发展到今天,最初被亚里士多德分开的互不相关的学科(如化学,物理,数学),已经不再是独立的了,人的世界,是以人为中心的,虽然我不是人类中心主义者,但是如果说人类在书写人类史,那么人类一定是主角,所以像历史,地理,政治被分科,在我看来是很NC的事情,而同样的,人的世界是世界总体的一部分,这个世界总体也有一个主角,那就是规则,虽然我懂得科学知识不多,但是用一元世界人本论的思维去推演,我可以毫不怀疑地说,世界的规则只有一条,只是因为它的多层次传递,最后表现出来,才会好像有万有引力,磁场力,电场力这些不同的存在。
                所以我可以说,在将来,学科的融合是必然的一件事情,学科交叉,其实就是融合的初步表现,当交叉的过多时,交叉部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就是一种重复性的累赘,到这个时候,学科的融合就会真正被重视。
                所以不仅仅是发展研究是多学科的,任何一门学科仔细思考的话,都不是一个单纯的学科。
                其实我很想你,只是我一直都没有告诉你。


                IP属地:湖北10楼2011-09-07 23:57
                回复
                  没想到数学中常用的ji he一词也会被屏蔽掉。。。


                  IP属地:湖北11楼2011-09-07 23:59
                  回复

                    关于发展,当代研究者们从生理过程,认知过程,社会情感过程三方面来看待一个人不同时期,所以埃里克森的理论相当于只是社会情感这一个方面,下面把人一生发展阶段简单列一下,相当于为认知发展介绍做一个铺垫,然后讲一下认知,学习这方面。
                    胚胎期(孕育到出生)特征,惊人的快速成长——在短短九个月时间内,从一个细胞迅速分裂发育成拥有大脑和行为能力的复杂机体,而这段时间唯一的环境便是子宫中的羊水,基本上没有认知和社会情感的发展;(至今没有明确证据说明胎教有什么影响,每个人都经过这个阶段,包括我,也包括你)
                    婴儿期(出生到18~24个月)特征,非常依赖成人。许多心理活动刚刚萌芽,如语言、符号思维、感知运动协调和社会学习;(依赖,可以解释为生理上的脆弱,认知上的空白,但是从进化心理学讲,这是一种生存本能,因为婴儿不会有所谓的因为所以)
                    儿童早期(至六岁),也成为学前期,特征,开始表现自我中心主义,更加关注自己,掌握了入学的基本技能,如听指挥,认字,开始和同伴玩耍;(从这一时期开始,社会影响开始不断产生强大作用,如上幼儿园)
                    儿童中晚期(至11岁),也称学龄期,儿童掌握了读写算等基本技能,开始正式接触外面的世界和文化。特征,成就 开始成为儿童世界的中心,自我控制能力增强;
                    青春期(至成年,11岁(土1)至20岁(土2)),特征,生理的二次快速发展包括身高体重,和第二性特征等,这一时期个体的独立性和同一性最为突出,思维更具逻辑性、抽象性和理想性,更乐于从事家庭以外的活动;(这一时期思维的发展,导致对个体生存世界的整个思考,这将影响接下来的人生选择)
                    成年早期(至30岁左右)特征,个体经济独立性,事业开始发展,并且对大多数个体来说,开始选择配偶,习得同他人建立一种亲密关系,建立家庭和养育子女;
                    成年中期(至60岁左右)特征,参与社会活动,具有社会责任感,辅助下一代成长为成熟个体,事业达到高峰,并从这些行为结果中获得满足感;
                    成年晚期(至死亡)特征,生理上全面衰退,开始对生命进行回顾,退休,并适应新的社会角色。
                    当然也有人将晚期分为低龄老人和高龄老人,两者确实发现有很大不同,但如果有人感兴趣打1,再说吧,毕竟这离我们还比较远。
                    晚上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常常会做奇怪的梦,比如梦到那个关系不深的家伙,哎。。。


