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桥恋人吧 关注:41贴子:377
  • 14回复贴,共1
 LES AMANTS DU PONT-NEUF
  Leos Carax导演,Gaumont公司1991年出品
  Alex : Denis Lavant
  Michèle : Juliette Binoche
  Hans : Klaus Michael Grüber
  摄影 : Jean-Yves Escoffier
  录音 : Henri Morelle
  剪辑 : Nelly Quettier
  制片 : Christian Fechner
  
出品:法国 1991 导演:莱奥·卡拉克斯 主演:朱丽叶·比诺什、德尼·拉旺

  颓败的新桥上焰火缤纷,桥边的恋人在痛楚的迷醉中放声大笑。

  她即将失明,又被爱人抛弃,蓬头垢面地游荡在街头。而他心绪不佳,烂醉如泥地躺在马路上。飙车飞驰着从他的脚上碾过去。她本然地看了他一眼,以为他死了。

  这样的相遇很难让人想象接下来发生的是一段爱情。连他们自己也没法相信。

  在与世隔绝般的新桥上,她是一个折了翅膀于是自我放逐的天使,她脆弱而不安,随时可能消失。他呢,是个一无所有的流浪汉,尽管他的生命激情可以喷射出火焰,但是他知道,自己卑微的爱无法保护和挽留自己的爱人。一个心怀创伤,一个满腹绝望,这种沉浸于无望的爱情,只能在酒精麻醉之后的疯狂以及被漫天盛开的烟火震惊的瞬间,才得以呼吸和伸张。

  人的体内有多少来自原始生物性的冲动?它们被人的理性所无视、回避、压抑……人们每一天每一天都体面地出入社区、电梯、办公室等等,而在内心深处或许都关押着一个激情四溢的野兽——它成为那个人生命的秘密,但是它又是那个人生命的真正主人。

  《新桥恋人》被评价为“法国电影国土里偶然突起的一座山峰”。卡拉克斯眼中颓败的新桥上焰火缤纷,桥边的恋人在痛楚的迷醉中放声大笑。没有人把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拍得像卡拉克斯这样华美奔放,激情化作盛大的焰火、飞驰的速度和疯狂的手舞足蹈,绽放在巴黎的夜空。而观者的眼泪或许正来自内心那个被呼唤的秘密喘息的野兽。

 Lovers on the bridge (1991) - American poster  


IP属地:北京1楼2006-08-26 20:46回复
    Lovers on the bridge (1991) - German poster (dvd)


    IP属地:北京2楼2006-08-26 20:47
    回复

      Lovers on the bridge (1991) - Russian poster


      IP属地:北京3楼2006-08-26 20:47
      回复

        Lovers on the bridge (1991) - American poster (dvd)


        IP属地:北京4楼2006-08-26 20:47
        回复
          Lovers on the bridge (1991) - American poster


          IP属地:北京5楼2006-08-26 20:48
          回复
            Lovers on the bridge (1991) - Japanese poster


            IP属地:北京6楼2006-08-26 20:48
            回复
              Lovers on the bridge (1991) - Japanese poster


              IP属地:北京7楼2006-08-26 20:49
              回复
                Lovers on the bridge (1991) - French poster (by Juliette Binoche)

                比诺什第一次亲手设计的poster


                IP属地:北京8楼2006-08-26 20:49
                回复
                  Lovers on the bridge (1991) - French poster (dvd)


