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厝村,
原名詹厝潭,后简称詹厝。在安揭公路南侧,东南邻白塔,东北界田龙,西南接李厝,北关引韩第五支渠傍村西而南流,清末与田龙,李厝同称福全岗,故又称福全岗詹。
据《詹氏族谱》记载:“清康熙年间(1662-1722)詹延黑公从饶平县来此定居,原名詹厝潭。”1956年因与白塔、田龙两村合并,建白龙岗乡,被简称为詹厝
李厝村,
含上李、中李、下李3个自然村。在安揭公路南侧。西面遥望古巷镇的枫洋乡,南对山边山,与槐山岗村为邻,东北为詹厝村,北关引韩第五支渠从村旁流过。明洪武六年(1373)先民李云轩从揭阳官硕蛟南村来此定居,因村民全姓李,以李姓名村。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前,曾与詹厝、田龙等称福全岗(考明《郭志》即有福全之名),原称呼为“福全岗李厝”,后简称今名。1947-1949年地下党、游击队曾于此设秘密活动点。
槐山岗村,
含槐梓沟、官料桥两个自然村。在山边山北麓,南面紧连山边山(旧志作槐梓山),北为李厝、白塔,西与凤塘的浮岗村相邻,由槐梓沟、官料桥两个自然村组成。槐梓沟(小溪流名)自东向西流经村中,故名槐梓沟。
明洪武年间(1368-1398)蔡氏先祖自银湖(今龙湖镇)放鸭群至此定居,时村外有一沟,岸植槐,梓林带,故村因此得名。1954年与山边、福全岗、李厝合并成立槐山岗乡政府(取3个村名一字命乡名),1977年夏拆出成3个大队至今,槐梓沟保留原名槐山岗。
槐梓沟,为槐山岗主村落,位于上边山北麓,因其村中有一小溪自东而西经过,溪岸周围遍布槐树、梓树,便以此为名(当地惯称较小溪流为沟),名山(现山边山旧志作槐梓山)、名村。村中原有蔡、陈、周、詹、党五姓,现仅存一姓蔡。据传该村蔡姓祖先自宋元更替时,从福建建龙府建阳县随宋帝君臣逃难来潮,后居现在龙湖镇银湖乡,至明洪武年间,创村始祖因放养鸭母流徙至此,见此间溪涧田园可以驻足,遂申报府县许可,标划地界、溪界,定溪地税,于此创村立业。
官僚桥,位于槐山岗村东面,村中一姓蔡,由槐梓沟分开为自然村落。《海阳县志》大和
都图说有地名曰:官廖桥,未列入村名中。或曰:有津梁为白塔乡(又名官廖)南行要道,以村名桥,后蔡姓在此创村,又以桥名村。又村中旧有“官廖古庙”,故村名又称“官僚桥”。
山边村,
含山边、中段(《潮州市地名志》作东段)、高美3个自然村。
北面靠山与槐山岗村紧连,东接高厦,南为凤塘镇的塘边等村。1954年合为槐山岗乡政府,
1961年曾单独置山边大队。南宋年间(约1260),因金兵入侵,先祖 谢仕广 从浙江会稽县南迁,
见这里:
平原突起一山峰,南陵北穴熏气冲:
伊然犹如牛眠地,牧童吹笛乐其中。
遂创村于此,取名山边。
山边,位于片村东北,槐梓山西南麓,紧邻槐梓沟,因村落建于山坡,故称山边,槐梓山也因此而称山边山。为山边片村主村落。村中原有谢、陈、詹、林等姓,后随着谢姓人口增多,陈、詹、林等姓先后他迁,全村以谢姓为主。
中段,
因处于山边与高美中间而称为中段,姓谢,由山边村分出。
高美,
位于片村南面,西与凤塘的双冈村为邻,北紧接韦厝。《海阳县志》作沟美。全村谢姓,系明代由山边村第八代孙移居于此。
人家前,
在前进片村东,为前进片村主村,全村姓黄,明末(约1600)创村,先民黄光衡因避乱从福建莆田来海阳县谋生,在当时阮、廖、王等人家前面荒埔架搭茅棚以栖身,后逐步建房,被称人家前,沿用至今。
石路,
东北紧傍人家前村,西、南分别与田龙、白塔村为邻,创村时间约在明朝后期,传至今16代。村名据传是因必经村东北人家前村一段石板路而得名。
西边村,
在潮汕公路西南侧,为枫溪区最南端村落之一,西与潮安县凤塘镇湖美村接壤,南与浮洋镇乌洋村相邻,北接高厦村,东隔潮汕公路与洋头村相望。明中期创村,时居住陈、郑、袁、黄4姓,陈氏来自凤塘乡,陈氏五房之祖为凤塘陈姓九世祖,明钦差巡按、北京行部户曹主事、工部主政陈铿。袁氏祖为宋兵部尚书袁琛,入潮后家揭阳,后人才入潮城。袁琛墓在云步村界内。郑、黄来此年代不详。时还未有村名。至明末(约1600),郑奕殷东迁洋头村,因其故里在洋头之西面,称其故里为西边,沿用为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