                    IP属地:湖北12楼2011-09-08 08:07
                    回复
                      皮亚杰认知理论(因为作为初高中生,这几个理论阶段已过,所以会比较简略):
                      感知运动阶段(出生至2岁),儿童能够通过调节感觉经验和躯体、运动性的动作来构建对世界的理解;这个阶段,婴儿从出生时的反射、本能动作前进到此阶段结束时所表现出来的符号思维的开端;
                      这个阶段有一个比较重要的能力出现——客体永存性,即儿童在两岁左右,便不会再玩《冰河时代》里的那个小孩“咦不见了!咦出现了!”的看不见便以为不存在了的游戏了。
                      之所以提出这个,是因为这一点对于人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这个能力是我们可以脱离具体事物而进行逻辑推演的重要基础,没有这个能力,你可以想象,当你离开家了,随你来说,家就没有了,就像天线宝宝掉进洞里,婴儿会很好奇他去哪里了一样,是不是显得有点NC呢?~~
                      前运算阶段(至7岁),儿童开始通过使用词语,表象和图像进行符号思维并用于表征世界(意识世界的构建)。符号思维不仅仅是将感觉信息和躯体动作简单的联结在一起,并形成了稳定的概念,开始心理推理,但此阶段的思维也是有限制的,比如自我中心主义。
                      自我中心主义对于逻辑推理的危害是很大的,比如此时的儿童无法理解为什么你让他像你一样举起左手,而他举起右手时,你会批评他。这一阶段还有一个“泛灵论”,其实就是将任何事物都看作是和自己一样有意识的生命,于是出现拟人化泛滥,比如太阳公公,这石头好坏啊,害我摔了一跤。。。
                      具体运算阶段(至11岁),逻辑推理取代了直觉推理,前提是推理是建立在具体事例中;
                      比如此时的儿童可以发展出守恒性,能意识到两杯一样的水,一杯倒进一个盘子后,依然是等量的,这是前接个阶段都意识不到的,但是对于抽象的代数恒等式,却依然不能理解。
                      形式运算阶段(至成年),会以更抽象、理想和富于逻辑性的方法来进行推理,而这也正是儿童处于初高中,进行更高深抽象知识学习的时期(这么安排涉及维果斯基的理论),也是儿童想法最多的时段(同一性寻找期)。
                      然后说说皮亚杰的图式理论,就是儿童用创建图示的方式构建对世界的理解,比如他们会将看到的四条腿,有尾巴,一个脑袋,身体瘦长,黄色毛发,四肢着地的行动的动物分类为狗,然后见到这种动物都叫狗;
                      那么错误怎么办?就靠同化和顺化,同化就是添加,比如发现一条符合他图式,只是大小有些不同的狗,也会被他称为狗,顺化就是调整,或说重订范畴,比如他会把颜色区分去掉,加上长脸圆脸,来区分猫和狗。
                      但是今天的图式已不再这么简单,比如你看到一个人长相猥琐,你会暗暗认为他不是什么好人,或者一个新同学自我介绍的时候显得自信大方,你就会认为他是个外向的人,这就是图式的作用,你可以用有限的线索,来引发特定的图式来补充你的认知,所以你会有第一印象,但是往往只是不牢靠的经验对对方进行的个人偏见式的补充。
                      不知道为什么,今天特别卡,码字码了半天。。
                      物质不会因为人的消失而消失,但是物质的意义会因为人而消失而消失。


                      IP属地:湖北13楼2011-09-09 00:34
                      回复
                        评论皮亚杰:
                        皮亚杰强调儿童的自我探索才能达到学习的最好效果,并且他的这些理论考虑到了儿童的知识和思维水平,以促进学生的智力健康为教育的标准(关于这一点,某些国家显然是没做到的);
                        但是批评依然是有的,
                        首先是对儿童能力的评估并不是那么准确,关于认知能力,儿童比皮亚杰预料的发展的更快,比如客体永存性,在某些方面出现的更早,2岁儿童在某些情境下也并非是自我中心,还有对代数守恒的理解可以提早到3岁等,同时,在不少青少年当中,仍会使用具体运算方式来思维,甚至许多成年人也不是形式运算思维者。
                        阶段划分,其实关于发展是连续的还是阶段性的,一直有很大争议,因为在个体发展中,他不会有一个突然就拥有了什么能力,而是到某些时候开始有出现的倾向,比如具体守恒和抽象守恒,就是守恒认知的发展,虽然能力的发展是在某些年龄阶段出现的,但是并不是在那一阶段就一定会出现那一阶段的所有能力,有时会提前发展出某项能力,有时会延后,所以像这样明确具体的阶段,是许多当代发展心理学家所质疑的。
                        皮亚杰认为可以通过训练达到高一级的认知阶段,但是这只有处于转折点上才会有效,而这个点却不是那么容易观察出来的,关于这一点,晚上我所讲的另一个人可以对此提出很好的理论。
                        同时,皮亚杰忽视文化和教育作用,也是作为重视生理遗传与环境影响交互作用的当代心理学家们批评的地方。
                        当然,也有人对他的理论做出大量修订,发展出新皮亚杰主义,他们更加强调了儿童构建世界时信息加工的重要性,在之后后再说起这一点。
                        时间默默的与自己擦肩而过,它带来了什么?对不起,我没注意。