                  IP属地:北京9楼2006-08-26 20:50
                  回复
                    这个场景同时也标志出导演对类型化的彻底拒斥。影片开头似乎具有现实主义风格,甚至“造物现实主义”风格(如上面描述的收容所片断);之后,Alex所发现的潜文本——Michèle与Julien的故事,则具有罗曼蒂克情节剧的所有因素(初恋、生死不渝、背叛、情杀,等等)。而巴士底日之夜的场景表面上是写实的——Michèle说:“城中弦歌不断”,在市中心的新桥上欣赏国庆之夜的焰火歌声仿佛都是很自然的事情——实际却是一种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状况(各种音乐的拼接,塞纳河上美丽的焰火,偷窃游艇的典型喜剧方式),展现出超现实的诗意。在这个场景之后合情合理的叙事逐渐变得不可能,情节越来越多地融合了喜剧与荒诞的色彩:Michèle与Alex用麻醉剂Alcyon窃取钱财,从而在海边沙滩上度过一段伊甸园的日子;老流浪汉Hans从口袋里掏出了几乎全巴黎——甚至包括卢浮宫——的钥匙(很有几分巴尔扎克的味道,不是吗?);还有前面描述过的,Alex的雨中噩梦,到处贴满Michèle凝视的眼睛;结尾,两人双双从新桥跳入塞纳河后,神秘的运沙船;等等。在场景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时间、空间以及情节合理性的裂痕。
                    5、荒诞的拼贴同样体现在人物的身份上:Alex,吐火者,杂耍艺人,身手矫健的跛子;Michèle,上校的女儿,街头流浪艺术家,即将失明的画家;Hans,掌握了全巴黎的钥匙却无家可归的新桥国王。并且,如果说Michèle的流浪多少出于被动(由于失恋或失明,二者孰先孰后我们并不知晓),那么Alex与Hans的选择则是完全主动的。正如Hans所说:“这种生活,对于我,对于Alex,都是唯一的生活。”选择没有家庭、固定的工作和遮风蔽雨的住所的生活,所追求的只有一个,就是自由。
                      自由,不仅是导演指导创作的主旨,也是影片所要表达的主旨。 导演说:“我只有一个念头,要讲述一种没有化妆、没有电话、没有卧室的爱情,一种纯粹、迅猛的爱的状态。……有的人,一无所有,处于爱的年龄,发现这仿佛是种吞噬身心的陌生病毒。”自由,就是不依赖于任何有形的物质条件和精神凭藉。从这个意义上说,Michèle接受眼疾手术离开Alex是有理由的,因为眼疾使她日益依赖Alex,而后者因为害怕失去她企图使她成为新桥的囚徒。只有摆脱了从属地位,才能有真正的爱。
                      然而这种自由,并不同于他们身后西岱岛上,司法宫(Palais de Justice)门楣上刻的、作为国家理念的自由。自由,与其让它承担起宗教的使命,不如只把它作为深藏在个人心中的信仰。(别忘了法国大革命的经典名句:“公民不自由,就强迫他自由。”正如 Gottfried Keller针对现代民主社会的预言:“自由的最终胜利将是贫瘠的。”)是以,富有讽刺意味的一幕发生在影片后半部分, Michèle在Hans陪同下进入卢浮宫看她“失明前还想看最后一眼”的画时,她径直走过德拉克洛瓦的名画《自由引导人民》,都懒得顺便看一眼——虽然这幅画论尺径远大于那幅伦勃朗自画像,因而比后者更加适合于她惨淡的视力。
                      