                        IP属地:湖北14楼2011-09-09 12:38
                        回复
                          很累,很烦。。。
                          因为维果斯基这一点教育心理学说的比较详细,百科讲的太水,今天不仅仅是手打的,还可以说是自己去编写内容,用了三个小时,然后去复制心的时候没了。。。
                          感觉很堵得慌,算是理解了网络写手们码字没保存然后没了的心情了,算是个收获吧,这种感觉真的很累,各种负面情绪都闪了一遍,尤其是还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
                          算了,明天早上讲一点社会心理学的内容,去把教育心理学书借来后,晚上补上维果斯基的一些理论吧。。
                          即使心情在不爽,也不愿意牵连到你,你为你很比造成不爽的事件重要得多。
                          


                          IP属地:湖北15楼2011-09-09 23:04
                          回复
                            感觉好憋屈,好想哭,一口气就这么憋着,好难受。。。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IP属地:湖北16楼2011-09-09 23:13
                            回复
                              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理论认为发展多数是由机体内部向外发生的——儿童机体能力逐渐成熟,然后用这些能力解决环境中遇到的问题。
                              前面已经说过皮亚杰这种理论就忽视了环境的作用,这一点被维果斯基批评并补充。维果斯基认为,儿童观察在他们的世界里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且而同自己也同其他人发生相互作用,然后利用这些相互作用来促进自己的发展。
                              维果斯基的理论并没有像皮亚杰那样有明确的阶段划分,而且只是提出了一些重要观点概念的理论,比皮亚杰的理论更具局限性,当然,这也许是和他38岁就挂掉有关。。。
                              内化,指从社会环境中吸收所观察到的知识,从而为个体所利用。比如我们学习网络词汇,打酱油,挽尊神马的。。。(虽然维果斯基是对儿童提出内化,而且我也并没有认为儿童是小大人的落后观念,但是我依然认为,儿童时期所使用的很多认知世界的手段,是延续终生的)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有知道的情况下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比如你如果想知道图式是怎么影响人印象的,你该怎么做?你可能会不知所措,我现在告诉你,你可以先给人一个图式(比如某人的自我评价),然后给他讲或看这个人的经历或做的一件事,最后问他对这个人在这个事件里所作所为的看法(还记得早上的时候,提到的,越模糊的情境下,越会使用图式填补空么)。然后你根据这个提示,就可以自己设计一个方案,来看看你的小密友是怎么受图式影响的~~而这个任务,就是处在你的最近发展区之中的。
                              支架(脚手架),儿童主要通过两种不同的途径学习,一种是直接教学——教师,家长等权威人士通过教学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比如我现在就是直接教学,老师为了你将来择校,讲某个高中的情况;
                              一种是中介性学习经验——知识掌握者(成人或儿童)通过解释环境中的事件来间接地帮助学生学习,并不直接讲课,这种中介性学习经验就是起一种支架作用,通常是家长或教师以环境为中介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支持,借此来促进认知的、社会情绪的、行为的发展。比如生物老师可能会拿一个人体骨架,然后讲解每一部分的构架和作用。有三方面证据证明了支架对于认知发展的意义:
                              一、与儿童发展相适应的认知的、社会情绪的、行为的支架明显地促进随后的认知发展。如教育可以使儿童提前获得一些能力;
                              二、支架是进行干预的重要部分,干预是指为促进儿童认知的、社会情绪的和行为的发展所采取的措施。无论家长还是教师,支架干预都是重要的一部分,比如家长带我们去动物园,博物馆,或者学校的看电影,做实验等。
                              三、如果干预的时间不充分,任务结束之后没有提供适当的支架,认知上的进步又会消失。比如说我们所接受的教育的失败之处就在于,离开物理课后,我们几乎不用所学到知识理论去解释我们生活中的事情。(像我这样比较例外的家伙,估计都是有点神经病的)
                              除此之外,维果斯基还认为,思维和语言是密切关联的,语言发展对于将复杂的观念内化是非常重要的,发展儿童的语言技能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思维,关于这一点,下下贴另说。
                              我们都是从儿童那里过来,虽然自以为长大,但是我们的各种行为,其实也不过是个大孩子。


                              IP属地:湖北18楼2011-09-10 20: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