                    IP属地:北京11楼2006-08-26 20:55
                    回复
                      6、导演在影片中揭示的意识形态的载体,不仅仅是影像,还有音乐和色彩。除了影片开头巡逻车上穿制服者得意洋洋的咏叹调与老妇人哼的迷茫的儿歌——影片中间Michèle视力日益恶化,在早锻炼的时候她哼唱的也是这同一首儿歌——的对立之外,大提琴低沉辽阔的音色被选中成为“国家力量”的象征,而摇滚乐、低音吉他则是分别属于Michèle和Alex的音乐。红、白、蓝,法国的象征,这里也被指摘出了其中蕴涵的意识形态成分。飞行表演的红白蓝烟雾宣布巴士底日开始;而影片结尾,Michèle和Alex在桥上约会, Michèle穿着白色短大衣走下出租车(与开头相呼应),Alex穿着黑色外套走出地铁;午夜过后,桥上只剩下他们时,Alex只穿着红色毛衣在桥栏上翻跟头,里面露出蓝色套头衫领;而当Alex识破Michèle的谎言向她走去时,风吹开Michèle的衣襟,她里面穿的也是蓝色毛衣——红、白、蓝跌落水底。被运沙船救起后,他们脱下湿衣,换上干燥的衣物,虽然还是以白色为主,间有橙红蔚蓝,但已经不是明显的三色对比搭配了。
                        导演所反对的并非自由、平等、博爱本身,而是反对将它们作为国家理想,从而剥夺了原本属于个人的价值判断权,蜕变为意识形态。这里,在色彩的变换中,同样体现了这一立场。
                        7、意识形态无所不在。作为渺小的个人,为了对抗这种无孔不入的力量,唯一的手段,就是给自己留下无法愈合的伤疤。Alex在Michèle走后开枪打断了自己的左手无名指,通过这一举动,他拒绝了被修补——这一枪的时机颇为到位,我们看到,虽然拥有酒、麻醉剂、手枪,Michèle、Alex和Hans 对社会的拒斥始终是和平的,没有陷入性、暴力和毒品的纠葛。只有Alex放火焚烧Michèle的寻人启事时,阴差阳错烧死了贴广告的工人(这一段导演的处理不可思议地平静),因此,第二天早上,也就是Michèle离开和Alex自残之后,巴黎警察以惊人的效率找到他,把他从梦中唤醒,逮捕、殴打、审判、监禁。
                        在监狱里度过的三年使Alex的跛腿痊愈——狱医显然和收容所的医生一样能干负责——但残缺的手依然固执住爱的记忆。而Michèle虽然治好了自己的眼睛,并且嫁给了她的眼科医生,曾被Alex的火焰灼伤的心灵却保留住他清晰的身影。最终,就像萨特(Jean-Paul Sartre)的剧本《脏手》(Les Mains sales)的最后一句台词:“不可回收!”一样,三年后的新年午夜,他们相拥从修整一新的新桥上纵身跳入塞纳河的举动,仿佛大声宣告:“不可修补!”


                      IP属地:北京12楼2006-08-26 20:55
                      回复
                        9、或许正是凭借超现实主义“轻盈”(légèreté)的伪装,我们才难以察觉最后一幕的沉重:在现实中的个人是无法战胜国家力量,或摆脱承载其合法性的一整套意识形态的,永远不可能。唯一的出路就是死亡。在冰凉蔚蓝的河水中,经过一番挣扎,两人忽然互相凝视,上方传来螺旋桨有力的声音。这似乎暗示着,他们的生命已经结束了。然而影片并没有结束。两人分别浮出水面,被救上这艘神秘的运沙船,见到两位神秘的船主,Michèle问:“你们是卖沙子的吗?” “不,我们只负责运送。”“这是我们最后一趟航行了。”另一个说。——“沙”是时间的象征,《圣经•约伯记》:“……必增添我的日子,多如尘沙。” —— Michèle要求:“能带上我们吗?”“可以。”“当然可以。我们安排一下。”于是,他们钻出船舱在沙堆上奔跑,如同跑过平原和山脉,来到船头大声歌唱那首在影片中第三次出现、然而情绪已经大不一样的儿歌,并快乐地喊道:“巴黎,你留在我心里!”但前方是什么?如儿歌所唱的,他们并不知道,只是随着塞纳河的波浪前行,“……然而塞纳河如此平静/永无忧扰/不分日夜/她温柔的流波/向着勒阿弗尔/向着大海/如同一个梦幻/滑过巴黎的神秘/和悲惨。”(节译自Jacques Prévert, Chanson de la Seine)
                        


                        IP属地:北京14楼2006-08-26 20:56
                        回复
                          10、影片中所展示出的世纪末情怀、意识形态的死亡留下的真空,只有审美的形式能够填补。有的批评家虽然认为这部影片的叙事充满缺陷,但也承认其视觉效果足以弥补这一缺陷。事实上,“有缺陷的叙事”,正是拼贴的典型特征;而令人愉悦的视觉效果,却是作品本身得以超越日常、易逝的材料碎片确立其艺术价值的保证。正如影片的这最后一幕所暗示的,漂浮的“碎片”不再孤独,它在永恒的时间之流中获得了意义;伤痕依然存在,但影片本身作为一件“拼贴”的艺术作品,获得了永恒的价值。 (END)
                          


                          IP属地:北京15楼2006-08-26 20:56
                          回复
                            汗,我忘了写上那是转帖...
                            不是我写的啊...


                            IP属地:北京19楼2007-04-02 09:44
                            回复
                              恩 这不是我写的 是我转的!!!
                              再声明一下!!!


                              IP属地:北京29楼2011-03-18 00:03
                              回复